500 likes | 751 Views
8.3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8.3.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吸光系数 ( ) A= b c =A/bc (L·mol -1 ·cm -1 ). 越大 , 灵敏度越高 : <10 4 为低灵敏度 ; 10 4 ~ 10 5 为中等灵敏度 ; >10 5 为高灵敏度. 变换单位 :. b cm c mol/L= bc M 10 6 g/1000cm 2. 2. Sandell( 桑德尔 ) 灵敏度 ( S )
E N D
8.3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8.3.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 摩尔吸光系数 () • A= b c =A/bc (L·mol-1·cm-1) 越大, 灵敏度越高: <104 为低灵敏度; 104~105 为中等灵敏度; >105为高灵敏度.
变换单位: bcmcmol/L=bcM106 g/1000cm2 2. Sandell(桑德尔)灵敏度(S) 定义:截面积为1cm2的液层在一定波长或波段处,测得吸光度为0.001时所含物质的量。 用S表示,单位:g·cm-2 A= bc=0.001bc=0.001/ S小灵敏度高; 相同的物质, M小则灵敏度高.
或 例1邻二氮菲光度法测铁(Fe)=1.0mg/L, b=2cm , A=0.38 计算、S和 解:c(Fe)=1.0 mg/L=1.0×10-3/55.85 =1.8×10-5(mol·L-1) S=M/ =55.85/1.1×104=0.0051 (g/cm2)
c =1.0mg/L=1.0×10-3 g /1000mL = 1.0×10-4 g/100mL
例2 比较用以下两种方法测Fe的灵敏度. A.用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铁时, ε508=1.1×104 L·mol-1·cm-1 S = 55.85/(1.1×104)=0.0051 (g·cm-2) B. 用4,7-二苯基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铁 ε533=2.2×104 L·mol-1·cm-1 S = 55.85/(2.2×104)=0.0025 (g·cm-2) B方法比A方法的灵敏度高.
c3 c1 c2 c3 T/% c2 c1 > < 100 T-透光率读数误差 80 60 40 T 20 T 0 c2 c3 c1 c 8.3.2 准确度—仪器测量误差 由于T 与浓度c 不是线性关系,故不同浓度时的仪器读数误差T引起的测量误差 c/c不同。
测量误差公式推导: A= - lgT dA = d(-lgT) = d(-0.434lnT) = - 0.434dT/T T lgT 最大时,即(TlgT) ′= 0 时误差最小, 算得 lgT= - 0.434 , T=36.8% , A = 0.434
Er 10 8 6 (36.8) 4 2 0.434 20 40 60 80 T/% 0 0.7 0.4 0.2 0.1 A 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与T(或A)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应控制T在10~70%, A在0.15~1.0之间 (调c, b, )
: : : 助色团-NH,-OH,-X (孤对电子)ne 生色团:-N=N-,-N=O, : O C=S,-N (共轭双键)πe O 8.4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8.4.1 显色剂与显色反应
OH COOH SO3H CH3-C-C-CH3 HO-N N-OH = = N N N N O H N OH N H N H S N N 有机显色剂 OO型: 磺基水杨酸 NN型: 邻二氮菲 丁二酮肟 ON型: PAR 双硫腙 S型:
显色反应的选择 • 灵敏度高,一般ε>10 4; • 选择性好; •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对照性好, max> 60 nm; • 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稳定; • 显色条件易于控制,重现性好.
c(R) c(R) c(R) 8.4.2 显色条件的确定 1. 显色剂用量(c(M)、pH一定) Mo(SCN)32+浅红 Mo(SCN)5橙红 Mo(SCN)6- 浅红 Fe(SCN)n3-n
pH 2. 显色反应酸度(c(M)、 c(R)一定) pH1<pH<pH2
β3 β3=1021.3 Fe2++3R FeR3 H+ OH- A H+ c(R)≈[R´]=10-4mol·L-1 邻二氮菲-亚铁反应完全度与pH的关系
pH3~8为适宜 的酸度范围
50℃ A 25℃ t /min 3. 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 (c(M)、 c(R) 、 pH一定) 另外,还有介质条件、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
测Co2+:(掩蔽法) ⑴NaF Co2+ FeF63- • SCN- Co2+, Fe3+ Co(SCN)2 (蓝) • SCN- Co2+ Fe2+,Sn4+ (2)Sn2+ Co(SCN)2 8.4.3 测定中的干扰以及消除方法 1.化学法
Co2+, Zn2+, Ni2+, Fe2+ CoR, Zn2+, Ni2+, Fe2+ CoR,ZnR NiR,FeR 钴试剂R • H+ 测Fe3+:(控制pH) pH= 2.5 FeSSal(紫红) Cu2+ • SSal Fe3+, Cu2+ 测Co2+:(生成络合物性质不同) 消除干扰,也可采取分离法。
钍-偶氮砷III 钴-亚硝基红盐 A A 试剂 络合物 络合物 试剂 415 500 515 655 /nm /nm 2. 物理法—选择适当的测定波长
--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 1. 仅络合物有吸收,溶剂作参比。 如 phen—Fe2+标准曲线 2.待测液也有吸收,被测液作参比。 如 测汽水中的 Fe 3. 显色剂或其他试剂也有吸收,空白溶液作参比 例:邻二氮菲光度法测Li2CO3中的 Fe, 参比溶液为不含Li2CO3样品的所有试剂。 4. 干扰组分与显色剂有反应,又无法掩蔽消除时: 1)掩蔽被测组分,再加入显色剂,作参比. 2)加入等量干扰组分到空白溶液中,作参比.
2. 磷的测定: DNA中含P~9.2%, RNA中含P~9.5%, 可得核酸量. H3PO4+12(NH4)2MoO4+21HNO3 =(NH4)3PO4·12MoO3+12NH4NO3+12H2O 磷钼黄(小) Sn2+ 磷钼(V)蓝(大) 8.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 金属离子: Fe-phen, Ni-丁二酮肟, Co-钴试剂 8.5.1 单一组分的测定
3.蛋白质测定—溴甲酚绿、考马司亮蓝等 4. 氨基酸测定—茚三酮(紫色化合物) 5. 水质检测: NH4+、NO2-、Mn2+、Fe2+、SO42-、Hg2+---- 6. 药物含量测定—比吸光系数定量;荷移光谱法测定. 7. 紫外吸收(UV): NO2-、NO3-、SO42-、SO32-、CO32-、SCN-、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白质等。
8.5.2 多组分的测定 • 在1处测组分x, 在2处测组分y. b) 在1处测组分x; 在2处测总吸收,扣除x吸收,可求y. c) x,y组分不能直接测定 A1=exl1bcx+ eyl1bcy(在1处测得A1) A2 =exl2bcx+ eyl2bcy(在2处测得A2) xl1, eyl1, exl2, eyl2由x,y标液 在1, 2处分别测得.
NaOH滴定 对硝基酚 pKa=7.15 间硝基酚 pKa=8.39 pKa=1.24 酸形均无色. 碱形均黄色 间硝基酚 对硝基酚 V(NaOH)/mL V2 V1 8.5.3 光度滴定
被滴物吸收 滴定剂吸收 Vsp Vsp 滴定剂与待测物均吸收 产物吸收 Vsp Vsp 典型的光度滴定曲线 依据滴定过程中溶液吸光度变化来确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方法。
A 1:1 3:1 c(R)/c(M) 1.0 2.0 3,0 8.5.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1. 摩尔比法:固定cM ,改变cR
2.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M:R=1:1 M:R=1:2 0.33 0.5 cM/c cM/c 0 0.2 0.4 0.6 0.8 1 0 0.2 0.4 0.6 0.8 1
HL H++L [L] 或 [HL] 8.5.5 一元弱酸离解常数的测定 Ka=[H+][L]/[HL] HL、L 颜色不同 配制一系列c相同,pH不同的溶液,测A. 高酸度下,几乎全部以HL存在,可测得AHL=εHL·c(HL); 低酸度下,几乎全部以L存在,可测得AL =εL·c(HL). 代入整理:
1 A Aa(HL) 2 3 4 5 6 6 Ab 5 Ab (L) 4 3 2 1 Aa /nm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MO吸收曲线 由每份溶液的一对pH、A,可求得一个Ka, 取平均值即可.
反键轨道 反键轨道 非键轨道 成键轨道 (nm) 成键轨道 n = = 8.6.1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电子跃迁和吸收带 8.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有机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HCHO *> *> *>n *> *> n *
饱和烃类 λmax(nm) CH4 125 (C-H) →*跃迁(饱和烃类)(作溶剂) CH3-CH3 135 (C-C) CH3-CH2-CH3 135 (C-C) CH2-CH2 CH2 190
max(nm) CH3COOH 204 41 EtOH CH3CONH2 214 60 H2O CH3N=NCH3 339 5 EtOH CH3-NO2 280 22 异辛烷 CH3COCH3 186 280 1000( n→*) 16( n→*) 饱和醛酮 280~300 n→* 跃迁(带孤对电子的杂原子与其他键共轭) 介质
max(nm) CH2=CH2 175 14000 CH三CH 173 6000 π→π*跃迁(不饱和烃类) π→π* 跃迁的max短, 大, n→* 跃迁的max长, 小.
R 1 h 1 - + N N R R 2 2 R R h + - C O C O 电荷迁移跃迁(荷移光谱) h D—A D+—A- (分子内氧化还原) e接受体 e给予体 特点:谱带宽,吸收强度大,λmax处的ε可大于104 。 h Fe3+—SCN-Fe2+—SCN e接受体 e给予体 R
-C-C-,-C-H , σ→σ*~150nm -C-O-,-C-S- : : n→σ*,σ→σ*~200nm : : : : -C-N-,-C-Cl: : C=C ,-C =C- π→π* ,σ→σ*~200nm (孤立双键<200nm) n→π*, π→π* n→σ*, σ→σ* C=O C=C-O- : : : : 8.6.2 有机分子中的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类 型 严格地说,只有含有不饱和基团或孤对电子的基团,才是生色团( n→π*, π→π*)
CH3 Cl O CH=CH2 C CH3 • 常见助色团及其助色效应(红移——max增大): • -F<-CH3<-Cl<-Br<-OH<-OCH3<-NH2<-NHCH3< -N(CH3)2 <-NHC6H5<-O- 不饱和基团助色效应大 • 例:CH3Cl CH3Br CH3I • max(nm) 172 204 258 苯环B带λmax(nm) • 256 261 264 282 320 • 276(K带)
8* 6* 4* 7* 2* 5* 3* 6* 4* 5* E E E E 4 3 2 3 1 2 2 1 1 1 共轭烯烃键数与能量的关系 共轭键越多,最大吸收峰波长越长.
化合物 乙烯 丁二烯 己三烯 辛四烯 结构式 C=C max 185 217 258 296 1.0×104 2.1×104 3.5×104 5.2×104
E带(I,E1) K带(II,E2) 精细结构 B带(III) 苯吸收带名称 max 苯吸收带(溶剂:异辛烷)
/nm 苯的同系物的吸收光谱
CH3 CH2 CH3 (CH3)2N N(CH3)2 +N(CH3)2Cl- C C H 苯环取代基的影响 2,2 -二甲基联苯 二苯甲烷 (CH3)2N
H 3 2 C 1 N N (nm) 500 600 N N C H 8.6.3 溶剂极性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 蒸气状态 • 环己烷中 • 水中 • (溶剂化,精细结构消失) 对称四嗪的吸收光谱
- H O O O OH + H+ C C O H sp3 - - sp2 C O O C O O + OH- (红色) (无色) 酸碱性导致物质结构发生变化 例:PP
E2 > E1 max蓝移 例:丙酮 溶剂极性增大, n *吸收蓝移 A 水 E1 乙醇 E2 己烷 无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形成氢键) 丙酮的UV吸收光谱图
例: 异亚丙基丙酮 溶剂 正己烷 氯仿 甲醇 水 极性增大 n * 329 315 309 305 max蓝移 * 230 238 237 243 max红移 E1 E2 CH3 无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 E2 < E1 max红移 溶剂极性增大, * 吸收红移 异亚丙基丙酮
溶剂极性影响的结论: 1. 非极性溶剂可见精细结构; 2. pH影响分子构型, 因此影响物质对光的吸收. 3. 利用溶剂效应可区别 *(红移) 还是n *(蓝移); 4. 比较光谱时, 溶剂要相同.
常用溶剂的光学透明区 大于以上波长时使用 • 对溶剂的要求 • 1. 低极性 2. 易溶解被测物 • 3. 稳定 4. 在样品的吸收光谱区无明显吸收
习 题 8.5 8.7 8.8 8.9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