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50 Views
第七章民初的中國. 第三節赴域外學習的熱潮. 辛亥革命推翻了閉關自守的滿清王朝,建立了民國,排除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人為障礙 五四時期,為擺脫經濟文化的落後,縮小與西方富強國家的差距,一改明代中葉以來被動吸引域外文化的姿態,積極派遣學生赴國外學習,主動吸引域外文化的精華.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20 世紀初曾留學法、英兩國的李石曾、張靜江、吳稚暉等人提倡「 勤工儉學 」 1912 年初,他們在北京組織「留法儉學會」,並成立留法預備學堂。當時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 蔡元培 大力支持 第一批學生 60 人取道西伯利亞乘火車赴法留學
E N D
第三節赴域外學習的熱潮 • 辛亥革命推翻了閉關自守的滿清王朝,建立了民國,排除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人為障礙 • 五四時期,為擺脫經濟文化的落後,縮小與西方富強國家的差距,一改明代中葉以來被動吸引域外文化的姿態,積極派遣學生赴國外學習,主動吸引域外文化的精華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 20世紀初曾留學法、英兩國的李石曾、張靜江、吳稚暉等人提倡「勤工儉學」 • 1912年初,他們在北京組織「留法儉學會」,並成立留法預備學堂。當時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大力支持 • 第一批學生60人取道西伯利亞乘火車赴法留學 • 在「留法儉學會」的組織下,短短數年,留法人數達120多人
約1919年的蔡元培 資料來源: 張之傑等,1992, 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126,台北錦繡
「庚子賠款」與美國 • 清光緒26年(1900),由於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次年清與11國代表簽訂【辛丑和約】,依約規定,中國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即所謂「庚子賠款」 • 美國分得3,200餘萬兩白銀,折合2,400多萬美元(尚不計利息),美國願以此巨額賠款幫助中國興學
留美運動 • 美國計畫從1909到1940年止,將庚子賠款按月退還中國,幫助中國興學 • 1909到1911年間,先後招收三批學生直接送美國留學,共180人 • 1911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成立。1912年改名清華學校。1925年起,逐步改名為大學 • 自1909至1928年經清華派出的官費留美學生共1,279人,領庚款津貼的自費生476人,各機關轉入清華官費生60人,特別官費生10人,袁氏後裔生3人,共1,828人
留美學生求學方向 • 進入清華學校到搭船留學需經8年左右時間。學習上具一貫性,且要求嚴格,赴美後很少遇到大的困難 • 因此,清華留學生在美國享有盛譽 • 留美學生所學科目多為理、工、農、醫,其中學工程技術者多
中國現代著名之「庚子賠款」留美生 • 機械工程、建築:梁思成 • 語言學家:趙元任 • 文學家:聞一多、梁實秋、錢鍾書 • 電影戲劇家:曹禺 • 哲學家:金岳霖 • 人口學家:馬寅初 • 歷史學家:陳翰笙
留美畢業生對中國的貢獻 • 留美畢業生返國需經考試,方能取得任用資格 • 截至1924年止,清華歸國留學生有39人曾任大學校長 • 教育的貢獻:引進西方進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改革舊學制,建立新學制。中國所實行的「六、三、三、四」學制,便是模仿美國而來,此新學制自1922年11月公布後,便一直實施至今 • 文化的影響: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與推動,並將美國視為現代社會的楷模
早期留蘇熱潮 • 1921年春,蘇聯首都莫斯科成立東方大學,設有中國班、日本班、朝鮮班。學生的衣食住行由第三國際東方部提供 • 1925年3月12日,蘇聯在莫斯科另設中山大學以紀念孫中山。一些著名人士曾赴此留學,如蔣經國、于右任之女、谷正綱等 • 中山大學自1925年9月成立到1930年停辦,5年間共招收4期學生,培養約1,000多名畢業生
向亞洲日本學習 •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由原先的「學華」,轉變為「徹底西化」 •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大敗。顯現日本向西方學習有所成果,於是中國興起一股留日之熱潮 • 初以學習軍事、法律為主、學文學的極少,但後來轉向文學研究,此些人回國後,成為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中堅份子,如魯迅、郭沫若等
約1925年的魯迅 資料來源: 張之傑等,1992, 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210,台北錦繡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王介南,2004,中外文化交流史,山西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