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1.04k Views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并发症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后. 一 、 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使部分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坏死。临床上表现为 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与发热 (38℃ 左右 ) , ECG 反映心肌急性缺血 ﹑ 损伤 ﹑ 坏死的演变过程,以及 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可发生心律失常 ﹑ 心衰或休克。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二 、 病因和发病机理.
E N D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并发症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七、治疗 八、预后
一、 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与发热(38℃左右),ECG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坏死的演变过程,以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衰或休克。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1、基本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个别为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先天性畸形、栓塞)→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2.发病机理 (1)、冠脉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出血、血管痉挛→ 冠脉闭塞 (2)、休克、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心排血量↓→冠状动脉灌注↓; (3)、BP↑→心脏后负荷↑+儿茶酚胺↑→心肌需氧量↑(冠脉灌注相对↓);
严重持久心肌缺血 (>1h) 心肌梗死
诱因 • 交感神经张力高 早晨、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高,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 饱餐 血脂、血液粘稠度、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以致血栓形成; • 睡眠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痉挛; • 大便 增加心脏负荷
病理 冠脉闭塞 • 。 30分钟 心肌溶解坏死 肉芽形成 6-8周 纤维疤痕形成
一、冠状动脉病变 • 左前降支→前间隔、前壁、下侧壁和前乳头 肌 梗死。
大体解剖分类 • ST抬高性心梗(STEMI)有Q波性心肌梗死(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累及室壁全层,可波及心包膜; • 非ST抬高性心梗(NSTEMI)无Q波性心肌梗死(NQMI):小灶性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室壁1/2)。
临床表现 一、先兆表现 • 1、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硝酸甘油疗效差; • 2、伴有恶心、呕吐、大汗、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衰; • 3、心电图:明显的ST-T改变;
临床表现 • 二、症状 (一)疼痛 心前区胸骨后剧烈而持久的疼痛为最突出的症状。长达数小时或数天,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濒死感,面色苍白,大汗。少数无疼痛或表现为不典型疼痛。
临床表现 • (二)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发热一般在38℃左右; • (三)胃肠道症状:1/3患者伴有恶心,呕 吐和上腹痛,腹胀,呃逆。
临床表现 4、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24小时内。 ①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最多见。 ② 窦性心动过速 ③ 缓慢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5、心力衰竭 ① 急性左心衰竭:最多见,病人可发生急性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 。 ② 急性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临床表现 6、低血压和休克: 低血压:血压偏低,无微循环障碍,可持续数周; 休克:①SBP<80mmHg; ②脉搏细快、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 ③烦躁不安、神志迟钝、甚至晕厥; ④尿量↓(<20ml/h);
临床表现 三、体征 1、心界:正常或轻中度扩大; 2、心率:多数增快,少数减慢; 3、心律:整齐或不齐(心律失常); 4、S1↓、S3、S4或奔马律; 5、心尖部SM; 6、心包摩擦音: 7、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时出现相应的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一、心电图 • 1、特征性改变: • ① 病理性Q波; • ②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 ③ T波倒置。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 • 冠状动脉狭窄 • 缺血:得不到充分的氧合血液供应; • 损伤:心室肌血液供应中断; • 梗死:心室肌不能恢复血液供应,发生坏死。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1.T波改变 1)心内膜下缺血 对称性高耸T波——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2)心外膜下缺血 对称性倒置T波——与正常方向相反。
2.ST段的改变 相对T波而言,ST段变化是心肌需求增加所致缺血的可靠指标。 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 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
(二)心肌损伤——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与缺血相同,损伤是可逆的,不会持续存在(二)心肌损伤——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与缺血相同,损伤是可逆的,不会持续存在
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形 ⑴缺血型改变—T波的形态、振幅和方向。 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直立,升支和降支对称,顶端变为尖耸的箭头状。 ②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⑵损伤型改变——ST段的偏移 ① 超急期ST段抬高。 ② 损伤期单向曲线。
⑶坏死型改变—Q波形成 • ◆发生梗死的相关导联QRS波,呈QS型; • ◆异常宽大、增深的Q波形成,时间≥0.04s; • ◆Q/R振幅>1/4; • 2.典型心肌梗死发生和衍化顺序 • ⑴心室某个区域损伤,面向该区域的导联上ST段抬高; • ⑵面向梗死区域的导联上出现Q波;
2、动态演变: 数h内:T波高尖; 数h后:ST与T波融合形成弓背向上抬高; 数h~数天:病理性Q波; 数天~2周:ST段降至基线,T波双向或倒 置,继之加深; 数周~数月:T波倒置或直立。
3、定位诊断 • 前间壁:V1、V2、V3 • 局限前壁:(V3)、V4、(V5) • 前侧壁:V5、V6、V7 • 高侧壁:I、avL • 广泛前壁:V1~V5,也可波及I、aVL • 下壁:II、III、avF • 后壁:V7、V8、V9
4、无Q波心肌梗死: 特点: • ① ST压低≥0.1mV,T波倒置,持续1~2天以上; • ② 无病理性Q波; • ③ 心肌酶改变。
血清心肌酶 升高时间 高峰时间 降至正常 肌酸磷酸肌酶 (CPK) 6h 24h 2~3d 谷草转氨酶(GOT) 6~12h 1~2d 3~6d 乳酸脱氢酶(LD) 8~10h 2~3d 1~2w 肌红蛋白(MYO) 0.5 ~2h 5 ~12h 18 ~30h 肌钙蛋白(TNI) 3 ~6h 10 ~20h 5 ~7d
同功酶 CK/CPK—MM、MB、BB ,其中MB特异性最高。 • CK-MM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 CK-BB主要存在于脑、肺、肠、前列腺中 LD—同工酶,LD1特异性最高。 LD1、LD2存在于心肌, LD3来自肺、脾, LD4、LD5主要来自肝脏,其次来自于骨骼肌 • 正常:LD2>LD1, • 心梗发生12~24h(半数病人):LD1、LD2同时明显升高 且LD1/LD2>1.0 • 肌钙蛋白T、血清肌凝蛋白轻链亦是反应AMI的 指标。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 1、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 201TL,99mTc-MIBI→坏死心肌不显像。 • 2、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 显示心室局部和整体射血分数、室壁运动、舒 张功能及有无室壁瘤。
四、超声心动图: 室壁运动、左室功能、室壁瘤、附 壁血栓。五、其他检查:WBC↑;血沉↑:病后1~2天出现,持续1~3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