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 第十一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 (2) : 「仁」說及其在 日本 與朝鮮 的迴響. 1. 引言. 1:1 引言:.

moses-nix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2.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的展開》 第十一講 朱子的人文精神(2) : 「仁」說及其在 日本與朝鮮的迴響

  3. 1.引言

  4. 1:1 引言: • 上週講「理一分殊」,其後之哲學問題是「一」與「多」之關係,講課歸結到:所謂「一」是在「多」「之上」或「之中」? • 「理一分殊」或「一葉五花」:同一個儒家價值理念→不同地區有“site-specific”interpretation,  見證思想的內在動力與活力。 例:佛教源起於印度→西藏→中國→日、韓→越   天主教→Latin America出現「解放神學」, 19世紀在台灣東部與漢人互動,教堂十字架上 加觀音像。

  5. 1:2 本講主旨 • 先秦孔孟如何論述「仁」?孔子與孟子的「仁」說有何特質? • 南宋朱熹之「仁」說內容如何?有何思想史新意義? • 朱子「仁」說東傳日本與朝鮮以後,受到德川時代日本儒者與朝鮮儒者何種批判?日本儒者提出何種新詮?其得失如何?

  6. 2.孔孟思想中「仁」的 涵義

  7. 2:2 春秋時代文獻中的「仁」字涵義不確定: • 《國語》中的「仁」=「愛」或「愛」 • 之引申義: • 「仁,文之愛也。 」 (卷三〈周語下〉) • 「為仁者,親愛之謂仁。 」 (卷七〈晉語一〉) • 「明慈愛以導之仁。 」 (卷十七〈楚語上〉) • 「仁,所以保民也。 」 (卷二〈周語中〉) • 「為國者,利國之謂仁。 」 (卷七〈晉語一〉) • 「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 」 (卷九〈晉語三〉) • 《左傳》中的「仁」字與《論語》中的「仁」字涵義近 似。

  8. 2:3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2:3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 《論語》共58章論「仁」,「仁」字出現105次。 •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 •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靈公〉)

  9. 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以上是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上是恕),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 •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

  10. 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2:4 孔子以具體行為解說「仁」之內涵,並以「愛」為核心: • 子曰:「汎愛眾而親仁」。(〈學而〉)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 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陽貨〉)

  11. 仁者愛人 孔子傳

  12. 2:5 孟子論「仁」以「愛人」為主: •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 • 「仁,人心也。 」 (〈告子〉) • 「愛人不親,反其仁。 」 (〈離婁〉) • 「仁者,愛人。 」 (〈離婁〉) • 「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盡心〉) • 「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 (〈盡心〉) •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 (〈梁惠王〉) • 「仁之實,事親是也。 」 ((〈離婁)) • 「親親,仁也。 」 ((〈盡心〉))

  13. 3.朱子〈仁說〉的內涵及其義理架構

  14. 3:1 朱子在1173年撰〈仁說〉,要義在第一段: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德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德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仁說〉

  15. 3:2 〈仁說〉義理架構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頁88: 「存有論的秩序(元、亨、利、貞)、宇宙論的秩序(春、夏、秋、冬)、存有-倫理學的(onto- ethical)秩序(仁、義、禮、智)、倫理-心理學的(ethico-psychological)秩序(愛、恭、宜、別)。」 李明輝: 《四端與七情》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16. 4. 德川日本儒者的迴響(1) : 形上學的解構 ◆「理在事上」「理在事中」

  17. 4:1 林羅山(1583-1657)從「體用」論發輝朱子仁說 • 「人道廣大,而有體有用。蓋本心之德是體,孝弟是用也。為仁則孝弟是體,而仁民愛物是用也。」(《林羅山文集》,下卷,京都史蹟會編,株式會社ペリかん社,昭和54年,卷67,頁832上半頁) 林羅山(1583-1657)

  18. 4:2貝原益軒(1630-1714),以「義」言「仁」 「為仁之道,在厚人倫而已。厚人倫之工夫,以慈愛、恭敬、謹言、力行為先務。以孝弟為本云云。」 (《慎思錄》卷一) 貝原益軒(1630-1714)

  19. 4:3 三宅尚齋(1662-1741)強調以「心」體「愛之理」,但「心」是「生活底物事」 「仁是愛之理,理是無情底物事,心是生活底物事,以心體愛之理,乃意思滋味,親切氣象。」(《默識錄卷一》)

  20. 4:4 尾藤二洲(1747-1813)強調「觀理必於身」 「觀理於天地,而後道可得而明焉。觀理於必身,而後仁可得而言焉」(《素餐錄》)

  21. 4:5 竹添光鴻(進一郎,號井井,1841-1917) 1. 以「人之所以為人」釋「仁」 「仁、人也。人之所以為人也。」 (《論語會箋.公冶長.19》「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 2. 以「愛」言「仁」: 「夫仁者人也,接人之道也。」 (《論語會箋.學而.2》「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章注) 竹添光鴻 《論語會箋》 (台北:廣文書局,1961)

  22. 4:6 伊藤仁齋(1627-1705)32歲撰〈仁說〉,以「愛」言「仁」 「仁者,其心以愛為體,故能與物同體[…]然而謂愛即仁,則知其情而不知其性者也;謂愛非仁,則亦知其性而不知其情者也。一體一用,判然離絕,遂不能得其全體。」(伊藤仁齋, 《古學先生詩文集》(東京:ペリかん社,1985),卷3,頁60) 伊藤仁齋 (1627-1705)

  23. 4:7 伊藤東涯(長胤,1670-1736)質疑「天地以生物為心」之命題:以「氣一元論」駁斥「理氣二元論」與形上倫理的二元性(ethical duality) 「或云:『天地以生物為心』,而鷙鳥之害物,惡獸之啗人,亦生乎其中,何哉?曰:『天地之生生萬物,不過陰陽二氣,而其所賦與不復一齊,物稟斯氣以生,而有強弱靈悉之異,所得乎天者,不可易也。」 伊藤東涯(1670-1736)

  24. 理想:老虎 vs. 兔子

  25. 理想:猩猩餵小虎 蘋果日報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15482207&category_guid=15335&category=daily

  26. 現實:生命的不相容性

  27. 5. 德川日本儒者的迴響(2): 在社會政治脈絡中釋「仁」

  28. 5:1 東條一堂(弘,1778-1857)著《四書知言》,以「二人」為「仁」: • 解「仁」曰:「愛之理,心之德」,則是以老莊之意釋之也。而與孔子之意 全相背馳云云。 • 仁,二人為仁,恕之實也。非二人相對不能行焉。故曰:「其恕乎」「己所不欲,毋施於人」。至於施諸人,始為仁道。 • 按朱註:「仁者,愛之理。」「理」者老子所唱,心之德,心學者流所口,皆背孔教,而晦庵取為家法。是余之所破也。(《論語知言.知言.2》,「孝弟也者為仁之本與」章)

  29. 5:2荻生徂徠(1666-1728)以「安民之德」言「仁」5:2荻生徂徠(1666-1728)以「安民之德」言「仁」 1. 能舉先王之道,而體之者,仁也。(《辨名》) • 仁者,謂長人安民之德也,是聖人之大德也。(《辨名》) 荻生徂徠(物茂卿,1666-1728 )

  30. 5:2荻生徂徠(1666-1728)以「安民之德」言「仁」5:2荻生徂徠(1666-1728)以「安民之德」言「仁」 3. 相親,相愛,相生,相成,相輔,相養,相匡,相救者。人之性為然。故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辨道》) • 以愛語仁,求於心說也。博愛謂之仁,博吾愛於天下,誠仁矣。 (《蘐園三筆》)

  31. 6. 朝鮮儒者的迴響: 丁茶山(1762-1836)在 「互為主體性」中 釋「仁」

  32. 6:1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1. 朝鮮儒學的發展史應被視為朝鮮建立文化與思想之主體性及其開展之過程 2. 朝鮮儒學是中國儒學與日本儒學發展的中介平臺,發揮重要的橋樑的作用。

  33. 6:2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1. 茶山學融合在他之前的東亞儒者的學問(尤其是朱子學),與來自西方的天主教有所接觸,並開創儒學思想的新方向。在東亞儒學史上扮演融舊鑄新、承先啟後的角色。

  34. 丁茶山(1762-1836)

  35. 6:2 朝鮮時代(1392-1910)儒學思想的特質 2. 「仁」的新詮釋與互為主體性: 集注曰:仁者,本心之全德。案,仁者,人也,二人為仁,父子而盡其分則仁也,君臣而盡其分則仁也,夫婦而盡其分則仁也,仁之名必生於二人之間,近而五教,遠而至於天下萬姓,凡人與人盡其分,斯謂之仁,故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仁字訓詁,本宜如是﹝……﹞。

  36. 孝與仁(丁茶山)

  37. 6:3茶山學與21世紀的新展望 1. 實學精神:茶山思想世界中的實學精神,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中,具有嶄新的啟示。 「仁義禮智之名,成於行事之後,故愛人而後謂之仁;愛人之先,仁之名未立也。善我而後謂之義。善我之先,義之名未立也。賓主拜揖而後禮之名立焉。事物辨明而後智之名立焉。」 ★「理」的先驗性經驗性

  38. 6:3茶山學與21世紀的新展望 2.「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重視 「夫既得東西南北之中,則無所往而非中國,烏覩所謂「東國」哉?夫既無所往而非中國,烏覩所謂「中國」哉?即所謂「中國」者,何以稱焉?有堯、舜、禹、湯之治之謂中國,有孔、顏、思、孟之學之謂中國。今所以謂「中國」者何存焉?若聖人之治,聖人之學,東國既得而移之矣,復何必求諸遠哉?」

  39. 7. 結論

  40. 7:1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詮釋與解構 1.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新詮與批判,共同呈現十七世紀以後日本思想的實學之取向 2. 在解構朱子仁學的形上學基礎時,卻也失去了朱子學中生命的高度與厚度,使日本儒者缺乏中國宋明儒學中「大我之尋證」(用錢穆先生語)之超越的內涵。 錢穆(1895-1990)

  41. 7:1 朝鮮丁茶山的「仁」學論述,以「互為主體性」為核心,深具21世紀的新啟示。 1. 自主性(autonomy) • 不可互相化約性 (mutual irreversibity)

  42. 關鍵字 • 汎愛眾而親仁 • 仁者愛人 • 天地以生物為心 • 氣一元論 • 理氣二元論 • 互為主體性

  43. 概念圖

  44. 思考問題 • 伊藤東涯對朱子〈仁說〉的理論基礎,提出什麼質難?他的思想立場是什麼?您同意嗎?為什麼? • 德川日本儒者對朱子〈仁說〉的批判言論之優點與缺點各如何?試申論之。 • 朝鮮儒者丁茶山的「仁」說在21世紀有何新啟示?

  45. 閱讀作業 • 朱子〈仁說〉 •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徳,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請試詳之。葢天地之心,其徳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綂;其運行焉,則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氣無所不通。故人之為心其徳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隠之心無所不貫。故論天地之心者,則曰乾元、坤元,則四徳之體用不待悉數而足;論人心之妙者,則曰“仁,人心也”,則四徳之體用亦不待遍舉而該。

  46. 閱讀作業 朱子〈仁說〉 • 葢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已複禮為仁”,言能克去已私,覆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則以讓國而逃、諫伐而餓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殺身成仁”,則以欲甚於生、惡甚於死為能不害乎此心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則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徳而貫四端者也。

  47. 閱讀作業 朱子〈仁說〉 • 或曰:若子之言,則程子所謂“愛,情;仁,性。不可以愛為仁”者,非與?曰:不然。程子之所訶,以愛之發而名仁者也;吾之所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也。葢所謂情性者,雖其分域之不同,然其脈絡之通,各有攸屬者,則曷甞判然離絕而不相管哉。吾方病夫學者誦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遂至於判然離愛而言仁,故特論此以發明其遺意,而子顧以為異乎程子之說,不亦誤哉。

  48. 閱讀作業 • 或曰:程氏之徒言仁多矣,葢有謂愛非仁,而以萬物與我為一為仁之體者矣;亦有謂愛非仁,而以心有知覺釋仁之名者矣。今子之言若是,然則彼皆非與?曰:彼謂物我為一者,可以見仁之無不愛矣,而非仁之所以為體之真也;彼謂心有知覺者,可以見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實也。觀孔子答子貢博施濟眾之問,與程子所謂覺不可以訓仁者,則可見矣,子尚安得複以此而論仁哉!抑泛言同體者,使人含糊昏緩而無警切之功,其弊或至於認物為已者有之矣;専言知覺者,使人張惶迫躁而無沉潛之味,其弊或至於認欲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二者葢胥失之。而知覺之雲者,於聖門所示樂山能守之氣象,尤不相似。子尚安得複以此而論仁哉?因並記其語,作《仁說》。

  49. 〈喜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