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中國歷史人物 - 孔子

中國歷史人物 - 孔子. 5C 專題研習 組員 : 張樂盈 許靜儀 譚秀研  周鑫怡. 孔子的生平.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 2146 年,前 551 年),出生于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孔紇在 72 歲時娶 顏征在,生孔丘仲尼。. 孔子的豐功偉績和貢獻 ( 上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歷史人物 - 孔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歷史人物-孔子 5C專題研習 組員:張樂盈 許靜儀譚秀研  周鑫怡

  2. 孔子的生平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前551年),出生于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孔紇在72歲時娶顏征在,生孔丘仲尼。

  3. 孔子的豐功偉績和貢獻(上) 魯定公九年,五十一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穀,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魯定公十四年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

  4. 孔子的豐功偉績和貢獻(下) 《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瞭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仁”的人生哲學 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奢也,甯戚。’”《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借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5. 全組感想 我們經過這次專題研習後,我們都學到一 些孔子的豐功偉績,生平和貢獻,所以我們都很快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