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likes | 500 Views
守望心中希望 怀抱梦想漂移 —— 留守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保护. 主讲人 :李季.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教授 广东省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研究部主任 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副团长. 问题之 1 : 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当前 儿童教育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 问题一族 ” —— 青少年 学生问题越来越多?. “草莓族” ——“ 心理脆弱现象” “迷网族” ——“ 网络沉迷现象” “青苹果族” ——“ 低龄恋爱现象” “追星族” ——“ 狂热追星现象” “知行脱节现象” “理想失落现象”
E N D
守望心中希望 怀抱梦想漂移 ——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保护 主讲人 :李季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教授 广东省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研究部主任 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副团长
问题之1: 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您认为当前 儿童教育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问题一族”——青少年学生问题越来越多? • “草莓族”——“心理脆弱现象” • “迷网族”——“网络沉迷现象” • “青苹果族”——“低龄恋爱现象” • “追星族”——“狂热追星现象” • “知行脱节现象” • “理想失落现象” • “信念缺失现象” • “价值迷失现象” • “单亲子女问题”—— “问题族” • “留守\流动儿童问题”—— “守 望族” \“漂移族”
三大难点:单亲、留守、 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 流动儿童教育成为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流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和发育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问题关系到儿童发展权利、公民素质发展、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安定。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户籍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满18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户籍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满18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指户口不在居住 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 地(外省、外地区、 外县、 外乡)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 月及3个月以上的儿童。流动 儿童通常是指随父母移居到 城市上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报告,显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 守儿童。2005年广东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流动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甚至有1%左右的孩子想离家出走或自杀。 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冲动、易怒、焦虑、自闭,90%儿童遇到不开心事情选 择独处;10%找邻居朋友倾诉;20%大发脾气。 流动儿童心理素质差。由于流的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 少,沟通少,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孩子在性格上 较为敏感、脆弱、自卑。流动儿童辍学率较 高,问题儿童较多。
冬日暖阳-关爱成长:外来工子女的教育保护与心理调适冬日暖阳-关爱成长:外来工子女的教育保护与心理调适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 李季教授 2007年11月27日 关键词: 关爱成长;外来工子女;教育保护;社会融入; 心理调适;和谐共生 一、外来工子女的教育保护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 关系到儿童发展权利 关系到教育公平 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 二、关爱和帮助外来工子女的几个基本问题 “教育公平” “心理健康” “成长环境” 三、关爱和帮助外来工子女的基本对策 (一)建立“教育保护”机制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二)营造“社会融入”文化以解决“漂移心态”问题 (三)形成“和谐共生”意识以优化“成长环境”
(二)营造“社会融入”文化以解决“漂移心态”问题(二)营造“社会融入”文化以解决“漂移心态”问题 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心理安全感”和“心理归属感”。 外来工子女的普遍心理:“漂移心态”、“围墙心理”、“不安全心理”、“社会不公平心态”等。心态决定行为。改变这种心理状态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加强外来工及其子女的心理调适,开展 “我与城市同成长”、“我为城市作贡献”等主题活动,培养和引导外来工及其子女形成阳光心态,激发他们的服务意识、创业意识以及与城市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意识。其中,营造“社会融入”文化氛围是关键。“社会融入”包括学习融入、生活方式融入、文化与文明融入、服务与创业意识融入,尤其是人际关系融入与心态调适、心理安全与归属融入。
外来工应把孩子带在身边 金羊网 2007-11-28 移动搭桥,各界专家探讨外来工子女生存现状 “不管条件怎么艰苦,外来工都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别把他们‘抛弃’了!”“广东可以学习江苏对待外来工的做法,无锡市17万外来工的子女90%都在公办学校上学,农民工子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城待遇。”……昨天,数十名学界精英聚首羊城,参加“冬日暖阳,关爱成长———‘带我回家’关爱外来工绿荫行动研讨会”,围绕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心理健康及成长环境展开一系列学术探讨。 粤外来工子女70%留守家乡 据了解,广州外来工群体已超过300万人。这些外来工中有一半以上为已婚者,其中多数至少有一个孩子。令人遗憾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广东务工的外来人口,其子女70%以上留守家乡,属于“留守儿童”;25%的子女随父母在本地生活,被动成为“流动儿童”。外来工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奉献力量,却因各种原因难以融入新的环境,他们的孩子无论“留守”还是“流动”,都面临着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最值得关注 “外来工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哪怕再辛苦!从心理角度讲,父母千万别把孩子‘抛弃’在老家!”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心理科主任沈家宏说。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季指出,外来工是否把孩子带在身边,需要从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考虑。比如,要考虑孩子在哪里生活更安全,在哪里受教育条件更好等。“但是只要有条件的,我都赞成把孩子带在身边,与孩子一起去寻梦,一起去创业”。 “留守孩子”的什么问题最值得关注?李季说:“父母最应该关注的就是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亲情缺失,平时应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 “流动儿童”上学应享同城待遇
《举手的秘密》 ——不懂干嘛举手?不懂装懂,浪费大家时间! ——以后你懂的就举左手,不懂的举右手,好吗?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 何谓健康 1948年,WHO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WHO在宣言里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健康标准 1、身体健康方面:1)吃得快;2)便得快;3)睡得快; 4)说得快;5)行得快。2、心理健康方面:1)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像;2)良好的个性品质;3)良好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3)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4个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4、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流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 (一)“漂移心态”: 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 1、弱势心理:胆怯、脆弱、自卑、无助感、缺乏自信; 2、戒备心理:敏感、情绪不稳、适应不良、缺乏安全; 3、嫉妒心理:不公平感、敌意、仇富、反社会心态; 4、“漂移心理” : 缺乏心理归属感与城市认同感; 5、“围墙心理”:人际关系紧张、社会融入困难。
(二)流动儿童的良好心理素质 1、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意识; 2、社会适应与城市融入能力; 3、豁达大方与积极开放心态; 4、自主自立与自信自强人格。
(三)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 1、情绪人格障碍——孤独感、无助感、孤僻、冷漠、焦虑、缺乏安全感,表现为畏缩型人格:内向、胆小、自卑、优柔寡断,或表现为攻击性人格:自控力差、脾气暴躁、攻击行为、嫉妒、易怒、叛逆等; 2、社会交往障碍——缺乏自信、心理闭锁、不愿或不敢与人交往、情感饥渴、随意交往或害怕社交等; 3、学习行为障碍——缺乏学习动力与信心,无心学习,自暴自弃。
(四)留守儿童的良好心理素质 1、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 2、生活自理与自立能力; 3、学习自觉与自强意志; 4、积极心态与心理调适能力; 5、同情心与互助合作精神。
问题之2: 留守\流动儿童教育保护的实质是什么?
三、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保护 (一)什么是教育保护 教育保护指国家和教育机构依法实施的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群体性保护制度和管理行为。 教育保护的主体是国家和教育构; 教育保护的对象是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主体是在中小学校学习的在校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教育保护的内容是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健康给予与其年龄相当的群体性保护。
(二)国家教育保护和学校教育保护 国家教育保护是国家承担的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健康的一项法定保护义务,表现为提供、指导、监督、处理和救济的职责; 学校教育保护是指学校作为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事业机构,依法履行对在校学生的人身健康给予与年龄相当的群体性关照的义务,内容是提供必要的物质保护、人的保护和制度保护; 教育具有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和责任,在教育中保护,通过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发展与权益实施积极而有效的保护; 国家教育保护和学校教育保护目的都是使学生以人身健康不受侵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公正评价权,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如隐私权,荣誉权)。
(三)教育保护的特征 1 教育保护的基础是知识保护(科学保护); 2 教育保护的实质是依法保护(法律保护); 3教育保护的性质是发展性保护(积极保护); 4教育保护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5 教育保护的特点是群体性保护; 6 教育保护的原则是心理保护。
(四)教育保护的内容与意义 • 1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2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 “保护学生安全”); • 3 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4 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心理安全的自我保护——儿童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安全的自我保护——儿童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1)儿童心理卫生:认知合理积极;自我意识良好;人际关系良好;乐于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健康;善于调节情绪。 2)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特点,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2.协助学生认识所处的环境和他人,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I + We = Fully I)3.协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乐观进取和人生态度,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4.协助学生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促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5.协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EQ干预策略:正向情绪与积极心态 • 第1步——改变学习态度,以提高学习信心 “月亮妈妈” 改变心态,改变人生
理想的教师是学生理想的激励者 《50年后的我》:用理想激励学生的人生
第2步——改变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 • 学生品行问题八成根源于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或学习成绩不良 • 发现孩子的优势学习方式 • 学习方式:个体感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风格和类型。 • 寻找孩子学习和活动中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消除负面认识——自我否定暗示或自我评价一旦进入了潜意识,就成为习惯性消极反应消除负面认识——自我否定暗示或自我评价一旦进入了潜意识,就成为习惯性消极反应
第3步——改变学习习惯,以改变学习效率 • 《大鱼为何不吃小鱼》:习惯的意义 • 习以为常: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心理方式。 • 习惯成自然:人类95%的行为乃习惯使然。 • “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 • 学而时习之(21规律):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形成稳定的习惯。 • “低标准,小步子”技术
问题之3 面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保护问题, 我们应该或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
(五)有效的教育保护 1、贯彻落实教育保护法规(未保法) 2、形成共同教育保护机制(全社会共同关注) 3、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智能(自理与自我保护) 4、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安全(生命与心理安全) 5、实施有效教育保护策略(代理父母制度)
1)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责任、义务与禁止性行为)1)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责任、义务与禁止性行为) 1 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2 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3 尊重对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便开除未成年学生,严控中小学生辍学流失。 4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5 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6 各种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身心安全事故。 7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和工作保障体系,进行安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安全(生命安全、心理安全)。 8 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9 指导家庭和协同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保护。 10 建立尊重人权的学校制度,在规范学生在校行为、达成教育目标的同时给予学生权利以必要的尊重与保护。
2)家长学校的教育保护 家长学校规范化管理 ——“生存发展”到“优质-创新发展”之路
谢谢! 邮箱:LJMM666@163.COM 网址: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http://mec.gde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