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72 Views
第 2 章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溶质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 : 溶于水后形成不带电的分子的物质叫 非电解质。 电解质 : 而溶于水后能形成带电的离子的物质叫 电解质 。 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全部或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反应。. 2.1 酸碱质子理论 2.1.1 酸碱的定义. 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 H + )的物质都是 酸 ,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碱 。酸给出质子后剩余部分便是 碱 ,碱接受质子后其生成物便是 酸 。
E N D
第2章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非电解质:溶于水后形成不带电的分子的物质叫非电解质。 • 电解质:而溶于水后能形成带电的离子的物质叫电解质。 • 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全部或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反应。
2.1酸碱质子理论2.1.1 酸碱的定义 酸碱质子理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酸给出质子后剩余部分便是碱,碱接受质子后其生成物便是酸。 酸和碱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共轭关系,对于仅差一个质子的对应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酸≒质子+碱 HAc≒H++Ac- HCO3-≒H++CO32- H2SO4≒H++HSO4-
2.1.2 酸碱反应的实质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就是共轭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过程。
2.1.3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离解 H2O + H2O H3O+ + OH H2O H+ + OH 298K,纯水中的 [H3O+] = [OH] = 1.0 107 mol· dm3 Kwθ =[H3O+][OH-]=1.0× 10-14 Kwθ水的离子积常数,在一定的温度下是一个常数。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PH值的概念: 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做PH值 POH值的概念: 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叫POH值。
2.2电解质溶液 • 1.强电解质的概念 根据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强电解质是离子型化合物或具有强极性的共价化合物,它们在溶液中是全部电离的,电离度应接近100%。 • 观点: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但是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受到相反电荷离子的束缚,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溶液中的离子并不完全自由,其表现是: • 溶液导电能力下降,电离度下降,依数性异常。
mi:溶液中第i种离子的浓度, Zi:第i种离子的电荷 离子强度I表示了离子在溶液中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离子强度越大,正负离子间作用力越大。
2、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是指有效浓度,即单位体积电解质溶液中表现出来的表观离子有效浓度,即扣除了离子间相互作用的浓度。以a (activity)表示。 f:活度系数,稀溶液中,f < 1;极稀溶液中,f接近1 规律:① 离子强度越大,离子间相互作用越显著, 活度系数越小; ② 离子强度越小,活度系数约为1。稀溶液接近理想溶液,活度近似等于浓度。 ③ 离子电荷越大,相互作用越强,活度系数越小。
2.2.2弱电解质1.一元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 1)解离度:就是离解平衡时,已离解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离解前溶液中它的分子总数的百分比。离解度常用α表示。 • 离解度的大小可以相对地表示电解质的强弱。
2)离解平衡常数 HAc + H2O ≒ H3O+ + Ac 称为酸的离解平衡常数, 碱的离解平衡常数 NH3·H2O≒NH4++OH-
3)Ki与 的关系 近似计算推广,当c/Ka>500时,可得浓度为C酸的一元弱酸溶液中[H+]的近似计算公式为: [H+]= 一元弱碱溶液中[OH-]的近似计算公式为: [OH-]=
2.多元弱酸的离解 特点:分步进行 H2S = H+ + HS- Ka1 = [H+][HS-]/[H2S]= 5.7 10-8 HS- = H+ + S2- Ka2= [H+][S2-]/[HS-]= 1.2 10-15 Ka1 Ka2= K = [H+]2[S2-]/[H2S]= 6.8 10-23
结论: 1、多元弱酸的 »» ,求[H+]时,可把多元弱酸当作一元来处理。当c/Ka >500,可以根据公式[H+]= 作近似计算。 2、二元弱酸溶液中,酸根的浓度近似等于 ,与酸的原始浓度无关。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种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将引起离解平衡向左移动,导致弱酸或弱碱离解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一种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将引起离解平衡向左移动,导致弱酸或弱碱离解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 HAc≒H+ +Ac- • NaAc→Na++Ac- 同离子效应使弱电解质的离解度减小,但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常数不变。
3.3盐类水解 3.3.1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盐的离子与溶液中的水离解出的H+和OH-作用,产生弱电解质的反应。如醋酸钠溶于水后发生下列反应:
2.3缓冲溶液2.3.1缓冲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1.概念:能抵抗外加少量的酸、碱和水的稀释,而本身PH值不发生显着变化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2.组成: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其组成中必须具有抗酸和抗碱成分,两种成分之间必须存在着化学平衡。通常把具有缓冲作用的两种物质称为缓冲对或缓冲体系。 • 缓冲对通常有三种类型: • 弱酸及其盐 HAc-NaAc、H2CO3-KHCO3 • 弱碱及其盐 NH3·H2O-NH4Cl • 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 KHCO3-K2CO3 • 按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实质上是一个共轭酸碱体系。
2.3.2缓冲作用的原理 • 以HAc-NaAc组成的缓冲溶液为例,体系中同时含有相当大量的HAc和Ac-,并存在着HAc的解离平衡: HAc + H2O H3O+ + Ac 当外加适量酸时,溶液中的Ac-瞬间即与外加H+结合成HAc,平衡左移;当外加适量碱时,溶液中未解离的HAc就继续解离以补充H+的消耗,平衡右移。
2.3.3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 以HAc-NaAc缓冲对为例,有下列反应: HAc≒H+ +Ac-NaAc→Na++Ac- [H+]= PH= = 同理,NH3-NH4Cl组成的缓冲对,
2.3.4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 •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大小用缓冲容量表示。所谓的缓冲容量,是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值改变1个单位所需加入强酸(H+)或强碱(OH-)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缓冲容量常用符号β表示。缓冲容量越大,说明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强。 • c盐:c酸=1时,此时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大。对于任何一个缓冲体系都有一个有效的缓冲范围,这个范围是: • 弱酸及其盐体系 PH=PKa±1 • 弱碱及其盐体系 POH=PK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