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765 Views
蛋白质 核酸 碳水化合物 脂类 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 核苷酸 葡萄糖 脂肪酸 / 甘油 构件分子 6- 磷酸 - 葡萄糖 丙酮酸 共同降解物 乙酰 C O A 电子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 代谢终产物 含氮终产物 ADP ATP. 尿素循环. TCA 循环. o 2. CO 2. +. H + e. -. H 2 O. 第九章 生物氧化与 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述
E N D
蛋白质 核酸 碳水化合物 脂类 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 核苷酸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构件分子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共同降解物 乙酰COA 电子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代谢终产物 含氮终产物 ADP ATP 尿素循环 TCA循环 o2 CO2 + H + e - H2O
第九章 生物氧化与 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述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第四节 线粒体穿梭系统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 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二.解偶联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的 抑制作用 三.质子推动力与P/O 比 四.细胞内ATP 的形成方式 五.高能化合物
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一)各派假说的提出 (二)化学渗透学说的创建(三)化学渗透学说的内容(四)ATP 合 (成) 酶简介
Fo (a1b2c10-12) F1(α3β3γδε)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 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二.解偶联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的 抑制作用 三.质子推动力与P/O 比 四.细胞内ATP 的形成方式 五.高能化合物
二.解偶联作用和氧化磷酸化 的抑制作用: (DNP) 1.解偶联作用
讨论:美国药业公司当年曾想利用呼吸代谢中的解偶联剂开发减肥药,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但计划不久便被放弃,又为什么?讨论:美国药业公司当年曾想利用呼吸代谢中的解偶联剂开发减肥药,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但计划不久便被放弃,又为什么?
2.氧化磷酸化抑制作用 (寡霉素)
二.解偶联作用和氧化磷酸化 的抑制作用: 1.解偶联作用 2.氧化磷酸化抑制作用 3.离子载体抑制作用 (缬氨霉素)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二.解偶联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的 抑制作用 三.质子推动力与P/O 比 四.细胞内ATP 的形成方式 五.高能化合物
•储存在质子电化学梯度中的能量称为质子移动力(proton-motive force,pmf)。 电子传递链每消耗一个氧原子由ADP生成ATP的分子数,或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所生成的ATP分子数。谓之磷氧比(P/O)
四、细胞内ATP的形成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是底物的脱氢氧化或氧化脱水导致分子内部能量的重新分配而形成了一种高能化合物,通过相应的激酶作用将能量直接转移给ADP而生成ATP的过程。 注意:无氧分子的参与,也不经过电子传递链,ADP的磷酸化直接源于代谢底物。
☆氧化磷酸化: 伴随电子从底物到还原型辅酶再经电子传递链到氧的传递, ADP被磷酸化形成 ATP的过程。
四、细胞内ATP的形成方式: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五、高能化合物 1、概念: 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1 kJ /mol(5千卡/mol)以上自由能(G’< -21 kJ / mol)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2.磷酸酯类化合物在生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磷酸酯类化合物在水解过程中都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2.磷酸酯类化合物在生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磷酸酯类化合物在水解过程中都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
A.酰基磷酸化合物 B.焦磷酸化合物 C.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1)磷氧键型 (2)氮磷键型 (3)硫酯键型 (4) 甲硫键型
磷酸精氨酸 (2) 氮 磷 键 型 磷酸肌酸 7.7千卡/摩尔 10.3千卡/摩尔 这两种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
琥珀酸 (TCA唯一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3)硫酯键型
(4) 甲硫键型 S-硫代腺苷甲硫氨酸
4. 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酯类化合物。
能荷调节: ﹝ATP﹞+ 0.5﹝ADP﹞ 能荷= ——————— ﹝ATP﹞+﹝ADP﹞+﹝AMP﹞ 能荷是细胞中ATP-ADP-AMP系统中高能磷酸化状态的一种量度,它反应了细胞的能量状态。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糖酵解 → ←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 → ←乙酰COA 柠檬酸 ——→ ← -酮戊二酸 TCA循环 → ←琥珀酰COA ← 草酰乙酸 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 →
分 解 代 谢 合 成 代 谢
能荷调节: ﹝ATP﹞+ 0.5﹝ADP﹞ 能荷= ——————— ﹝ATP﹞+﹝ADP﹞+﹝AMP﹞ 0.8 ~ 0.95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二.解偶联作用和氧化磷酸化的 抑制作用 三.质子推动力与P/O 比 四.细胞内ATP 的形成方式 五.高能化合物
第九章 生物氧化与 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述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第四节 线粒体穿梭系统
产生于线粒体外的NADH 如何进入呼吸链? 第四节. 线粒体的穿梭系统 ◆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 ◆ 苹果酸穿梭系统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脱氢酶 3-磷酸甘油 磷酸甘油穿梭
产生于线粒体外的NADH 如何进入呼吸链? 第四节. 线粒体的穿梭系统 ◆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 ◆ 苹果酸穿梭系统 注意各自的定位的器官组织
5-2 2 23 3 2 30 真核生物
第九章 生物氧化与 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概述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第四节 线粒体穿梭系统
蛋白质 核酸 碳水化合物 脂类 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 核苷酸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构件分子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共同降解物 乙酰COA 电子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代谢终产物 含氮终产物 ADP ATP 呼 吸 代 谢 尿素循环 TCA循环 o2 CO2 + H + e - H2O
讨论:为什么原核生物细胞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所生成的ATP分子数和真核生物细胞的相比较,有的一样多有的却多出两分子?讨论:为什么原核生物细胞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所生成的ATP分子数和真核生物细胞的相比较,有的一样多有的却多出两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