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955 Views
公共品理论 — 政府经济学的核心. 樊丽明. 主要参考文献. Stiglisz, 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2000. Rose,Public Finance,2002. Elinor Ostrom,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hinese edition,2000. 张馨: 《 公共财政论纲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E N D
公共品理论—政府经济学的核心 樊丽明
主要参考文献 • Stiglisz, 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2000. • Rose,Public Finance,2002. • Elinor Ostrom,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hinese edition,2000. • 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 乔林碧,王耀才:《政府经济学》(MBA核心课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公共品理论 • 公共品理论是政府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之一。 • 迈克尔.泰勒:“政府干预经济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便是,如果没有国家,人们就不能卓有成效地相互协作,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尤其不能为自己提供某些特定的公共物品。”
公共品 (Public Goods) 特征:非竞争性(Non-rivalness)—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非排斥性(Non--excludability)—共同消费,效用不可分割,难以排斥不交费者,即难以避免“搭便车”。 例:国防,外交,环境保护。 函数:X=Xi 私人品(Private Goods) 特征:消费的竞争性(rivalness);消费的排斥性(Excludability)—可将不付费者排斥在消费范围之外。 例:食品,衣物,图书,住房,交通工具。 n 函数:X=∑Xi i=1 一、公共品的概念
公共池塘资源产品(Common Pool Resources Goods)--公有私人物品。 特点:消费是非排他的,但具有竞争性,是私益的。 例:地下水、海洋、矿产、森林资源等。 “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私有局部公共品。 特点:消费共享,技术上可以排他,不超过一定点不具有竞争性,超过一定点后出现拥挤效应。 例:图书馆,高速公路,高等教育,影剧院,公园。 公共品的概念—不纯粹的公共品
公共品的分类1—按特征 • 纯公共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且在消费上非竞争和排他的产品。----政府提供 • 俱乐部产品(不纯粹的公共品)—可以排他但一定限度内非竞争的产品。--政府或私人提供,可收费 • 公共资源产品(不纯粹的公共品)—非排他但竞争的产品—政府提供并管制或调节。 • 私人产品—既竞争又排他的产品—私人提供
公共品的分类2—按消费属性 • 满足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公共品。大都具有明显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人们消费的是物品自身的物质性使用价值。如基础设施,邮政通讯,路灯,公园等。 • 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公共品。一般不具有外在的物质形态,消费与物品的生产过程合一。如行政管理,教育,公安,国防, 科研等。 • 意义:注意公共品的结构变动,有利于投资者选择公共品的方向和参与度。
公共品的分类3—按与社会经济的联系 • 属生产资料的公共品。使社会经济活动以较低的成本正常运转。 • 属消费资料的公共品。 • 一项公共品对不同消费者和付费来源可以同时是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 • 意义:认识公共品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政府从何处入手调节结构。
公共品的分类4—按受益范围 • 地方性公共品:消费受区域限制,主要由当地居民受益,超过一定范围会大大减少效用。如,城市建设维护,地方政府劳务。 • 全国性公共品:全国公民共同受益的公共品。如,国防,外交,环境治理。 • 地区性公共品:跨国界但由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公民共同受益的公共品。如,欧盟规则,区域关系协调。 • 国际性公共品:各国居民共同受益的公共品。如,维和行动,联合国规章,WTO规则。
二、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起源 • 政治学的开端。 • 英国学者霍布斯(1588-1679)在1657年完成的《利维坦》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国家的本质“用一个定义来说,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 这是公共品理论的思想源头。1。政府本身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品。2。它是以个人为基础的。3。政府收支是公共收支。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起源 • 政治学的开端。 • 休谟(1711-1776)在《人性论》中提出了“公地悲剧”。两位邻居可能就在一块平地上排水达成协议,但在1000人之间却难以达成协议,因为每个人都企图坐享其成。因此,某些多人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或由政府参与来完成。 • 观点:1。在自利的个人之间存在某些共同消费的产品。2。人们对提供这些产品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和可能性。3。这种心理只有通过政府参与才能有效克服。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起源 • 经济学的开端。 • 斯密(1723-1790)最先将市场失灵与公共支出联系起来,指出政府应当执行三方面的职责:对外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对内保护人民的安全;建立和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 “这类机关和工程,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质说,若由个人或少数人办理,那所得利润决不能偿其所费。所以这种事业,不能期望个人或少数人来创办或维持。”----市场失灵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起源 • 约翰.穆勒(1806-1873)探讨了政府活动的适应范围,包括政府必须提供保障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这是保证自由放任制度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政府对许多事情履行职责是获得普遍赞同的,其原因很简单,就在于提供了普遍的便利。”如,铸币,制定度量衡制度,绘制地图和航海图,以及道路、路灯、港口、灯塔和堤坝的建设。---公共品范围 • 在很多情形下,公共服务的提供是重要的,但却没人感兴趣,因为提供这些服务并不必然自动获得适当报酬。---已意识到搭便车问题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形成 • 历史学派的贡献。 • 德国19世纪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的主要代表阿道夫。瓦格纳比较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异同,阐述了公共经济的性质:公共经济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体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公共经济为国家提供安全,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特别是生产无形产品;公共经济部门由大量的政府雇员组成。还提出公共经济活动的原则。 • 理论是建立在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基础上的。
公共品理论的形成 • 19世纪80年代边际学派的贡献—把公共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上,为公共品理论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 意大利的马佐拉提出,公共物品是对私人物品的补充,其特征是消费的不可分性,而这种不可分性来自对公共物品需求的统一性。这是公共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思想渊源。
公共品理论的形成 • 意、奥学者都认为,边际效用的基本理论,即在既定的个人偏好下,每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价格时福利最大化这一基本的效率准则,也适用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性决定全体消费者只能消费同一数量的公共品,由于同量公共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边际效用,这就应对他们征收不同的税收----把公共品供给与个人纳税建立起等价交换关系,使得私人经济的效率原则也适用于公共经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活动得到了经济学的证明,公共品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伴生物。
公共品理论的形成 • 瑞典学派的贡献 • 威克塞尔(1851-1926)认为,公共品供应应使个人效用最大化。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给予个人的边际效用应与个人因纳税损失财富的边际效用相等。将公平引入公共品理论,认为如果消费者依个人边际效用评价税款,可以说是按公平原则办事,但这要以现存财产和所得分配公平为前提。 • 如果没有政治程序介入,个人将不愿说出对公共品的真实偏好----明确提出“搭便车”问题。
公共品理论的形成—林达尔 • 1918年,林达尔在博士论文中建立了林达尔模型,用以分析两个政治上平等的消费者共同决定公共品供应,并相应分担其税后份额问题。 • 当消费者A支付税收份额越多,B付得越少;收入既定时,A对公共品的需求曲线从B的角度看,可视为供给曲线,反之亦然。当AB两条需求曲线被标示于同一平面矩形图时,其交点被称为林达尔均衡点----它是唯一的和稳定的,决定着公共品供给的均衡数量和A与B各自的均衡税收份额。此时的税收份额为林达尔价格,它等于每个人所获得的公共品的边际效用,且税额之和等于公共品总成本。 • 到此,公共物品论初步形成。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匹古 • 匹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并以其为中心来区分社会净产品和个人净产品。个人净产品是私人的内在净成本或净利益,它能以市场来衡量。社会净产品则可能比个人净产品更大或更小,因为它除了个人在买卖中产生的净成本或净利益外,还要包括影响他人而又无法通过市场市场价格表现的净成本或净利益。 • 当社会净利益超过个人净利益时,政府应对没能由市场价格体现而生产者无法获得的外部利益予以补贴;而当社会净成本超过个人净成本时,政府应对外部成本征税。 • 作为政府补贴的极端形式,政府应对市政规划、警察和清除贫民窟拨付全额经费。----将外部性概念扩大至接近公共品概念(当个人净产品为零而社会净产品构成整个产品的价值时,外部性就等于公共品。)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萨缪尔逊 • 1954年,发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阐述了公共品的概念,并广为接受。 • 运用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一般均衡分析和帕累托效率等到公共品最佳供应上,建立了萨缪尔逊模型。----这一模型以消费者自愿显示其偏好为假设前提,说明私人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个人边际替代率等于个人边际转换率,而公共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 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说明,为获得一增加单位的公共品愿意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边际转换率则是说明为了得到一增加单位的公共品而必须放弃的私人品。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萨缪尔逊 • 但萨缪尔逊又指出了因人们隐匿真实需求而使公共品供给不足。“正是个人的自我利益使其给出虚假的信号,假装从某种集体消费活动中获得比实际情况更小的利益。”人们有低报需求、少交税收的动机,而公共品的有效供给量是由税收量决定的,因而没有足够的税收满足真实的需求,产生公共品有效供给不足。 • 比林达尔模型进步,但没有考虑政治程序在公共品最佳供应中的作用,也没有解决林达尔模型就存在的个人偏好揭示问题。----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 • 1948年,布莱克的投票问题研究; • 1950-1951年阿罗的社会抉择和社会福利函数,以及基于个人偏好的社会抉择和归并中的逻辑困难研究; • 1957年,道斯对民主制下政治市场的分析; • 1962年,布坎南和图洛克的公共选择理论; • 1971年,图洛克和尼斯坎宁对官僚政治学的研究; • 都使经济学进入了传统的政治学领域,研究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实现公共品的最佳供应,丰富了公共品理论。
公共品理论的发展特点 • 对公共品的研究最先出现在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经过边际革命才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当代又与政治学结合。 • 公共品研究在效率方面较为深入,但在公平方面进展不大,这也是公共品理论向政治学靠拢的原因之一。
三、公共品的均衡理论 • 私人品的局部均衡(假定只有消费者a、b) • P • Da Db SS • P E • DD=Da+Db • O Q Q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 • 私人品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是, • MRi=MSR=MSC • (i=1,2,-----,n.) • MSRi=MTRi • 假定,无外部性,消费者的从某一物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就是社会边际效用。成本亦然。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条件 • 注意:私人品的总需求曲线是个体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加总,而公共品的总需求曲线是其所愿意支付的公共品价格的加总;对私人品,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相等,都等于市场价格,而对于公共品,每个人的消费量相同,但不同个人的边际效用(满意程度)不同,即每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同。 • P DD=Da+Db SS(与公共品的边际成本相一致的供给曲线) • Db • P • Da • Pb • Pa • O Q Q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条件 • 因为消费者 的出价是与消费公共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一致,所以,所有消费者出价总和就是其边际效用总和,即社会边际收益。 • 公共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 • n • MSR=∑MRi=MSC • i=1 • n • ∑MSRi=MTR i=1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实现机制 • 美国经济学家Bowen最早提出(1848年)的一种机制: • 从前述均衡分析模型引申出来,虽然公共品不能由市场定价,但如果人们都能自觉按照自己从公共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品成本----税收,A承担Pa ,B 承担Pb,那么就自然地实现了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实现机制 • 瑞典经济学家Erik Lindahl 、Knu Wcksell 的Wcksell- Wcksell Equilibrium.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品的合理水平,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配所需的原则和章程。 • 但前提仍是真实表示需求偏好。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实现机制 • AB为不同党派的代表,内部偏好一致。AA、 BB分别为A、 B党的公共品需求,横轴为公共品供给数量,纵轴为承担的公共品成本比例。经讨价还价,双方承担比例之和为1,公共品量为G。 • H=1 Ob A • B • H1 B承担的税收比例 • H* E • A承担的 • 税收比例 • A • H=0 • Oa B G1 G G2 公共品数量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1.在公共品均衡格局中,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而消费者如果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为参照系,实际上很难准确描述真实需求。 • 2.即使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他也可能隐瞒真实需求(“免费搭车”),公共品低水平供给。----最重要原因 • 3.即使消费者表达真实需求,消费者少时容易达成协议,但涉及众多消费者甚至需要牺牲生命时,达成统一协议非常困难(交易成本过高)。 • 4.政府尽管可以凭借强制力征收税收,解决 “免费搭车”问题,但难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偏好。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公地悲剧” • Garrett Hardin,1968,Tragedy of commons. • 设想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每个放牧人都从自己的牲畜中得到直接的收益,但在他或其他人在牧场上过度放牧时,每个放牧人又因公共牧场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因此,每个放牧人都有增加越来越多的牲畜的动力,承担的只是由过度放牧所造成的损失的一份。 • 象征: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公地悲剧” • “这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进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上无节制地增加他自己的牲畜。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毁灭是所有的人趋之若骛的目的地。”(哈丁,1968)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公地悲剧” • 哈丁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公地悲剧的人。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心着自己的东西,而忽视公共的事物。”(Politics,Book2,1261) • Hobbes,关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故事是公地悲剧的原型:人们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后彼此相互厮杀。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之一----“公地悲剧” • 公地悲剧用来描述多种问题。哈丁用它作比喻,目的是说明人口过度膨胀问题。后用来描述饥荒、木柴危机、酸雨、摩门教组织、都市犯罪、国际合作等。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模式之二----囚徒困境博弈 • Merrill M. Flood,Melven Dresher提出,Albert W. Tucker建立的博弈模型。 • 囚犯A 囚犯B • 不承认 承认 • 不承认 各1年 A10年,B3个月 • 承认 A3个月,B10年各8年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的模式之二---囚徒困境博弈 • 囚徒困境博弈被概括为一种所有对局人都拥有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 • 条件1:“完全信息”,即所有对局人都知道博弈树的全部结构以及与结局有关的回报。 • 条件2:对局人之间的交流是被禁止的或不可能的,或与模型不相干。 • 支配策略:不管其他人选择什么策略,对局人自己只要选择背叛策略,总会使他们的景况变得更好。 • 悖论:个人理性的策略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模式之二---囚徒困境博弈 • 哈丁的放牧人博弈。 • A的利润 10 -1 11 0 • B的利润 10 11 -1 0 • 合作策略:每人放牧L/2的牲畜。背叛策略:每人放牧尽可能多的(>L/2)牲畜,成本既定,以期获利最多。 • 如果无力达成有约束力的协约,由每一方独立选择,他们选择的支配策略都会是背叛。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模式之三----集体行动逻辑 • Mancur Olson,1965,《集体行动的逻辑》 • 群体理论。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会自愿地为促进共同利益而行动。“关于群体易于为维护集团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观点,在逻辑上应该是从理性和自利的行为这一已被普遍接受的前提出发所得出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并且如果这一目标的实现会使所有群体成员的境况都比过去更好,那么已有的逻辑推论便是,只要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他们就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行动。”(奥尔森,1965)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模式之三---集体行动逻辑 • 奥尔森对群体理论的挑战:“除非一个人群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手段,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模式之三----集体行动逻辑 • 奥尔森分析前提:如果一个人在公共物品生产出来后,不会被排除在获取这一物品带来的收益之外,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动机为该物品供给自愿奉献力量。 • 奥尔森认为,中等规模的群体是否会自愿提供集体利益,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均衡阻碍 • 集体行动的三个悲观模型 • 三模型的核心是搭便车问题。 • 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做贡献,而只会选择做一个搭便车者。如果所有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 • 部分人提供公共品,而另一部分人搭便车,会导致集体利益供给达不到最优水平。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仅靠消费者的自觉和政府的强制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 • 1.通过建立民主制度,以政治市场的竞争,来体现消费者对公共品的需求,是让消费者显示真实偏好的重要途径。 • 2.将地方公共品的决策尽可能地下放到最低基层单位,发挥地方积极性,更多更方便地了解消费者偏好,提高公共品提供效率。----分权改革(财政联邦主义)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3.社区(公民)自治。 • Elinor Ostrom以小范围的公共池塘资源(近海渔场、较小的牧场、地下水流域、灌溉系统、公共森林等)为对象,进行了建立自治制度运用公共资源的案例研究。“我希望这一研究将对发展由经验支持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理论做出贡献。” • 社区自治的关键是解决三个问题: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相互监督。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Elinor Ostrom从案例分析中总结的自治制度设计原则(实质要素或条件): • 1).清晰界定边界(使用公共资源的单位个人)。 • 2).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和资源单位数量的占用规则,要与当地条件即所需劳动力、物资和资金的供应规则相一致。 • 3).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受规则影响的个人应参与规则的制定和修改。 • 4).监督。监督者或是对占用者负责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5).分级制裁。违规者很可能要受到其他占用者、有关官员或两者的分级制裁。 • 6).冲突解决机制。(迅速利用低成本的地方公共论坛解决冲突) • 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占用者设计自己制度的权利不受外部政府权威的挑战。 • 8).分权制企业。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权制企业中,对占用、供应、监督、强制执行、冲突解决和治理活动加以组织。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Elinor Ostrom不同类型政治制度中自治制度的供给研究 • 首先,在偏远地区,外在的政治制度无论如何,对内部选择都是“零条件”,公共资源占用者会渐进地改革规则提高共同福利,其可能性与以下内部特征呈依次序正相关: • 1).大多数人认为,如不采取替代措施,他们将受到损害; • 2).提出的规则变更对大多数占用者有类似的影响; • 3).大多数占用者对继续利用公共资源评价很高; • 4).占用者面临的信息成本、转换成本和实施成本较低; • 5).大多数占用者有互惠的共识,并相信这种共识成为初始的社会资本; • 6).使用公共资源的群体相对较小,也较稳定。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其次,在非偏远地区,政治统治制度的导向对占用者能否不依赖外部力量自己供给制度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 如政治制度允许有实质性的社区自治,各级政府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供专业信息,提供法律基础,承担督察责任等。 • 如政治制度不允许有实质性的社区自治,则, • 1).如政府愿意帮助解决公共资源问题,则当事人等待政府解决,政府有可能提供出适合当地的规则,但有可能出现将规则应用于整个辖区。“一刀切” • 2).政府官员不负责任,则制度供给困难,有可能占用者自己供给制度,或处于不合作的悲剧之中。
公共品的均衡理论—解决途径 • 4.市场供给。 • 具有可排他性且排他成本较低、不具有自然垄断性、内部收益大于外部收益的准公共品,可以由市场提供,以提高供给效率。 • 如,民办教育,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基础设施,民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