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688 Views
第四章 知识的性质、 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本章的体例结构. 第一节 知识的性质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本章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1. 能用实例解释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2. 能举例说明本章介绍的几种陈述性知识表征理论的优缺点;. 本章学习目标. 3. 能举例说明四种同化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 应用实例说明本章介绍的三种基本学习策略的区别及其应用。. 第一节 知识的性质. 本节体例结构.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E N D
第四章 知识的性质、 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本章的体例结构 第一节 知识的性质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本章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1. 能用实例解释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2. 能举例说明本章介绍的几种陈述性知识表征理论的优缺点;
本章学习目标 3. 能举例说明四种同化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 应用实例说明本章介绍的三种基本学习策略的区别及其应用。
本节体例结构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一)知识的定义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静态)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动态) 二、陈述性知识的性质: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 (一)神经网络理论 (二)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 (三)图式和脚本理论 (四)双编码理论
一、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一)知识的定义 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二)广义知识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目的可以将广义知识划分为多种类型: 1、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 知识。 2、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3、奥苏伯尔的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I.新知识 II.知识的巩固 III.知识的迁移 习得阶段 和转化阶段 和应用阶段 图4-1 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陈述性知识被提取,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新知识进入命题网络 注意与预期 激活原有知识 通过复述和精加工 等,命题网络重建和改组 选择性知觉 应用习得的概念规则对外办事 通过变式练习,命题转化为产生式系统 应用习得的概念规则对内调控
二、陈述性知识的性质: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二、陈述性知识的性质:陈述性知识的心理表征 知识的表征或知识的心理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一个外在的客体在心理活动中可以以具体形象、概念或命题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概念或命题都是信息的表征形式。 表征反映着客观事物,它代表相应的事物。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形式的表征。不同表征形式所具有的共同信息称为表征的内容,而每一表征形式称为编码。
(一)神经网络理论 在计算机中研究的神经网络包括如下成分: (1)有与神经元相似的结点或单元。 (2)结点与结点之间有联结。两个结点可以通过同时兴奋相联结,也可以通过一个兴奋与一个抑制的方式相联结。结点之间的这些联结是长时记忆的原材料。 (3)学习是联结的创造及其强度的改变。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增强相似,联结加强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同时激活若干结点。
(一)神经网络理论 这种理论可以解释字母和词形的识别。 同理,可以解释单词的再认。 联结主义对知识的解释的重要教育含义是:在掌握高级的知识之前,必须先掌握低级的知识。
(二)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 1.命题。命题这个术语来自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是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
(二)命题与命题网络理论 2.命题网络 如果两个命题 中具有共同成 分,可以把若 干命题彼此联 系起来组成命 题网络。
(三)图式与脚本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较复杂的整块的知识是用图式来表征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图式定义为,人头脑中关于普通事件、客体与情景的一般知识结构。其含义是: (1)图式具有概括性。例如,人关于“房子”的图式。 (2)图式中含有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含有非本质特征。因此,一类事物的图式不同于它的概念,后者只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3)图式中的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或结构组织起来的。 (4)个体的图式是发展的。
(三)图式与脚本 心理学家把图式分为表征客体的图式与表征事件的图式两大类。 香克等把表征反复出现的有序事件的图式称脚本。 脚本不同于客体图式,它表征的事件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如“去电影院看电影”。
(四)双编码理论 双编码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以言语和意象两种方式表征。这一理论的提出者佩维沃认为,知识是由言语和意象(或表象)表征的联想网络构成的。言语系统中的词是客体、事件和抽象观念的代码,它们与其表征的对象的联系是任意的(如“书”这个词与实际书并没有物理上的相似性)。意象系统的非言语表征与引起它们的知觉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一本书的表象与实际书的知觉有某些共同特征)。
(四)双编码理论 意象表征包括视觉表象(如铃的表象)、听觉表象(如铃声)、动觉(如摇铃的运动)、与情绪有关的骨骼肌感(如心跳加速)以及其他非言语表征。 意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的成分是彼此联系的。 因此,双编码是有效和高效思维的重要方面。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对双编码理论提供了支持。班杜拉认为,观察事物主要依赖两种表征系统——言语表征系统和意象表征系统。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本节体例结构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 (一)机械学习的结果 (二)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二、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一)符号表征学习(二)概念学习(三)命题学习 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 (一)下位学习(二)上位学习 (三)并列结合学习(四)同化论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 据奥苏伯尔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分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 (一)机械学习的结果 机械学习有两种情况: 一是机械材料的机械学习,如记忆电话号码、人名、地名等; 二是有意义材料的机械学习,如幼儿背诵唐诗、宋词、乘法口诀等。 机械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 (二)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言语符号或其他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引起的心理意义。符号引起的心理意义包括,单个符号引起的具体事物的表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即概念)以及一组符号引起的命题。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头脑中获得表象、命题、命题网络和多种形式的图式。 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适合解释机械低级的学习。 强调认知和组织的学习理论适合解释有意义的、高级的学习。
二、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区分了言语材料的逻辑意义、潜在意义和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意义。逻辑意义相当于人类的知识,潜在意义是指在个体具有适当原有知识的条件下能被个体同化的人类知识,心理意义是指个体习得的知识。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就是用同化的思想来解释外在的逻辑意义怎样向个体的心理意义转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学说。
(一)符号表征学习 1.符号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在任何言语中,单词可以代表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对象、情感、概念或其他符号,这种代表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2.符号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二)概念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 2.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 3.需要注意的是,概念学习与概念名称(或概念词)的学习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有意义学习。
(三)命题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第三种类型是命题学习。命题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 另一类命题是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联系:2.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联系: 不论表示特殊关系的命题还是表示普遍关系的命题,它们都是由单词联合组成的句子表征的,因此在命题学习中也包含了符号表征学习。 由于构成命题的单词一般代表概念,所以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学习由几个概念联合构成的复合意义。 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三、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 1.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 2.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故称这种观念为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或下位关系;总括关系或上位关系;并列结合关系。
(一)下位学习 认知心理学假定,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的水平方面,认知结构本身倾向于按层次组织。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类属学习的效率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起类属作用的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一)下位学习 在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类属过程。 第一,派生类属过程。当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的概念的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加以解释时,便产生了派生类属学习。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旧知识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只是得到证实或说明,本质未变。 第二,相关类属过程。新的材料类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命题或概念获得意义,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相关类属学习。但在相关类属学习中,每次新知识类属于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便扩张、深化、精确化或修改。
(二)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在对被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组织或综合成整体时,都需要进行总括学习。总括学习在概念学习中比在命题学习中更为普遍。
(三)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 这些命题和概念是有潜在意义的,因为它们是由一些已经学习过的观念合理结合而构成的,这些观念与整体的有关认知内容一般是吻合的,因而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内容的一般背景联系起来。 在并列结合的命题学习中,由于只能利用一般的和非特殊的有关内容起固定作用,因此对于它们的学习和记忆都比较困难。
(四)同化论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与此同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变,又有量变。
第三节 促进陈述性知识 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教与学的策略都应当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 根据认知心理学揭示的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律,提出以下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一、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简单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符号表征学习和事实学习。这类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 在于保持,也就是说,它们的遗忘速度快,而且遗忘率高。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记忆策略或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 记忆习惯十分重要。 (一)复述策略 1.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2.复述要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宜采用复述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 (二)精加工策略 1.精加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 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2.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 (三)组织策略 1.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 保持的目的。 2.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 担的目的。
二、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学习的实质是习得言语材料的意义,意义如果以命题网络 或认知图式的形式储存,则能持久保持且易于提取和应用。在复杂知识 学习中,同样利用上述复述、精加工和组织三种策略,但应用的目的和 条件不同。 (一)复述策略 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做摘录、划线 或圈出重点等。 (二)精加工策略 在复杂知识学习中,精加工策略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 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记笔记和做笔记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精加工技术,维特罗克称之为生成技 术。研究表明,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 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组织策略 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可以采用列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组 织。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 见书上120-122页。 作业:122页“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