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294 Views
欢迎进入历史多媒体课堂. 海宁高级中学史地组. 回顾 : 二战后 , 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 ?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对比是否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美 苏 争 霸. 执教: 潘建忠. 一、争霸格局成因. 1. 苏 : 改变 , 提出. 赫鲁晓夫答美国记者话: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 下来 .”.
E N D
欢迎进入历史多媒体课堂 海宁高级中学史地组
回顾: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回顾: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对比是否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美 苏 争 霸 执教: 潘建忠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赫鲁晓夫答美国记者话: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 下来.” 1、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2、军事方面:50年代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 3、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 60年代末,美国在全世界维持着2000多个军事基地,为许多国家承担“保护义务”,美国对全球干涉欲望无限但力量有限. 全球干涉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之一,到1968年为止,美国援外总额大1300多亿美元,为维持海外驻军又花去490亿美元.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②柏林墙
《欧洲一分为二》(1961) 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发生在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夜里。午夜过后,一堵将东西方分隔长达近30年的墙建了起来。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苏联为什么在古巴设置导弹?为什么能够设置?在美国战争恐吓下乖乖撤走说明了什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战略优势在美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优势在美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恶化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欧洲是双方利益重点所在 为何在欧洲用“缓和”战略? 时间 50中--60初 60中--70末 攻 / 转攻为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苏: “缓和”,扩张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优势在美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恶化
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长达九年的战乱中,阿富汗游击队在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不断壮大。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长达九年的战乱中,阿富汗游击队在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不断壮大。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60中--70末 攻 / 转攻为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苏: “缓和”,扩张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从越南撤军 与中国关系 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优势在美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恶化
1972年2月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一周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 1982年美国政府在华盛顿建立了一座纪念墙,上面镌刻着所有在越战中阵亡美军人员名录. 当时有诗人写道: 爱这个世界吧 那就请记住这面墙 它是邪恶战争的标志 它是战争死难者的墓碑 请记住历史的教训 为死者,也为世界呼唤和平 改变世界格局的举杯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才会给予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思考 ①材料表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安全的全部责任”?
一、争霸格局成因 洲际导弹数量 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 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60中--70末 攻 / 转攻为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苏: “缓和”,扩张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从越南撤军 与中国关系 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世界现代史>> 原因 优势在美 经济 军事状况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恶化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60中--70末 攻 / 转攻为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苏: “缓和”,扩张 表现 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赫鲁晓夫访美 从越南撤军 与中国关系 "滞胀" 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优势在美 经济 军事状况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 正常 恶化 威胁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60中--70末 80年代 强硬 /全面收缩 攻 / 转攻为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苏: “缓和”,扩张 ①争夺第三世界, 核竞赛; ②裁军 ,撤军, 与中国正常化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从越南撤军 与中国关系 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优势在美 经济 军事状况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 正常 恶化 威胁
从70年代以来,苏联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在下降。到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仅为1%,1985年为1.8万亿美元,而美国达3.9万亿美元。从70年代以来,苏联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在下降。到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仅为1%,1985年为1.8万亿美元,而美国达3.9万亿美元。 里根认为,凭借美国先进的科技优势和雄厚的财力,将在新的军备中取胜。8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一半,美国军费占其国民收入的6%,而苏联已占16%,苏联的军费包袱比美国沉重的多。在科技领域方面,苏联落后西方10---15年。 -----《世界现代史》
一、争霸格局成因 1.苏:改变,提出 2.美:欲霸全球,但力量有限 二、争霸的三个阶段 时间 50中--60初 60中--70末 80年代 强硬 /全面收缩 攻 / 转攻为守 基本态势 缓和 紧张 ①对奥和约 承认西德 苏: “缓和”,扩张 ①争夺第三世界, 核竞赛; ②裁军 ,撤军, 与中国正常化 表现 赫鲁晓夫访美 从越南撤军 与中国关系 美 ②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 优势在美 经济 军事状况 经济 科技 与中国关系 / 遏制 / 正常 正常 / 恶化 威胁 时好时坏
小结 一、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呈现不同态势,究其原因,关键是双方经济、军事等实力(综合国力)的对比变化。可见,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对比是否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二、在美苏争霸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是不断上升。可见,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与国际格局之间有互动关系。
课堂练习 1、 下列事件突出反映60年代初美国处于战略优势的是( ) A 、 苏奥和约 B 、 “柏林墙”的修建 C 、 古巴导弹事件 D 、 苏联和联邦德国建交 C
2 、尼克松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不同之处有( ) A 、 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B 、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 、 由全球干涉转为战略收缩 D 、 由战略收缩转为全球干涉 AC
再见 制作:潘建忠 2001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