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7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 澄

新课标与高中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 (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 . 浙江衢州 . ).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 澄. (一)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 ( 实验 ) 简介 (二)高中地理教学观念的相应转变. 初中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 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同年 9 月,初中新课程首先在 27 个省市的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进行实验,有 47 万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程。

nak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 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标与高中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 (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 . 浙江衢州 . )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 澄

  2.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简介 (二)高中地理教学观念的相应转变

  3. 初中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同年9月,初中新课程首先在27个省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进行实验,有47万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程。 2002年秋,初中新课程的实验扩大到全国范围内(除上海、西藏外)的570个省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学生达870万,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20%左右。 2003年秋,初中新课程的实验区达到1642个,参加实验的学生3500万,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47%左右。 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教学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目前正在进行修订,修订以后进一步推广,2004年覆盖面将达80~90%。

  4.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 •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党组通过,颁布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 2003年4月—2004年初编写教材,2004年初审查教材 • 2003年4月—2004年初,确定实验区和实验方案 • 培训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 • 2004年3月—8月,培训教师,筹备实验工作; • 2004年9月,正式开始实验

  5.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方案 2004年,首批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个省区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学习新课程的学生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数的13%。 2005年,实验扩大到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学习新课程的学生将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数的20%。 2006年,实验扩大到16~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学习新课程的学生将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数的60%。 2007年,新课程推广到全国。

  6. (一)高中地理课标简介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一)高中地理课标简介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

  7.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地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地理科学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需要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进程 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产生课程标准研制组 近两年时间召开13次大型工作会议 广泛征求意见、由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审定 ----地理课程标准的体例 课程标准名称的由来 课程标准的结构

  8. 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 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理学研究的趋势 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2. 深化微观研究、注重成因和机理变化 3. 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4.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9. 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 教育现状的调研(高中) 调查范围:北京、辽宁、江苏、广东、 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 山西、宁夏等10个省(直辖 市、自治区) 样本数量: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 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 校长样本158名 调查时间:2002年1—5月

  10.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11. 92.6 100 80 90 69.8 80 60 70 60 30.2 40 50 40 30 20 7.4 20 10 0 0 开了 没有开 是 否 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 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 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12. 校长 78.2 80 70 校长 66.2 教师 70 教师 60 52.9 60 50 47.2 36.7 50 40 37.1 31.2 40 30 30 20.5 20 14.3 20 8.3 10 1.3 1.3 2 10 1.3 0 0 过难 适当 偏易 不清楚 不足 适当 偏多 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13. 校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业负担的看法 90.3%的校长和7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或太重。

  14. 50 47.8 46.5 教师 45 校长 40.1 40 35.5 35 30 25 20 15 9.3 10 7.7 5.4 5 0 严重脱节 较大脱节 有一定联系 联系较紧 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 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15. 60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50.8 50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40 30.5 30 老师讲授为主 20 12 自学 大量的书面练习 10 5.4 其他 0.8 0.6 0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16. 45 44.8 40 38.8 35 30 25 20 15 8.9 7.5 10 5 0 偶尔有 经常有 几乎每节都有 几乎没有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52.3%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或偶尔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

  17. 90 84.3 80 70 60 50 41.1 40 30 17.9 20 6.4 4.6 3.7 3.5 10 0 其他 读书与思考 实践性作业 练习记忆为主 搜集整理信息 小组学习讨论 撰写论文报告 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18. 100 教师 校长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纸笔测验 现场测试 开卷考试 同学互测 答辩或口试 制作或发明 论文或研究报告 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97.5%的校长和75.5% 的教师反映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纸笔测试。

  19. 40 36 35 30 24 20.9 25 20 12.5 15 6.5 10 5 0 紧张 害怕 讨厌 喜欢 无所谓 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的感受 69.4%的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明确表示紧张、害怕和讨厌,有40.1%的校长表示公布成绩对学生有消极影响。

  20. 最喜欢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最不喜欢的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压力很大的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实用性最差的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内容偏多的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内容太难的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居前4位的学科)

  2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地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地理科学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需要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进程 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产生课程标准研制组 近两年时间召开13次大型工作会议 广泛征求意见、由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审定 ----地理课程标准的体例 课程标准名称的由来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的结构

  22.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人员 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华东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比乐中学 陕西西安教研室

  23. 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 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而不象教学大纲和教材那样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 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而不是象教学大纲那样是最高的要求 3.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是清晰的、可评估的 而不是象教学大纲那样相对笼统、模糊的描述 4. 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 而不只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执行者 5. 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而不仅仅只是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 课程标准的体例结构 第一部分 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必修 选修课程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教学建议 • 评价建议 • 教科书编写建议 • 课程资源的利用 • 与开发建议

  25. 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

  26. 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 国际地理课程比较研究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 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地理课程标准研究 国内地理课程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历史回顾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地理课程设置 地理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社会及科技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体系结构研究 (共6个子课题)

  27. 国际地理课程比较研究的启示 • 适当增加地理课的课时 • 设置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 • 打破学科体系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 课程标准知识要点粗化和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 • 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以便增加单元教学时间 • 利用探究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我国地理学习方式产生突破 • 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8. 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

  29. 高中课程总体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 目 模 块

  30. 关于学习领域 • 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 1.语言与文学 2.数学 3.人文与社会 4.科学 5.体育与健康 6.艺术 7.综合实践活动 8.技术 •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31. 关于科目 •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日、俄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 • 技术、综合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 综合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

  32. 关于模块 •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的逻辑联系;

  33.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 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 • 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 • 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可获得180个学分。

  34.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 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35. 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 • 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 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 • 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相对集中有效地学习,将每学期分为相对独 立的两段,每段10周。 • 学校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生选课计划,提供以模块为 单位的可选择的课程;高一年级主要安排必修内容,逐步增设选修内容,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

  36. 建立校内选课指导制度 • 学校提供课程设置说明、选课指导手册; •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并与学生建立固定而长久的联系;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37. 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

  38.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的指导思想 ——谋求:基础性 时代性 选择性 的完整、和谐、统一

  39. .社会需求 社会中心主义 学科中心主义 儿童中心主义 . 学生素质 . 学科体系 . 学生发展

  40. 社会需求 . 时代性 基础性 素质 . . . 学生发展 学科体系 选择性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41.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 基础性 •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经典性和继承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点是最基本的。 • 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42.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 时代性 •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一定的超前性,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体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43.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 选择性 • 高中地理课程还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课程。

  44. 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

  45. 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1.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 3. 地理学科应成为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主渠道 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构建 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46. 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七、新课程的实施

  47. 区 域 地 理 (初 中) 系 统 地 理 应 用 地 理 (高 中) 高初中地理课程的分工与衔接 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48.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城 乡 规 划 旅 游 地 理 环 境 保 护 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必修 共6学分 选修 各2学分

  49. 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