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1.03k Views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复旦大学 高晓林 教授. 主要内容: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2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3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意义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2 、中国工业化道路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难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矛盾的演变 2 、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 后私营经济的再度崛起.
E N D
主要内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3、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意义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2、中国工业化道路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矛盾的演变2、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 后私营经济的再度崛起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整个大陆范围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指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1 )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理论所谓过渡时期就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它的起点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表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渐进性和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表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渐进性和历史任务。
《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使用过渡时期概念。马克思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马克思认为过渡时期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进入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过渡时期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进入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怎样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要看各个国家当时的情况而定。”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理论与消灭私有制是紧密相关的。并且论证了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怎样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要看各个国家当时的情况而定。”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理论与消灭私有制是紧密相关的。并且论证了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前提。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宣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地决裂。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宣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地决裂。
在消灭私有制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划时代的新贡献在于,他们是站在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私有制产生的历史前提及其存在、发展和灭亡的 物质条件,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作用的同时,也指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指出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即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作用的同时,也指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指出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即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也论证了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前提承不承认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是区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也论证了消灭私有制的物质前提承不承认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是区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了“两个必然”后,也论述了“两个决不会”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了“两个必然”后,也论述了“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性的实现,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决定的。不管理想与观念多么美好、崇高,不具备充足的物质条件,是不会实现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性的实现,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决定的。不管理想与观念多么美好、崇高,不具备充足的物质条件,是不会实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不同形式的私有制的消灭,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政策与策略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暴力剥夺;二是和平赎买。关于消灭个体小私有制,他们都主张,只能采取示范和改造的方式。
2 )列宁的过渡理论和实践列宁把消灭私有制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也深化了对过渡时期的认识。认识到国家越落后,过渡就越困难,过渡的时间就越长。
但列宁也曾经犯过“直接过渡”的错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认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但列宁也曾经犯过“直接过渡”的错误。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认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挫后,列宁及时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退却,提出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列宁在消灭私有制问题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开始拘泥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论,转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私有制论。
2、中共过渡时期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2、中共过渡时期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原因有:(1)民族资产阶级(2)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3)国际环境不允许(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过渡的物质前提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原因有:(1)民族资产阶级(2)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3)国际环境不允许(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过渡的物质前提
2) 建国前后关于过渡的思想(1)先工业化后所有制改造 (2)关于过渡的时间 (3)改造的方式
3)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下半年开始,中共中央关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重大变化。 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业化 农业 总路线 (主体) 手工业 三大改造 (两翼)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部分地改变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改变:首先,由“先后战略” 转变为“并举战略”其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起点 由十几年、二十年后,转变 为从“现在”开始过渡——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再次,改造的步骤由“突变”转变为 “渐变”
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情况怎样?(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情况怎样?(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时,基本国情虽无根本变化,但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新形势:1、抗美援朝:2、土地改革:3、恢复国民经济:4、工业化、“一五”计划:新形势:1、抗美援朝:2、土地改革:3、恢复国民经济:4、工业化、“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新的情况:1、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成 分迅速增长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 与反限制的斗争激烈展开
新的问题: 1、依靠谁来实现国家工业化 2、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才适合 3、农民个体经济怎样才能适应工业化 迅速增长的需要?
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中央决策层的认识也发展了这些情况使毛泽东和中央感到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就是中国实现百年梦想,富强国家的最佳选择。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中央决策层的认识也发展了这些情况使毛泽东和中央感到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就是中国实现百年梦想,富强国家的最佳选择。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1)农业合作化初级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2)农业合作化普遍发展阶段:1953年初到1955年下半年3)农业合作化大发展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1)农业合作化初级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2)农业合作化普遍发展阶段:1953年初到1955年下半年3)农业合作化大发展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1)初级阶段:1950年初到1952年底2)普遍发展阶段:1953年初到1955年底3)基本实现(高潮)阶段:1955年底到1956年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1)初级阶段:1950年初到1952年底2)普遍发展阶段:1953年初到1955年底3)基本实现(高潮)阶段:1955年底到1956年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过1)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1949.10到1953年底2)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3)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