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 MDS ). 一、概述. MDS 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血细胞生成发生质与量的异常。 特点 外周血常有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可见病态造血 部分患者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 原发性 MDS :无明确发病原因,多见 继发性 MDS :有明显发病原因,如长期接触苯,接受烷化剂治疗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被阐明。 发病相关因素有: 电离辐射,高压电磁场,烷化剂,苯,染发剂等. 确切发病机制不明,有关研究结果:

nasc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2. 一、概述 • 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血细胞生成发生质与量的异常。 • 特点 • 外周血常有全血细胞减少 • 骨髓可见病态造血 • 部分患者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3.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 • 原发性MDS:无明确发病原因,多见 • 继发性MDS:有明显发病原因,如长期接触苯,接受烷化剂治疗等。

  4.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被阐明。 发病相关因素有: 电离辐射,高压电磁场,烷化剂,苯,染发剂等

  5. 确切发病机制不明,有关研究结果: 1. 细胞遗传学异常:40%-60%。 • 早期MDS (RA/RAS)发生率相对较 低(15-30%),且多为单一异常; • 晚期MDS发生率高(45-60%),且复杂 异常(≧3种)增多。

  6. 常见染色体异常 5q-,+8,-7,7q-,9q-,20q-

  7. 2.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异常 • Ras家族基因突变: 3-40%,以N-Ras基因突变最为常见。 • p15抑癌基因失活:30-50% • p53基因失活:5-10%

  8. 3.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异常 CFU-GM,CFU-E,BFU-E,CFU-Mk集落数明显减少,CFU-GM集簇增多。

  9. 三、MDS 的分型 1982年 FAB协作组作组正式提出,根据血液学改变特点分为5型。

  10. MDS 的FAB分型及各型特点 FAB分型 血象 骨髓象 (1982年) (原始细胞) (原始细胞) 难治性贫血(RA) <1% <5% Refractory anemia RA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 <1% <5% RA with ring sideroblasts 环状铁粒幼≥15% RA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 <5% 5~20% RA with excess blasts 转化型RAEB(RAEB-T) ≥5% 20~30% RAEB in transformation 可有Auer小体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 <5%,单核细胞 5~20% chronic myelo-monocytic >1.0×109/L leukemia

  11. WHO MDS分型标准

  12. 四、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 原发性MDS:多>50岁 男性多于女性(0.86~3:1)。

  13. 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 RA、RAS、RCMD一般以贫血为主。 • RAEB常有全血细胞减少。而表现贫血、出血和感染发热;较晚期患者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 部分发生白血病转化。

  14. 五、实验室检查 • 血象 多为不同程度贫血,为正色素性或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可见幼稚粒细胞/伴有形态异常。血小板正常或减低,易见巨大或畸形者,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稍高。

  15. 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尤为明显。幼红细胞有巨幼变或畸形,可出现双核或多核红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部分病例铁粒幼红细胞增多,且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粒细胞颗粒粗大或缺乏,核分叶过少(Pelger-Huet异常)或过多。巨核细胞异常,易见小巨核细胞,也可见大单个核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等。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尤为明显。幼红细胞有巨幼变或畸形,可出现双核或多核红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部分病例铁粒幼红细胞增多,且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粒细胞颗粒粗大或缺乏,核分叶过少(Pelger-Huet异常)或过多。巨核细胞异常,易见小巨核细胞,也可见大单个核巨核细胞、多核巨核细胞等。

  16. 血象及骨髓象病态造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血象及骨髓象病态造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态造血

  18. MDS 粒系病态变化

  19. MDS 红系病态造血

  20. MDS 巨系病态变化

  21. MDS环形铁粒幼细胞

  22. 骨髓细胞培养 • CFU-GM集落减少、无生长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大。 • 细胞遗传学检查 • 40%-60%的患者出现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有-5、5q-、-7、7q-、20q-、三体8等。

  2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4. MDS的诊断要点 1)三大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贫血,可有出血、感染; 2)外周血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有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表现; 3)BM三系或两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病态造血; 4)BM病理活检有ALIP现象; 5)50%左右的患者有染色体异常,-5、5q-、-7、7q-、8三体等; 6)骨髓细胞培养有CFU-GM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

  25. 鉴别诊断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血象、骨髓象和RA颇为相似。血清维生素B12或叶酸水平明显降低及试验性治疗有效为鉴别要点(见巨幼细胞性贫血)。 • 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部分AA骨髓增生活跃,但无病态造血,而非造血细胞常增多,藉此可和RA区别。且周围血中不应出现幼稚细胞。

  26.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不发作组PNH呈全血细胞减少,血片中可见核红细胞,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易与RA混淆。根据无病态造血,酸化血清试验(哈姆斯氏试验)、糖水试验、蛇毒溶血试验及尿潜血、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可资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不发作组PNH呈全血细胞减少,血片中可见核红细胞,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易与RA混淆。根据无病态造血,酸化血清试验(哈姆斯氏试验)、糖水试验、蛇毒溶血试验及尿潜血、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可资鉴别。 • 红白血病(M6)当骨髓红系〉50%时,难与RAEB或RAEB-T鉴别,应单独进行非红系细胞计数分类,如原始细胞≥30%则为M6,〈30%为MDS。

  27. 低原始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骨髓原始细胞较典型急性白血病(AL)明显降低,仅占30%左右,和RAEB-T不易区分。RAEB-T绝大多数在短期内转化为AL,因此,有人认为RAEB-T基本上已处于AL的边缘,不应归属于MDS。低原始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骨髓原始细胞较典型急性白血病(AL)明显降低,仅占30%左右,和RAEB-T不易区分。RAEB-T绝大多数在短期内转化为AL,因此,有人认为RAEB-T基本上已处于AL的边缘,不应归属于MD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