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64 Views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张健 2009 年 6 月. 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二、我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与问题 三、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方法和对策.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发现或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以获得职业教育规律为目标的一整套研究过程。从教育科研的分类看,可以分为 1 、以发现、发展和完善理论为目的的探索式研究,也称基础性研究。它回答的是 “ 为什么 ” 的问题。
E N D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张健 2009年6月
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 二、我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与问题 • 三、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方法和对策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是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发现或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为导向,以获得职业教育规律为目标的一整套研究过程。从教育科研的分类看,可以分为 • 1、以发现、发展和完善理论为目的的探索式研究,也称基础性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 2、以寻求解决问题答案为目的的对策性研究,也称应用性研究。它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 3、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综合性研究,既发展、推进和探索理论,也寻求改进和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二、我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与问题。 • 几年来,学院各个层面的立项课题达到79项。已结项42项,还有37项在研。 教育部、建设部课题 2项 •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6项(含2项重点) • 地厅级项目 35项 • 院本级项目 35项 • 其他项目 1项
我们的经验: • (一)领导重视。比如,院级课题都有经费资助。重点课题3000元,一般课题2000元。另外年终对所有发表在CN期刊上的成果,都给予一定的奖励,体现了一种导向。 • (二)有专职科研机构。学院成立之初,就组建了职教研究所这一专门机构,负责全院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 (三)有学术带头人引领和科研骨干担纲。 • (四)经常搞一些科研讲座。如请姜大源来院讲学等,我也经常开一些讲座。普及和灌输科研理念、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 1、思想上不重视。 • 一是许多教师虽然嘴上也说科研重要,但思想上并未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 二是认为写科研论文不过是应付评职称、年终考评的事儿,何必较真。 • 三是认为教育科研那是理论工作者、专业研究者的事,何必掺和。 • 思想上的错误导致了教育科研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迟迟难以启动。
2、时间上不允许。我院从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生,学生数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132人,发展到2008年,已增长到近9000人的规模,(含中专已过万人)由于生师比过高,教师带课量大,平均达12节/周,高者达到20多节。而且有的老师带3个课头以上,工作量超载严重,难有时间再从事研究工作。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高职院长会,许多院长在讨论中也提到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问题。可见,时间不足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教师科研问题。2、时间上不允许。我院从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生,学生数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132人,发展到2008年,已增长到近9000人的规模,(含中专已过万人)由于生师比过高,教师带课量大,平均达12节/周,高者达到20多节。而且有的老师带3个课头以上,工作量超载严重,难有时间再从事研究工作。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高职院长会,许多院长在讨论中也提到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问题。可见,时间不足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教师科研问题。
3、能力上不支持。表现在 • 1、素养低下。许多老师缺乏科研的基本素养,至今不知科研为何物,更不知课题申报是怎么回事,对科研毫无热情和兴趣。 • 2、能力滞后。缺乏起码的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搜集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概括提炼观点、形成逻辑思路以及成果撰写能力。 • 3、成果贫乏。视论文写作为畏途,要不是职称评审逼上梁山,恐怕一生都不会染指论文写作。
4、环境上边缘化。一方面,主管部门在分配学术资源时,有意无意地轻视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科研成果的评比奖励、科研经费的发放资助等方面,都有所限制、甚至排斥“准入”,比如项目限报、经费自筹、评奖空缺等,将他们视为科研的“贫困户”,打入“另册”。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由于行政权力的扩张和泛化,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对科研重视不足,教师的研究水平较低,使得许多人普遍缺乏对科学和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羡慕和追逐。4、环境上边缘化。一方面,主管部门在分配学术资源时,有意无意地轻视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科研成果的评比奖励、科研经费的发放资助等方面,都有所限制、甚至排斥“准入”,比如项目限报、经费自筹、评奖空缺等,将他们视为科研的“贫困户”,打入“另册”。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部由于行政权力的扩张和泛化,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对科研重视不足,教师的研究水平较低,使得许多人普遍缺乏对科学和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羡慕和追逐。
5、方法上不得当。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其实质在于规律的运用,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方法不得当表现在:一是对方法的无知。即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科研方法,更不清楚它们的准确内涵。二是方法运用的茫然。由于对科研方法的陌生,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于研究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并不能自觉清醒地意识到我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研究和写作。5、方法上不得当。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技巧,也是一门艺术,其实质在于规律的运用,遵循规律就成了方法。方法不得当表现在:一是对方法的无知。即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科研方法,更不清楚它们的准确内涵。二是方法运用的茫然。由于对科研方法的陌生,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于研究过程中,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并不能自觉清醒地意识到我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研究和写作。
6、成果上低质化。(1)理论水平低下。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罗列一些感性事实,不能抽象概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2)创新含量不高。大多数成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多为下载、剪贴别人成果的拼凑应付之作。(3)语言表达平庸。不客气地说,我们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语言表达平庸。大多是刻板的话语、枯燥的陈述、苍白的表达,机械的“学舌”没有一点鲜活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这就是“言语智慧”缺席。也是造成成果上低质化的重要因由。6、成果上低质化。(1)理论水平低下。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罗列一些感性事实,不能抽象概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2)创新含量不高。大多数成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多为下载、剪贴别人成果的拼凑应付之作。(3)语言表达平庸。不客气地说,我们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语言表达平庸。大多是刻板的话语、枯燥的陈述、苍白的表达,机械的“学舌”没有一点鲜活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这就是“言语智慧”缺席。也是造成成果上低质化的重要因由。
三、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方法和对策 • (一)把握写作规律 • 写作活动的规律:即“内化—意化—外化”的双重转化规律。“内化”,是主动向内吸收获取材料的过程,意化即理解和消化材料并将其组织成有意义思想的过程。“外化”是倾吐运用过程,它遵循“表现论”的原则,将头脑中获取和整理成的意念、思想、情感等转化为书面语言,组织成有意义的符号系统。
写作规律的两点证明 • 一从自然现象和生活事理看, • 二从创作实践和创作经验角度看,也引证了这一写作规律。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将自己画竹的创作过程概括为 • “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此三者涵盖了 • “物象采撷—意象酝酿—外象定型”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其中,“眼中之竹”,讲是的观察、积累、摄取绘画(当然包括写作)素材过程;离开了它,就难有“胸中之竹”的酿造和“手中之竹”的挥洒。再举一创作经验的例子,鲁迅曾把自己的创作过程概括为 • “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静观默察”是内化吸收,第二、三句讲的是意化思考,第四句即外化表达。
(二)注重材料积累。 • 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论文写作,都要靠平时的长期、提前积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问题。 • 积累不能什么都积累,拣到筐里都是菜。那样“伤其十指”,全面开花,都积累,又都积累的不充分,等于白搭。真到填表申报环节,确定选题时,或写文章时,你还是会感到报哪一个都没有把握,或写哪一个都还不成熟。还是会犯难。所以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选取一到两个你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最好与你的工作相联系的问题,形成研究意向,锁定研究方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以教育部课题的主要成果为例,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六大风险,即以教育部课题的主要成果为例,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六大风险,即 • 1、发展过速的“虚肿”风险; • 2、 办学趋同的“同质化”风险; • 3、类别差距的失衡风险; • 4、政策缺位的发展风险; • 5、资金不足的债务风险; • 6、人才流失的“抽血”风险。 • 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风险不解决,不得了,会导致高职教育的发展难以为继、半途而废。
(三)掌握一定方法。 • 一是“五点”选题法。 • 1、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重点问题。 • 2、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界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 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或发展实践中引起争论的焦点问题。 • 4、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或发展实践中久未攻克的难点问题。 • 5、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或发展实践中虽然重要却往往又被忽视的盲点问题。 • 一般来说按照“五点”选题法选出的课题都是较为前沿的重要课题,命中率一般都会比较高。
二是“五结合”选题法。即 • 1、选题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 2、选题要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 • 3、选题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 4、选题要与教师素质提高相结合。 • 5、选题要与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相结合
三是“四寻找”选题法:即 • 1、在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 2、在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 3、在多思善悟中寻找联结点; • 4、在理论缺憾中寻找更新点。
2、掌握研究的方法。这里只讲一下比较研究法。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法分为:2、掌握研究的方法。这里只讲一下比较研究法。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法分为: • (1)同类比较研究和异类比较研究。(2)纵向比较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3)定性分析比较与定量分析比较。
比如姜大源先生去年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了12篇辩的文章,如《技术与技能辩》、《案例与范例辩》、《情景与情境辩》、《课程与教材辩》等都是用比较法写成的。比如姜大源先生去年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了12篇辩的文章,如《技术与技能辩》、《案例与范例辩》、《情景与情境辩》、《课程与教材辩》等都是用比较法写成的。
我写的《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境化教学》文章,也对高职教育的情境化教学和学科化的情境教学不同进行了比较。1、情境设置的目的不同。学科化情境学习强化直观性、感受性,但它是作用于学生意识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知识掌握的程度;高职情境化教学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实践、着眼技能,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品格和创新能力。2、情境本身的特点不同。学科式教学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可有可无”的“模糊存在”状态,而高职教学的情境则是是现场的、本真的、直接的、具体的真实情境。3、师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学科式情境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而在高职情境化教学中,学生是主动性存在;教师是一种反应性存在。4、情境学习的特点不同。学科式情境学习依然是符号化的理论学习,它是去情境化的;高职情境化学习是实践导向的技能性学习,它是去符号化的。我写的《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境化教学》文章,也对高职教育的情境化教学和学科化的情境教学不同进行了比较。1、情境设置的目的不同。学科化情境学习强化直观性、感受性,但它是作用于学生意识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知识掌握的程度;高职情境化教学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实践、着眼技能,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品格和创新能力。2、情境本身的特点不同。学科式教学的学习情境,呈现一种“可有可无”的“模糊存在”状态,而高职教学的情境则是是现场的、本真的、直接的、具体的真实情境。3、师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学科式情境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而在高职情境化教学中,学生是主动性存在;教师是一种反应性存在。4、情境学习的特点不同。学科式情境学习依然是符号化的理论学习,它是去情境化的;高职情境化学习是实践导向的技能性学习,它是去符号化的。
(四)提升能力水平 •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及与此相应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是人驾御活动本领的大小和熟练程度,是人的实际工作表现以及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能力还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左右社会发展和人生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科研能力是成功申报并完成科研课题的本领的总和。研究能力包括方法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鉴别能力、概括提炼能力、成果撰写能力等。对于我们来说,能力问题是根本问题,也是高职科研的“硬伤”,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观。
善于学习,深于思考,能于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可行路径。善于学习,深于思考,能于实践是提高能力的可行路径。 • 1、善于学习。当下职业教育科研或做课题一个人所共知的“软肋”就是成果的理论含量太少,科研成果大多沦为经验总结、就事论事,成果低质化倾向明显。提升科研的理论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要善于学习、要多读书。比如我现在研究高职教育课程论,就读了一系列课程论方面的著述,每读一本书,都要做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没有这样的功夫和理论积淀,提升科研的理论水平就是空话。
2、深于思考。 • 深于思考要反对浅思、短思、玄思,提倡深思、恒思、实思。这样才能出真正优秀的成果。比如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学院的办学理念体系的改革创新,设计出了学院一整套的办学理念。 • 如(1)“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双致”校训。字面解读为:“修习技能,达成应用;专心力学,达及久远”。
(2)人是发展的主体,技能是发展的主线,合作是发展的主流,就业是发展的主导的“四主”发展观。人是发展的主体,研究发展的来源,回答“谁来发展”,解决依靠谁的问题;技能是发展的主线,研究发展的内涵,回答“发展什么”,解决发展目标问题;合作是发展的主流,研究发展的模式,回答“怎样发展”,解决发展的路径问题;就业是发展的主导,研究发展的归宿,回答“发展的结果”,解决发展的“出口”问题。(2)人是发展的主体,技能是发展的主线,合作是发展的主流,就业是发展的主导的“四主”发展观。人是发展的主体,研究发展的来源,回答“谁来发展”,解决依靠谁的问题;技能是发展的主线,研究发展的内涵,回答“发展什么”,解决发展目标问题;合作是发展的主流,研究发展的模式,回答“怎样发展”,解决发展的路径问题;就业是发展的主导,研究发展的归宿,回答“发展的结果”,解决发展的“出口”问题。
(3)“四合”质量观。即合发展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所把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要求,合规律性所表述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合目的性所恪守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要求,合需要性所强调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针对性要求。它们以不同的质量取向共同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完整架构。(3)“四合”质量观。即合发展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所把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要求,合规律性所表述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合目的性所恪守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要求,合需要性所强调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针对性要求。它们以不同的质量取向共同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完整架构。 • (4)教学理念:“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
(5)“四个零距离”教学指导方针。即专业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贴近,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教师与职业人才零距离互动。“四个零距离”教学指导方针,是统领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纲”,专业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解决的是办学方向问题,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强调的是功能实现问题,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指向的是就业落实问题,教师与职业人才零距离是总体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和策略问题。可以说,这些实践诉求都是当下高职办学亟待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5)“四个零距离”教学指导方针。即专业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贴近,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融合,教师与职业人才零距离互动。“四个零距离”教学指导方针,是统领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纲”,专业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解决的是办学方向问题,课程与职业能力零距离强调的是功能实现问题,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指向的是就业落实问题,教师与职业人才零距离是总体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和策略问题。可以说,这些实践诉求都是当下高职办学亟待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
3、能于实践。要多写。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写是教师成长中不可缺失的过渡桥梁;3、能于实践。要多写。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写是教师成长中不可缺失的过渡桥梁; • (2)写是教师走向教育“自由王国”的必经途径。 • (3)写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是通向生命蓬勃处的路径。 • (4)写是个人知识的显性化和智慧转换,是个人知识由意会性走向言传性,由内化向外化的倾吐和宣泄,是个体对知识的内在自觉与价值生成。
一要提高写作的频密度。能于实践,唯有多写。我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写作成了我工作以外的最大嗜好,发表论文总数已达300多篇。而写作能力也就是在这种长期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一要提高写作的频密度。能于实践,唯有多写。我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写作成了我工作以外的最大嗜好,发表论文总数已达300多篇。而写作能力也就是在这种长期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二要增加思想的厚重度。我们很多老师都苦于论文写不出来,表面看来是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根子还是出在思想上。思想的贫乏,使我们感到无甚可写;思想的浅薄,使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只能学舌效颦,拾人牙慧;思想的平庸,使我们对写的内容毫无意兴,觉得写出来价值也不大,没劲,索性放弃。还有,思想的混沌,导致结构的混乱;思想的混同,导致意思的无序;思想的纠结,导致语言的缠杂;思想的浅薄,导致内容的寒碜等等。总之,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才冷却了我们的写作热情,屏蔽了我们的语言智慧,窒息了我们的写作才能,并导致了写作过程的问题丛生。二要增加思想的厚重度。我们很多老师都苦于论文写不出来,表面看来是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根子还是出在思想上。思想的贫乏,使我们感到无甚可写;思想的浅薄,使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只能学舌效颦,拾人牙慧;思想的平庸,使我们对写的内容毫无意兴,觉得写出来价值也不大,没劲,索性放弃。还有,思想的混沌,导致结构的混乱;思想的混同,导致意思的无序;思想的纠结,导致语言的缠杂;思想的浅薄,导致内容的寒碜等等。总之,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才冷却了我们的写作热情,屏蔽了我们的语言智慧,窒息了我们的写作才能,并导致了写作过程的问题丛生。
三要追求语言的美感度。科研论文的写作决不应该是干巴的概念、沉闷的思辨、僵化的教条、空泛的说教的堆垛,而应该在语言深刻、准确、严谨的前提下,把语言经营的秀美一点、活泼一点、生动一点、隽永一点、精巧一点。三要追求语言的美感度。科研论文的写作决不应该是干巴的概念、沉闷的思辨、僵化的教条、空泛的说教的堆垛,而应该在语言深刻、准确、严谨的前提下,把语言经营的秀美一点、活泼一点、生动一点、隽永一点、精巧一点。
如我写的文章《又好又快: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想样态》对策部分“又好又快: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如我写的文章《又好又快: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想样态》对策部分“又好又快: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 1、积极调整:从“补偿”到“适应”。 • 2、质量立根:从“增量”到“提质”。 • 3、彰显特色:从“趋同”到“异质”。 • 4、合作发展:从“封闭”到“开放”。
再如我写的实践教学的文章,“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描述”部分作了如下概括:再如我写的实践教学的文章,“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描述”部分作了如下概括: • 1、设备短缺,这是实践教学的“硬伤”。 • 2、师资匮乏,这是实践教学的“软肋”。 • 3、课时缩水,这是实践教学的“通病”。 • 4、环境制约,这是实践教学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