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435 Views
自強運動之領導人物. 左宗棠. 李鴻章. 曾國藩. 組員名單 :. 趙小杰 麥圓圓 馬長華 蕭 麗. 引言 自強運動時期 ( 西元 1860~1895) 清末時期 , 陸陸續續爆發了許多戰爭 : 西元 1840 年 : 鴉片戰爭 西元 1858 年 : 英法聯軍 I 西元 1860 年 : 英法聯軍 II
E N D
自強運動之領導人物 左宗棠 李鴻章 曾國藩
組員名單: 趙小杰 麥圓圓 馬長華 蕭 麗
引言 自強運動時期(西元1860~1895) 清末時期,陸陸續續爆發了許多戰爭: 西元 1840年:鴉片戰爭 西元 1858年:英法聯軍I 西元 1860年:英法聯軍II 西元 1848~1863年:太平天國之役 於是,清帝國的菁英份子,也就是 比較有見識的大臣們,在1860年,首度 對“西化”做出有組織性的回應.
第一期(西元1860~1870年): 此時,官辦的工業開始推行,(由於民間缺乏人才和資金)在中央是由恭親王奕訢主持,地方上是由曾國蕃,李鴻章及左宗 三個主要的“督撫“(由於太平天國之亂,中央無暇管理,因此授權督撫,因此督撫權重,甚至可抽“釐金“).由他們主導的西化運動以兵工業為主. 西元1863年:容閎赴外國採購機器,1865年購買回國後,李鴻章接任兩江總督,他建立了江南製造局. 西元1866年:李鴻章在上海另建金陵製造局.左宗棠在福州建造馬尾船政所,專造船艦,後由沈葆禎接任閩浙總督. 西元1870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設天津製造局. P.S“釐金“:地方稅的一種,昔日省與省間交通關卡,曾設立抽稅站,以抽取商人經商的交易稅.
不良影響 1.此時期的實業只限於兵工業(官辦).不良 2.由地方當局辦,並非中央統一規劃,整合困難. 3.採“以夷制夷“政策,向各國分別學習,想學各國技術分別對 付外國,難以貫通.(如江南製造局向英國學習;馬尾船政局向 法國學習) 4.想要學習外國的科技技術來抵禦外敵,但是所學均為國外淘汰 的技術,因為沒有建立科學基礎,無法開發新的機械武器.
第二期(西元1870~1885): 這個時期開發的重點是兵工業,以及其週邊工業. 1.交通工業: 西元1872年:輪船招商局(典型的官督商辦)建立,由於做生意搶不過洋商,商人不願投資,政府因而給予補償性的福利(專利,漕運),擁有獨家權力,可運南方糧食到 北京近郊販賣. 2.採礦業: 西元1876年:在湖北廣濟,及江西興國,李鴻章報請採煤. 西元1878年:設立開平礦務局,專門採煤,供軍用及民用.左宗棠在蘭州設立織呢總局,**為了供給平定新疆回變兵士的衣服,餘裕者尚可販賣給平民.** 3.電報業: 西元1879年:李鴻章在天津-大沽之間建電報,是為了號令他調直隸總督時跟隨天津護京的淮軍. 西元1880年:建立了唐山-胥各莊(唐胥鐵路),中國最早運作的一條鐵路,為了運煤而開. 西元1881年:設立電報總局(天津-上海),軍民皆可使用.
不良影響與改良 1.政敵,清官阻饒,導致政策無法貫徹.如清官為避免地方勢力太大,批評李鴻章“與民爭利“. 2.官督商辦,造成競爭力不足 3.改良:因為此方式由政府監督,給予建議,由民間商人承辦,盈虧自負. P.S 清官:(自認為是清官,也叫清流,清議),屬於事務官,如學官,六部,地方官,處理純事務的官員,當然也包含御史.
第三期(西元1885~1895年): 此期首重民生工業,輕工業.而經營模式改為“官商合辦”,即共同決定盈虧,決策,盈虧分擔.這個時期,李鴻章權力大減, 張之洞,劉坤一崛起,不再是李鴻章獨霸的狀況. 西元1888年:張之洞建設廣州織布紡紗官局,而等他由兩廣總督調為湖廣總督時,將官局隨之遷至武昌,易名為湖北織布局. 西元1894年:另設湖北紡紗局,湖北絞絲局,湖北製麻局. 西元1890年:李鴻章1882年在上海奏准設立的機器織布局,此時開工,但效率低落. 西元1891年:李鴻章以官督合辦方式,辦出華興紡織新局. 西元1894年:李鴻章派他的幕客(私人參謀),盛宣懷,在上海設立了華盛織布總廠,在其衛星城市,如凌波,又設立了分行十所 .張之洞設立了“盛昌”,“聚昌”火柴公司.
結果 甲午戰爭是自強運動的總 檢驗,證明滿清徹底失敗 .
總結: 1.生產都有官方介入,就有腐化的現象產生.清末學習西方的經營,資本主義內涵(以賺來的錢,用錢滾的方式,賺取更多的錢) , 強調純理性的競爭,目的不是消費,是競爭,再生產,有風險才有進步(合理的範圍內),而滿清政府沒有學到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精粹,完全採取給予特權,專利,只學到物質的一面. 2.從自強運動 1~3 期,都具有地方色彩,難以整合,因此人亡政 息,效果不彰,資源並沒有妥善使用. 3.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易接受學習外來的知識文化,而中央政府裡的清流又不了解實務,對總督們百般阻饒,導致政令難行,戰爭一敗塗地.
自強運動之領導者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左宗棠 左宗棠為湖南湘陰人,生於嘉慶十七年,死於光緒十一 年。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左宗棠被推薦為浙江巡撫,率領 湘軍打敗太平軍,後來又和李鴻章合作,平定捻亂。不過, 左宗棠一生最重要的政績是平定新疆。他在西北期間,移民 墾殖新疆,便利交通,開闢道路,在路旁栽種柳樹,使原本 一月黃沙的新疆,增添不少綠意。所以,後人作詩說:「大將西征人關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贏得春風渡玉。」就是讚美左宗棠對新疆的貢獻。
洋務派人物及其活動 1861年,奕訢和文祥在北京設立同文館訓練繙譯人才,是洋務運動的先聲;次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是洋務運動的正式開始。奕訢和文祥都明白外交不足以抵禦外侮,所以支持曾、李、左三人的建議,極力主張進行軍事改革。
江南製造局煉鋼廠 江南製造局廣方言館 清代金陵機器局 格林砲
感想 做完這份報告後,使我們對自強運動的認識更深.明白到自強運動的失敗在哪裡. 如果要改革就要全面地去改,而且要有計劃,這樣改革就會成功了. 當做完報告後,使我們更有默契.記得剛開始做的時候,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之後越來越有默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