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 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一、.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903年, Henri 用蔗糖酶水解蔗糖的实验.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 V max), 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一) 酶与底物的中间络合物学说 ( Henri 和 Wurtz). 该学说认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 ES), 然后生成产物( P), 并释放出酶。

Download Presentation

酶促反应动力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酶促反应动力学 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2. 一、

  3.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903年,Henri 用蔗糖酶水解蔗糖的实验 •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 •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4. (一)酶与底物的中间络合物学说(Henri和Wurtz)(一)酶与底物的中间络合物学说(Henri和Wurtz) 该学说认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 S+E ES P+E

  5. (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Ks k S+E ES P+E 1913年前后,Michaelis和Menten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假定 S+E ES 快速建立平衡,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ES分解产物的逆反应忽略不计,推导出下列方程: 米氏方程

  6. 1.米氏方程的推导 • 在Michaelis和Menten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上,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酶反应分两步进行,即“稳态平衡”理论: 所谓稳态是指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系统的复合物ES浓度,由零逐渐增加到一定数值,在一定时间内,尽管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不断地变化.复合物ES也在不断地生成和分解,但是当反应系统中ES的生成速率和ES的分解速率相等时,络合物ES浓度保持不变的这种反应状态称为稳态,即: 第一步: 第二步: ES的浓度与(1)(2)都有关系 [E]为酶的总浓度 [ES]为中产物浓度 [E]-[ES]为游离酶浓度 [S]为底物浓度 由于[S][E]所以 [S]-[ES][S] (1) (2) ES的形成速度为: (3) (4) ES的分解速度:

  7. 在稳态下,ES的生成速率和ES的分解速率相等,即[ES]保持动态平衡:在稳态下,ES的生成速率和ES的分解速率相等,即[ES]保持动态平衡: 因为酶反应速率 与[ES]成正比,即: 由干反应系统中[S]>>[E],当[S]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所饱和形成ES,即[E]=[ES],酶促反应达到最大速率 ,则: 米氏方程

  8. 当[S]Km时,v=Vmax/Km[S] 当[S]Km时,v=Vmax 当[S]=Km时,v=Vmax/2 所以,Km的物理意义是: 米氏常数是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 因此,米氏常数的单位为mol/L。

  9. 2.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1)米氏常数的意义 ①Km是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常数。 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其浓度无关。Km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Km值。 Km值可用来鉴别酶。 ②Km值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有的酶可作用于几种底物,因此有几个Km 值,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1/Km值可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1/Km值大表示亲和程度大,酶的催化活性低; 1/Km值小表示亲和程度大,酶的催化活性高。 可判断酶的专一性。

  10. ③Km与KsKm不等于Ks 。在K3<<K1、K2时, Km看作Ks,也只有此时1/Km 才可以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难易程度。 Km= 所以1/Km表示形成ES的趋势大小 特例: Km=K2/K1=Ks(在K3K2时)

  11. ④若已知某个酶的Km值,可以计算在某一个底物浓度时,反应速率相当于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百分率。④若已知某个酶的Km值,可以计算在某一个底物浓度时,反应速率相当于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百分率。 如:[S]=3Km时,根据: 则: ⑤Km可以帮助推断某一反应的方向和途径

  12. A.判断可逆反应方向的效率,了解其主要催化方向A.判断可逆反应方向的效率,了解其主要催化方向 肌酸+ATP 磷酸肌酸+ADP Km (mol/L) B.可推断连锁反应的限速步骤 Km (mol/L) 酶1 10-2 酶2 10-3 酶3 10-4

  13. C.可推断多酶体系中的优势途径 Km=1.7x10-5mol/L Km=1.3x10-3 mol/L Km=1.0x10-3mol/L 丙酮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氢酶 乙酰CoA 丙酮酸脱羧酶 乙醛

  14. (2)Vmax和 的意义 在一定酶浓度下,酶对特定底物的Vmax也是一个常数。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Vmax 也不同,pH、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也影响Vmax 的数值。 当[S] 很大时, 成线性关系,而直线的斜率为 ,为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它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这个常数又叫做转换数(简称TN),通称为催化常数 。 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15. 米氏方程

  16. 3. 利用作图法测定Km和Vmax 1 Km 1 1  =  +  VVmax [S] Vmax

  17. a.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 斜率=Km/Vmax -1/Km 1/Vmax

  18. 将米氏方程改写: b. v-v/[S]作图法(Eadie-Hofstee) Vmax Vmax/Km

  19. 1 Km 1 1  =  +  VVmax [S] Vmax c.Hanes-Woolf作图法

  20. d. Eisenthal和Cornish-Bowden直接线性作图 将米氏方程改写为:

  21. (三)多底物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1.酶促反应按参加的底物数目来分 分单底物、双底物和三底物反应,最重要的是双底物反应。 2.按动力学机制来分 (1)序列反应——底物的结合和产物的释放有一定的顺序,产物不能在底物完全结合前释放。A和B两底物均结合到酶上,然后反应产生两产物P和Q。 序列反应分两类:有序反应和随机反应

  22. ①有序反应——底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与酶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释放反应的产物。①有序反应——底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与酶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释放反应的产物。 需要NAD或NADP的脱氢酶属于这种类型,这些脱氢酶的一般反应为: 优先底物A 随后底物B 随后产物Q 优先产物P

  23. 以乙醇脱氢酶为例: 底物B 底物A AEB PEQ 产物Q 产物P

  24. ②随机反应——两底物随机地与酶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产物的释放也是随机的。②随机反应——两底物随机地与酶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产物的释放也是随机的。

  25. 以肌酸激酶为例: 肌酸(Cr) + ATP 磷酸肌酸+ADP

  26. (2)乒乓反应——酶与领先底物A的反应产物(P)在酶与第二个底物B反应之前释放出来,结果酶E转变为一种修饰酶形式E’,然后再与底物B反应生成第二个产物Q,同时释放出未被修饰的酶E。(2)乒乓反应——酶与领先底物A的反应产物(P)在酶与第二个底物B反应之前释放出来,结果酶E转变为一种修饰酶形式E’,然后再与底物B反应生成第二个产物Q,同时释放出未被修饰的酶E。 氨基转移酶属于这类作用机制

  27. 谷氨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28. 双底物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1)乒乓机制的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图 对上式取双倒数,得下式:

  29. (2)序列机制的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图 对上式取双倒数,得下式:

  30. (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酶的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与抑制剂 凡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on)。 能够引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则称为抑制剂(inhibitor)。(抑制剂不同于变性剂) (一) 抑制程度的表示方法 加入抑制剂后的反应速率 不加抑制剂时的反应速率

  31. (二) 抑制作用的类型 包括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和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  1. 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蛋白中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形式结合,引起酶的永久性失活,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活性。 专一性不可逆抑制作用:这类抑制剂只作用于与酶活性部位有关的氨基酸残基或一类酶。 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作用:这类抑制剂作用于酶分子上不同的基团或作用于几类不同的酶。如:酰化剂酸酐和磺酰氯等可使酶蛋白的-OH、SH、NH2等发生酰化。

  32. 2. 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inhibition)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引起酶活性降低或暂时性丧失。抑制剂可以通过透析等方法被除去,并且能部分或全部恢复酶的活性。根椐抑制剂与酶结合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类 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33. (1)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 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竞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当抑制剂与活性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了。 竞争性抑制通常可以通过增大底物浓度, 即提高底物的竞争能力来消除。

  34. 竟争性抑制作用的例子:

  35. (2) 非竟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 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即底物和抑制剂没有竞争作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与底物结合;酶与底物结合后,也可再结合抑制剂,但是三元的中间产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所以酶活性降低。 如某些金属离子(Cu2+、Ag+、Hg+、Pb2+等)通常能与酶分子的调控部位中的-SH基团作用,改变酶的空间构象,引起非竞争性抑制;EDTA结合金属离子引起的抑制作用也属于非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这类抑制作用不会因提高底物浓度而减弱

  36. (3) 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 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与抑制剂结合,从而导致酶活性下降。这类抑制作用最不重要。

  37. (三)可逆抑制作用和不可逆抑制作用的鉴别 1.物理方法 用透析、超滤或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区别。 2.动力学方法 ①在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抑制剂,然后测定不同酶浓度的反应初速率。

  38. ②在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然后测定不同酶浓度的反应初速率。②在测定酶活力的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然后测定不同酶浓度的反应初速率。

  39. (四)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1. 竞争性抑制 • 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Km 变大,酶促最大反应速度不变。

  40. 2.非竞争性抑制 •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41. 3.反竞争性抑制 加入反竞争性抑制剂,使Km和Vmax均减小

  42. (五)一些重要的抑制剂 1.不可逆抑制剂 (1)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①有机磷化合物—与酶活性直接有关的丝氨酸上的-OH牢固地结合,从而抑制某些蛋白酶或酯酶。(DFP、敌百虫、敌敌畏、农药1605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