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772 Views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发展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及其理 论分析.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四、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五、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E N D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发展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及其理 论分析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四、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五、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一)、 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保护本国的市场 2、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本国对外经济政治关系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对外贸易政策由下述内容构成: ⒈ 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它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⒉ 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而分别制定的政策。比如有意识地扶持一些出口部门,或暂时限制某些种类商品的进入等 ⒊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 ,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一)、 自由贸易政策 (二)、 保护贸易政策
四、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演变可分为六个时期: (一)、中世纪时期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四)、二次大战前的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五)、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 (六)、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
(一)中世纪时期:实行鼓励进口的政策 目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自己商品生产不足的情况下,鼓励 商品进口以满足封建贵族和特权阶级的奢侈生活需要 (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重商 主义思想流行时期) 目的: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限制货币流出和扩大贸易顺 差的办法扩大货币的积累,以英国实行得最为彻底 (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以英国、荷兰两国最为典型。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德国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
(四)、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四)、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这时,外贸政策从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过渡到代表垄断资产阶段利益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由于这种政策具有更大的掠夺性和扩张性,因而被称为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盛行,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失业加剧,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大危机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提高了关税,实行外汇管制等;同时,政府积极干预外贸,鼓励出口,扶持本国垄断组织夺取国外市场,从而使贸易政策发展为超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盛行,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失业加剧,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大危机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提高了关税,实行外汇管制等;同时,政府积极干预外贸,鼓励出口,扶持本国垄断组织夺取国外市场,从而使贸易政策发展为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 与保护贸易政策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 扩大了保护的对象 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的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②保护目的的改变。 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③从保护转入进攻。 保护不再是防御性的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采取进攻性的扩张
④保护的阶级利益改变 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 ⑤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和奖出限入措施 ⑥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五)、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五)、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货币自由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政治独立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大部分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小部分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也实行了国家统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逐步转向实行自由贸易型的政策。
(六)、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六)、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五、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㈠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国家立法机构 ㈡ 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的一般执行方式有三种: ⒈ 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⒉ 国家广泛设立各机构,负责促进出口 和管理进口 ⒊ 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经济、贸 易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经济、贸易 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发展 贸易政策分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这两种类型的贸易政策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即自由贸易理论。那么这一节我们专门分析保护贸易政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保护贸易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及其政策主张 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四、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五、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六、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的评价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及其政策主张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三)对重商主义的评论
㈠ 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 ⒈ 主要思想观点: (1)思想性质: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2)基本观点: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代表,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货币。一国金银货币拥有量的多少,反映该国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怎样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取金银货币呢?重商主义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⒉ 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⑴ 早期的重商主义: 以斯塔福为代表,又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货币主义、重金主义) ⑵ 晚期的重商主义: 以托马斯·孟为代表,又称为贸易差额论
㈡ 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⒈ 主张实行由国家管制的对外贸易政策: • 管制金银货币 • 国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 • 制定垄断经营上的法律 ⒉ 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 ⒊ 管制本国的工业,实行鼓励和扶持幼弱工 业的政策
㈢ 对重商主义的评论 ⒈ 积极的历史意义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巨额资本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⒉ 局限性 重商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错误看法基础上的,其政策是以损人利己为目的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的财政思想重于经济思想,只注重考察流通领域而忽视生产领域。
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⒈ 思想主要内容 汉密尔顿是美国独立后第一位财政部长,由于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美国工业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的工业进行自由竞争。为了使美国经济能够自主、自立, 汉密尔顿向美国国会建议通过关税法令,用以保护美国的新兴工业,保护的主要方式(政策主张)是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
⒉ 历史意义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的正当要求和愿望,它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 汉密尔顿保护关税学说的提出标志着保护贸易学说基本形成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19世纪德国最进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发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对自由贸易理论提出的批评 (二)国民经济发展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三)提出保护的对象、时间和手段 (四)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实质 (五)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意义
㈠ 对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李斯特认为: 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错误的以将来才能实现的世界联盟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包括原始未开化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李斯特认为: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只看到当前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多少好处,因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主张国家通过干预对外贸易来促进本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民经济发展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原始未开化期: 2、畜牧时期: 3、农业时期: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出口和工业品的进口,从而既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又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4、农工业时期: 实行关税保护制度,因为本国工业虽有发展,但还不足以同国外产品竞争。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因此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5、农工商时期: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为工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自由贸易可刺激国内产业进一步发展。当时的英、法、荷兰等国处于该时期。
(三) 提出保护的对象、时间和手段(实行有限保护) ⒈ 保护的对象(有条件的保护) 农业不需要保护,工业发达后,农业就会兴旺; 没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不需要保护; 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国外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
⒉ 保护的时间 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被保护的工业如果超过这 一期限仍未能自立和发展,就不再予以保护。 ⒊ 保护的手段: 禁止输入和征收高关税,但对复杂机器设备的进口则免税或只征收轻微的进口税。
(四)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实质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并未完全否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相反,其实质上是主张以保护为过渡,以自由竞争为最后目的。
(五)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意义 该学说不仅在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为其他落后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提出确定了保护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即自由贸易理论学派和保护贸易理论学派的完全形成。
四、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㈠、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㈡、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㈠、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原为自由贸易理论的支持者,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其改变立场,转为推崇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他认为自由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国内充分就业的前提下的,但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他认为,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贸易顺差可为一国带来黄金、扩大支付手段、刺激物价上涨,进而扩大投资,增加就业量,缓和经济危机和促进经济繁荣,并提出了乘数理论。
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在其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和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因此增加,进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结果收入增量将为出口增量的若干倍。反之,当进口商品和劳务时,由于要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下降,如果逆差严重时就会导致失业增加,出现经济危机。因此,为了提高国家的就业水平,必须采取奖出限入的对外贸易政策来保证国际收支顺差。其数学模型为: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在其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和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因此增加,进而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如此推演下去,结果收入增量将为出口增量的若干倍。反之,当进口商品和劳务时,由于要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下降,如果逆差严重时就会导致失业增加,出现经济危机。因此,为了提高国家的就业水平,必须采取奖出限入的对外贸易政策来保证国际收支顺差。其数学模型为: NI=C+I+GP+X NI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国内私人投资,X表示净出口。 C、I、GP、X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NI若干倍的变化,因此,为了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必须采取奖出限入的对外贸易政策来保证国际收支顺差。
㈡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完全忽视了保护贸易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如果为了追求贸易顺差,毫无节制的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势必导致贸易战的发生,从而阻碍整个国际贸易的发展
五、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这里所讲的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是指李斯特以后经济学家对保护贸易理论作的一些补充和发展。这些补充和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⒈ 关于李斯特所说的幼稚产业如何确定的标准问题的探讨,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选择标准 • 约翰·穆勤的选择标准 • 巴斯塔布尔的选择标准 • 肯·普的选择标准 • 小岛清的选择标准
⒉ 寻找对本国失业优势地位的产业提供保护的论据,称为停滞产业保护论 ⒊ 为实施保护主义措施寻找其他经济和非经济论据
第三节 当代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及其理论分析 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外贸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 五、从战略性贸易政策到全球竞争政策
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外贸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外贸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50年代—70年代初,主要倾向为自由 贸易 (二) 70年代中期—1995年,WTO建立,新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三) WTO建立以后,世界贸易进入一个相 对自由的时代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一)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两个主要表现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㈠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两个主要表现 表现一: 大幅度削减关税。二战时,世界平均关税率为40%,到2000年关税水平降至4%以下. 表现二: 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数量限制,扩大进口,增加自由进口的商品,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等,推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
大幅度削减关税是通过以下四种形式实现的 ⑴ 关贸总协定(GATT)。 签字国间互相减让关税,GATT组织38次多边谈判。 ⑵ 欧共体实行关税同盟。 欧共体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减让关 税,导致关税大幅度下降。 ⑶ 1975年洛美协定的签订。 欧共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46个发展中国家于1975年签订洛美协定, 欧共体对来自以上三个地区的全部工业品和96%的农产品进口给予免税待遇。 欧共体还与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阿拉伯国家,东盟等缔结了优惠贸易协定。
⑷ 普遍优惠制(简称普惠制)的实施 普惠制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进口给予普通的、非歧视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普惠制于1971年由欧共体率先执行。普惠制共有32个给惠国,实施18个普惠制方案,给予17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关税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㈡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四个主要特点 ⒈ 美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 ⒉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展开的,与生产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关,与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有关。它反映了世界性的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⒊ 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此外,区域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也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⒋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很不平衡,表现为: •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他们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 • 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 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 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㈠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㈡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