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定义 : 动脉 内膜有脂质沉积 ,伴有 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成分增生 ,逐渐在动脉壁局部形成斑块,斑块内组织坏死崩解,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 粥样物质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AS) 。 病理改变: 脂纹 、纤维斑块、粥样斑     块(粥瘤)、复合性病变。. Atherosclerosis: A M ultifactorial D isease. 1 、高胆固醇血症. 2 、高血压 : CAD 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 3 ~ 4 倍 血流切应力对内皮损伤 ↑ ; 缩血管活性物质 ↑ 。.

nasso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动脉粥样硬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2. 定义 :动脉内膜有脂质沉积,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成分增生,逐渐在动脉壁局部形成斑块,斑块内组织坏死崩解,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动脉粥样硬化(AS)。 • 病理改变:脂纹 、纤维斑块、粥样斑     块(粥瘤)、复合性病变。

  3. Atherosclerosis:AMultifactorial Disease

  4. 1、高胆固醇血症

  5. 2、高血压 : CAD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4倍 血流切应力对内皮损伤↑ ; 缩血管活性物质↑ 。

  6. 3、吸烟:AS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 交感神经↑; 凝血功能紊乱; 损伤血管内皮。

  7. 泡沫细胞 高血糖 糖化LDL VSMC增殖 胰岛素 IGF 4、糖尿病:

  8. 甲硫氨酸 高胱氨酸 转氨基 巯基氧化 同型半胱氨酸 半胱氨酸 胱硫醚酶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9. 6、感染: 相关病原微生物: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链球菌等。 肺炎衣原体通过鼻咽部进入血液,感染内皮细胞、VSMC及巨噬细胞,造成局部的慢性反复炎症状态。

  10. 遗传 7、其它因素 : 危险因素 年龄 肥胖 性别

  11. 三、发生机制

  12. 脂质浸润学说: 血脂侵入动脉壁并在局部沉积,刺激SMC增生、促进泡沫细胞形成;脂质及其降解物和泡沫细胞刺激纤维增生,形成斑块病灶。

  13. 血栓形成学说: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内皮 损伤处,释放活性物质 促内皮损伤、脂质浸润 、VSMC增生并形成泡沫 细胞;纤溶机制受抑, 形成附壁血栓,血栓机 化形成纤维性增厚,与 脂质构成粥样斑块病灶。

  14. 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中膜SMC发生突变获得增生优势,形成一个单克隆。 VSMC VSMC VSMC 突变 VSMC VSMC VSMC VSMC VSMC

  15. 损伤反应学说: 危险因素 VSMC增殖 VEC损伤 血小板粘附聚集 VSMC和单核细胞迁移

  16. 炎症学说: 致炎因子 VEC损伤 局部炎症反应

  17. 1、血管内皮细胞(VEC): Normal Endothelium

  18. ①VEC受损通透性↑→脂蛋白沉积在内膜下; ②VEC合成缩血管活性物质↑→血管张力调节 障碍,促进VSMC和间质细胞增生; ③VEC表达粘附分子和促凝物质↑而纤溶酶原 ↓→血小板粘附聚集↑,易形成血栓;

  19. ④释放MCP和M-CSF↑→促血液单核细胞进入 内皮并转变成巨噬细胞; ⑤VEC释放细胞GF↑→刺激中膜SMC迁移和增殖; ⑥受损VEC氧化修饰LDL能力↑→ox-LDL生成↑,加重VEC损伤。

  20. 2、平滑肌细胞:

  21. ①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中膜SMC向内膜迁移、 增殖及表型改变→泡沫细胞; ②合成型SMC合成分泌大量GF和ECM→SMC向内膜 迁移、增殖↑,基质↑; ③病灶纤维帽的SMC凋亡↑→基质成分合成↓, 纤维帽易裂→不稳定斑块。

  22. 3、单核-巨噬细胞:

  23. ①氧化LDL,通过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大量摄入ox-LDL转变成泡沫细胞→细胞崩解释出脂质,形成细胞外脂质池;①氧化LDL,通过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大量摄入ox-LDL转变成泡沫细胞→细胞崩解释出脂质,形成细胞外脂质池; ②释放水解酶和氧自由基↑,损伤VEC、SMC和自身,细胞死亡↑→“粥样成分”; ③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单核细胞、SMC迁移增殖; ④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降解斑块中纤维基质→不稳定斑块。

  24. 4、血小板: VEC损伤 TXA2 血小板 促血栓 PDGF SMC改变、迁移

  25. 四、AS对机体的影响

  26. 1、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粥样斑块不断增大向管腔突出、斑块破裂或局部附壁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无侧枝循环代偿时,器官缺血→器官功能障碍、萎缩、坏死;

  27. 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28. 2、动脉瘤形成: 粥瘤处中膜SMC受压萎缩,弹性↓、动脉壁抗张能力↓→血压使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动脉瘤形成→瘤破裂引起大出血 。

  29. AS防治原则 一级预防(原发性预防) 针对尚无AS的人采取的 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继发性预防) 针对已患AS的病人采取 的预防措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