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832 Views
第 二 十 六 章 胆道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 一 节 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 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 胆汁的成分:水( 97% )、胆汁酸(盐)、胆固醇、磷酯酰胆碱(卵磷脂)、胆色素、脂肪酸、氨基酸、酶类、无机盐、刺激因子等。 胆汁的生成:肝细胞、胆管。 胆汁分泌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 胆汁的代谢:胆汁酸(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酰胆碱最有意义。 肠肝循环 胆囊管、胆管的生理功能:输送胆汁至胆囊和十二指肠,胆管还可分泌胆汁。 胆囊的生理功能:浓缩储存胆汁、排出胆汁、分泌功能。. 第 二 节 胆道疾病的特殊 检查及护理. 胆道疾病的特殊检查.
E N D
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 • 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 • 胆汁的成分:水(97%)、胆汁酸(盐)、胆固醇、磷酯酰胆碱(卵磷脂)、胆色素、脂肪酸、氨基酸、酶类、无机盐、刺激因子等。 • 胆汁的生成:肝细胞、胆管。 • 胆汁分泌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 • 胆汁的代谢:胆汁酸(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酰胆碱最有意义。 • 肠肝循环 • 胆囊管、胆管的生理功能:输送胆汁至胆囊和十二指肠,胆管还可分泌胆汁。 • 胆囊的生理功能:浓缩储存胆汁、排出胆汁、分泌功能。
胆道疾病的特殊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B超检查 • 放射学检查 • 腹部X线平片 • 口服法胆囊造影(OC) • 静脉法胆道造影(IVC) •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术中及术后胆管造影 • CT、MRI • 核素扫描 • 其它检查 • 术中胆道镜 • 术后胆道镜
B超检查的适应证 • 诊断胆道结石 • 鉴别黄疸原因 • 诊断其它胆道疾病 • 手术中B超检查
B超检查的注意事项 • 空腹8小时以上,前一天晚宜进清淡素食。 • 超声检查应在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前或钡餐检查3日后进行。 • 肠道气体多者事先可服缓泻剂或灌肠排便后检查,以减少气体干扰。 • 检查过程中的体位:左侧位、半坐位、膝胸位等。
口服胆囊造影法注意事项 • 造影前2~3天少食产气食物。 • 造影前1日午餐进高脂肪餐,以排空胆囊内胆汁,晚餐以无脂饮食为宜。 • 造影前1日晚8时起服碘番酸片1片,以后每5分钟服1片,共服6片,服药后除少量饮水外禁食。 • 服造影剂后12小时开始摄第一张片,14小时后摄第二张片,根据需要进食脂肪餐后30~60分钟摄第三张片。 • 准备及检查过程中禁服泻剂,以免防碍造影剂的吸收和显影。
静脉法胆道造影注意事项 • 检查前少进产气食物,前一日午餐进脂肪餐(胆囊切除者进普食)。 • 检查前晚服缓泻剂。 • 检查日晨禁食。 • 检查前作碘过敏试验。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注意事项 • 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 有出血倾向者,注射维生素K1,纠正出血倾向后再检查。 • 检查前需作碘过敏试验及普鲁卡因过敏试验。 • 检查前3天全身应用抗菌素。 • 术前晚服缓泻剂,术日晨禁食。
ERCP的目的 • 诊断胆道及胰腺疾病 • 取活体组织 • 收集十二指肠液 • 胆汁和胰液作理化及细胞学检查 • 取除胆道结石
ERCP的适应证 • 胆道疾病伴黄疸 • 十二指肠及乳头部的病变 • 疑为胆源性胰腺炎、胆胰或壶腹部肿瘤 • 胆胰先天性异常 • 可经内镜治疗的胆管及胰腺疾病
ERCP的护理 • 病人准备:内镜检查前常规准备,术前15分钟常规注射安定5~10mg,东莨菪碱20mg。 • 造影后2小时方可进食。 • 注意观察急性胰腺炎、胆管炎等并发症。 • 遵医嘱给予抗菌素。
胆石的分类 • 按其成分不同可分为: • 胆固醇结石: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 • 胆色素结石:含胆色素为主。 • 混合性结石:由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 • 按结石形成的部位可分为 • 胆囊结石 • 胆管结石 • 按形成原因分 • 原发性胆管结石 • 继发性胆管结石 • 按形成部位分 • 肝外胆管结石 • 肝内胆管结石
胆石的成因 • 胆道感染 • 代谢异常
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 胆囊管梗阻 • 细菌感染 • 创伤、化学性刺激
胆囊结石的病理改变 • 胆囊积液——白胆汁 •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 化脓性胆囊炎 •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 胆囊穿孔
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 腹痛(胆绞痛):典型表现。进食油腻食物诱发,阵发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和发热。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墨菲征阳性。 • 消化道症状 • Mirizzi综合征:较大结石长时间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或颈部,尤其胆囊管与胆总管平行时,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阻塞性黄疸。 • 中毒症状:全身感染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
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 症状 • 体征 •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 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的异常 • B超: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有双边征),胆囊结石影像。
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 手术治疗 • 胆囊切除术(或同时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 • 经腹切口胆囊切除术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胆囊造口术:3个月后再行胆囊切除术。 • 非手术治疗 • 禁食、胃肠减压 • 补液、记录出入量 • 控制感染 • 解痉止痛 • 中药溶石疗法
胆囊切除术的指征 • 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 • 结石直径超过2~3cm; • 全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 • 老年人和心肺功能障碍者。 • 发病在48~72小时内; • 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发展的; • 伴急性并发症(胆囊坏疽或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
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的指征 • 术前证实或高度怀疑有胆总管结石,包括有阻塞性黄疸、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胰腺炎病史者。 • 术中造影发现胆管结石、胆道梗阻或胆管扩张。 • 手术中探查发现胆总管内结石、蛔虫或肿块,胆总管显著扩张,胆囊内为细小结石;有胰头肿大伴胆总管扩张;或胆管穿刺抽出脓液、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
T管引流的目的 • 引流胆汁 • 引流残余结石 • 支撑胆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 • 疑有胆囊癌变者 • 合并原发性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者 • 腹腔内严重感染及腹膜炎 • 疑有腹腔广泛粘连者 • 合并妊娠者 •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 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而难以耐受全身麻醉及手术者。
慢性胆囊炎的病理 • 胆囊炎症反复发作,胆囊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失去收缩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并与周围组织粘连。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 症状不典型; • 多数病人有典型的胆绞痛史; • 厌油腻食物、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症状; • 右上腹和肩背部隐痛。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 病史、临床表现 • B超:胆囊壁厚,胆囊腔缩小,排空功能减弱或消失,可有结石影; • 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 • 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鉴别(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
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 症状明显且伴结石者:胆囊切除术 • 症状轻而无结石者:先非手术治疗,控制感染,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 •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限制油腻饮食,服用消炎、利胆、解痉药物或中草药及针刺疗法等。
胆管结石的分类 • 依据病因分类 • 原发性胆管结石 • 继发性胆管结石 • 依据结石所在部位分类 • 肝外胆管结石 • 肝内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变化 • 胆管梗 阻 • 继发性感染 • 肝细胞损害 • 胆源性胰腺炎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理变化 • 多合并有肝外胆管结石 • 肝内胆管狭窄 • 胆管炎或肝胆管癌的病理变化
胆管结石、胆管炎的临床表现 • 肝外胆管结石引起胆道感染: Charcot三联症 • 腹痛:剑突下或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刀割样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 • 寒颤、高热:呈持张热。 • 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 • 肝内胆管结石感染表现:除Charcot三联症外,可并发胆源性肝脓肿、胆管支气管瘘;感染反复发作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胆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