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主义画家 - 克斯塔夫 ‧ 克林姆

主义画家 - 克斯塔夫 ‧ 克林姆. 古斯塔夫 · 克林姆( Gustav Klimt , 1862 年 7 月 14 日- 1918 年 2 月 6 日,又译古斯塔夫 · 克里姆特)生于维也纳,是一位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也是所谓维也纳文化圈代表人物。 古斯塔夫 · 克林姆画作特色在于特殊的象征式装饰花纹,并在画作中大量使用性爱主题。喜欢他画作的人称赞有其「沉闷美感」与大胆象征寓意,但是却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画家的负面评价。 克林姆画作另一特色为画中主角大部分都是女人,主题则为「爱」、「性」、「生」与「死」的轮回宿命。

nec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主义画家 - 克斯塔夫 ‧ 克林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义画家-克斯塔夫‧克林姆

  2.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年7月14日-1918年2月6日,又译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生于维也纳,是一位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也是所谓维也纳文化圈代表人物。 • 古斯塔夫·克林姆画作特色在于特殊的象征式装饰花纹,并在画作中大量使用性爱主题。喜欢他画作的人称赞有其「沉闷美感」与大胆象征寓意,但是却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画家的负面评价。 • 克林姆画作另一特色为画中主角大部分都是女人,主题则为「爱」、「性」、「生」与「死」的轮回宿命。 • 克林姆1918年因患上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而身故。

  3. 早年与教育 • 克林姆生于邻近维也纳的鲍姆加登,在家中三子四女中排行老二[1]。家里的三个儿子在幼时都展现了艺术的天分。克林姆的父亲恩斯特·克林姆是名来自波西米亚的黄金雕刻匠[2],妻子安娜·克林姆则梦想从事音乐相关工作,但一直没有实现。克林姆小时候家境一直很贫困,当时职缺稀少,移民的经济发展十分艰苦。 • 1876年,克林姆获得了前往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Kunstgewerbeschule)的奖学金,并在该校就读至1883年,受训成为一名建筑学画家[2]。当时,他崇敬一流的历史画家汉斯·马卡特。克林姆欣然接受了保守主义的训练;他早期的作品可被归类为学院派[2]。1877年,他的兄弟恩斯特,跟随其父的脚步,成为一位雕刻匠,亦进入该校就读。两兄弟与朋友法兰兹·玛兹曲一起工作,1880年,他们以团体「画家集团」之名,受委托办理了许多任务,并帮助他们的老师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创作壁画[2]。克林姆以创作室内壁画与为戒指路上大型公共建筑的天花板作画,其中包括成功的系列「寓意与象征」(Allegories and Emblems),展开了他的职业生涯。 • 1880年,克林姆从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得到了黄金勋章,彰表他为维也纳宫廷剧院的壁画所做的贡献[2]。克林姆也成了慕尼黑大学与维也纳大学的荣誉会员。1892年,克林姆的父亲与兄弟恩斯特皆逝世,克林姆必须承担其父与兄家中的经济责任。这次的悲剧也深深影响了克林姆的艺术理念,很快的克林姆便转向开创了新的个人风格。1890年代早期,克林姆认识了埃米莉·芙洛格(Emilie Flöge),尽管他与其他女人纠缠不清,芙洛格仍成了克林姆终其一生的伴侣。他与芙洛格的关系是否只限于肉体仍是争议不断,但那时期的克林姆至少有了十四个小孩。[3]

  4. 维也纳分离派时期 • 1897年,克林姆等人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克林姆并担任了该派的期刊《圣春》(Ver Sacrum)的总裁。克林姆待在分离派一直到1908年。维也纳分离派的目标是提供年轻的非传统创作者一个发表的平台,替维也纳带来外国画家的优秀作品,并自行发行杂志来展示团员的作品[4]。分离派声明没有任何宣言,也不主动鼓励任何显著的风格,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和平共存。政府支持他们的目标,并给予公有土地的租约以建立展览厅。分离派的象征是阿西娜,代表着智慧、技艺、战争的希腊女神--克林姆于1898年画了他的版本。 • 1894年,克林姆受托创作三幅画来装饰维也纳大学大厅的天花板。完成于世纪之交时,克林姆的三幅画:《哲学》、《医学》与《法学》,其激进的主题与取材遭到排山倒海般的批判,被评为「色情」[5]。克林姆舍弃了传统的寓言与象征手法,而使用了更公然表达性欲的新颖表达方式,因此招来了更多纷扰[5]。公众的抗议从四面八方而来--政治、美学与宗教。因此,克林姆的三幅画并没有被放上大厅的天花板。这是克林姆所接受的最后一个公众任务。1945年5月,克林姆的三幅画被党卫队销毁。他的《真相》(Nuda Verita,1899)解释了他更进一步动摇传统的企图。毫无掩饰的裸体红发女人手握着真理之镜,上方引用了席勒风格的字体,写着:「如果你不能以你的成就与艺术满足所有人,那么满足少数人吧。满足全部便坏。」[6]

  5. 1902年,克林姆为第十四届维也纳分离派展览完成了《贝多芬横饰带》(Beethoven Frieze),展览主题是对作曲家的褒扬,以一座不朽、色彩斑斓、马克斯·克林格尔所制的雕塑为号召。横饰带只为展览而作,克林姆以亮眼颜料将之直接画上墙壁。展览结束后,画作被保留了,但直到1986年前才开始公开展出。 • 此时期的克林姆并不因公众任务而局限自己。1890年代末期开始,他与芙洛格一家在阿特尔湖(英语:Attersee (lake))岸共度了一年一度的暑假,并在当地画了许多风景画。这些作品构成了除了图形之外,唯一让克林姆认真投入的风格[7]。正式而言,风景画是以相同的精制图样为特征,强调结构、有象征意义的碎片。克林姆成功的使阿特尔湖的作品的深处扁平成为单一平面,人们相信克林姆以透过望远镜观察景色的方式,创作了这些画作。[8] • 巅峰:金色时期与成功 • 克林姆的「金色时期」为他带来了正面评价与成功,并被认为是克林姆的巅峰时期。克林姆此时期的作品常使用金箔,夺目的金色可于《帕拉斯·阿西娜》(1898)与《茱蒂丝一号》(1901)首次见到,金色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则是《艾蒂儿肖像一号》(1907)与《吻》(1907 - 1908)。克林姆很少旅行,但皆以其美丽马赛克镶崁工艺闻名的威尼斯与拉文纳,则很有可能是克林姆得到金色与拜占庭式画风的灵感的旅行地点。1904年,克林姆与其他艺术家于奢华的史托克列宫,富裕比利时企业家的住家进行合作,其亦是新艺术时代最堂皇的建筑物之一。

  6. 克林姆负责餐厅的部分,贡献了包括《实现》与《期望》等他最杰出的装饰作品,他曾为此公开表示:「大概是我装饰作品发展的巅峰了[9]。」1907年至1909年间,克林姆画了五幅关于社会女性受包裹于软毛中的油画。他对女装的喜爱,在许多芙洛格展示她所设计的服装的照片中表露无遗。克林姆负责餐厅的部分,贡献了包括《实现》与《期望》等他最杰出的装饰作品,他曾为此公开表示:「大概是我装饰作品发展的巅峰了[9]。」1907年至1909年间,克林姆画了五幅关于社会女性受包裹于软毛中的油画。他对女装的喜爱,在许多芙洛格展示她所设计的服装的照片中表露无遗。 • 于家中工作与放松的同时,克林姆通常穿着凉鞋与长外袍,并不着内衣。他的简单生活稍像是隐居,献身于艺术、家庭与分离主义运动之外的小事,且避免咖啡社交或与其他艺术家的交际。克林姆的声誉常吸引许多支持者到家门来。他作画的步骤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时小心仔细,需要漫长的时间持续作画。尽管克林姆对性十分活跃,他对风流韵事仍保持谨慎,并避免丑闻。 • 克林姆曾写过一些关于他所见事物与作画手法的事。他常写明信片给芙洛格,但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克林姆在一个被称为「对没有自画像的批注」的珍罕书写纪录写道:「我从来没画过自画像。我对把自己当作绘画主题,比画其他人更缺乏兴趣,而女人优先重要……。我没什么特别的。我是一个日复一日、日以继夜地画着的画家……任何想更了解我的人……应该谨慎的看看我的画。」[10]

  7. Reference • 1.^ Fliedl, Gottfried,230页,1994年。 • 2.^ 2.0 2.1 2.2 2.3 2.4 Sabarsky,7页。 • 3.^ John Collins, Klimt: Modernism In The Making, Harry N. Abrams, 2001, p.99, ISBN 0-8884-718-1 • 4.^ Frank Whitford, Klimt, Thames and Hudson, 1990. p.69. • 5.^ 5.0 5.1 Sabarsky, p. 9. • 6.^ Frank Whitford Klimt, Thames and Hudson, 1990, p.52. • 7.^ In recognition of his intensity, the locals called him "Waldschrat", Forest Demon. Koja, Stephan, et al.: Gustav Klimt Landscapes, page 27. Prestel, 2002. • 8.^ Anselm Wagner: "Klimt's Landscapes and the Telescope", Gustav Klimt Landscapes, pages 161-171. Prestel, 2002. • 9.^ Frank Whitford Klimt, Thames and Hudson, 1990, p.103 • 10.^ Frank Whitford Klimt, Thames and Hudson, 1990, p.18

  8. 李常生Eddie Lee • Taipei, Taiwan, R.O.C. • From: Internet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leechangsheng4444@gmail.com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