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如何準備大學校務評鑑

專題演講. 如何準備大學校務評鑑. 主講人:王如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中華民國 100 年 3 月 22 日. 個人簡歷. 最高學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 經 歷: 教育行政高等考試及格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所長 (02/1998~01/2001) 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 (08/2005~01/2008) 專長領域: 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高等教育 、 知識經濟與 教育、教育知識管理

Download Presentation

如何準備大學校務評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專題演講 如何準備大學校務評鑑 主講人:王如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中華民國100年3月22日

  2. 個人簡歷 • 最高學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 • 經 歷:教育行政高等考試及格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所長(02/1998~01/2001) 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08/2005~01/2008) • 專長領域: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高等教育、知識經濟與 教育、教育知識管理 • 近期著有「國際大學研究績效評鑑」(2008)、「各國高等教 育制度」(2009)(主編及合著)等專書,並已發表包含SSCI、 TSSCI期刊之中英文學術論文計二百餘篇。

  3. 大 綱 第一部份:實施計劃 第二部份:如何準備校務評鑑 第三部份:可能產生之後續衝擊影響 第四部份: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4. 第一部份 實施計劃 壹、前言 在確保我國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機制能與國際並駕齊驅之前提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參酌主要國家高等教育校務評鑑機制之實務,並植基於品質保證的精神,結合全面品質管理PDCA-計畫、執行、檢核、行動循環圈的概念,展開一連串追求校務評鑑改善的行動。

  5. 貳、評鑑目的 一、檢視競爭態勢: 促使大學從世界大學競局中,解析自我的強弱機先,從少子化及產業的趨勢,定位自我的教學研究內涵。 二、落實校務發展計畫: 要求大學確實擬定校務發展計畫,適時自評更新,並建立持續性改善之品質保證機制。 三、評定教研績效: 從行政管理、教學、研究、推廣、學生學習成效,評定大學教育績效。 四、獎勵優質建立標竿校院: 激勵大學明示在行政或教研上的特色及優異表現,並建立標竿校院分享其成功經驗。 五、匡正發展偏差: 列示在管理或教研上有偏失大學,促使限期改善。 六、提供政策參考: 綜合評鑑結果,提供高等教育發展意見,以供政策參考。

  6. 參、評鑑原則 大學校院之校務評鑑旨在對各大學之品質進行確認,並促其自我改善,整個評鑑實施以認可制作為品質檢核依據,並秉持以下原則: 一、明確公開五、自我管制 二、專業認可六、誠信透明 三、公平公正七、績效責任 四、連貫統整

  7. 肆、評鑑對象 • 100年度上半年: 預計評鑑40所大學校院 100年度下半年:預計評鑑41所大學校院 • 各校受評時程之決定,則由各校代表公開抽籤決定;而未派代表之學校,則代為抽籤。評定學校排定後,將正式行文通知各大學校院。 • 受評之大專校院共分為四類: (一)一般大學校院 (二)國防校院 (三)中央警察大學、警察專科學校 (四)國立空中大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8. 圖1 我國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標準之PDCA循環圈 伍、評鑑項目 項目一:學校自我定位 項目二:校務治理與經營 項目三:教學與學習資源 項目四:績效與社會責任 項目五: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

  9. 伍、評鑑項目( 續 ) 各受評學校可將已經完成之大學卓越計畫與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之相關文件資料,加上適合校務評鑑各參考效標之資料與文件,完成資料準備工作 。

  10. 陸、評鑑時程 • 執行期間:自100年1月1日起至100年12月31日止。 • 評鑑時程計分為: (一)前置作業階段(四)結果決定階段 (二)自我評鑑階段(五)後續追蹤階段 (三)實地訪評階段

  11. 柒、自我評鑑 • 「校務發展計畫」應含括100、101年度(或99、100學年度)之計畫內容。 • 進行自我評鑑時,各受評之大學校院應根據五個評鑑項目,對每一個評鑑項目的現況做完整描述,進而進行優勢與缺失之分析,並提出未來改善之建議。 • 上半年度受評之大學校院應在100年1月3日至100年2月28日期間,下半年度受評之大學校院應在100年7月1日至100年8月31日期間,填報「100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基本資料表」。 • 上半年度受評之大學校院應填寫97學年度至99學年度上學期,共二個半學年度五個學期之實際表現資料;下半年度受評之大學校院應填寫97學年度至99學年度,共三個學年度六個學期之實際表現資料,做為校務評鑑之基準。 • 自我評鑑報告之繳交,各大學校院除應上傳符合規定格式之檔案外,亦須於規定期限內繳交20份紙本自我評鑑報告,上半年度受評學校在100年2月28日前(以郵戳為憑),下半年度受評學校在100年8月31日前(以郵戳為憑),以校為單位函送後轉至評鑑委員。

  12. 捌、實地訪評 • 由專業同儕組成實地訪評小組。 • 評鑑委員之遴選以具有高等教育機構校務行政經驗之教授或具有教育評鑑專業之學者專家為優先考量,同時加入相關業界代表為評鑑委員。 • 委員遴選方式 :以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及各校推薦為原則。 • 為確保評鑑委員的客觀與公平性,將建議之委員名單寄送各受評大專校院,對推薦委員進行迴避申請。 • 每一大學校院以接受兩天實地訪評為原則。 • 評鑑委員組成:學生總人數在5000人以下者,每一受評大學校院評鑑委員由10~12人組成為原則;學生總人數在5000人以上者,每一受評大學校院評鑑委員由14~16人組成為原則。 • 資料蒐集方法:實地設施觀察、晤談、資料檢閱及問卷調查。

  13. 捌、實地訪評(續) 表1專家同儕實地訪評行程表

  14. 玖、評鑑認可結果 表2 大學校院評鑑認可結果之處理方式與有效年數

  15. 第二部份 如何準備校務評鑑 一、成立校務評鑑指導委員會並邀請外部專家參與。 二、在校級和院級分別成立自評推動委員會。 三、校級自評推動委員會宜由副校長擔任召集人,以及院級自評推動 委員會宜由各院院長擔任召集人,以利發揮協調全校與各院校務評鑑之準備事宜。 四、應建立全校整合性校務評鑑資料彙整中心並以E化方式處理。 五、在校務評鑑準備過程上,宜有(1)從自評發現可改進之項目;(2)擬定有效的改進措施;(3)確認改進措施之有效執行;(4)蒐集證據,以證明可改進之項目已獲得改進。

  16. 第二部份 如何準備校務評鑑(續) 六、應建立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核心之教學精進機制與特色。 七、學校宜有明確之自我定位,並展現出提升學生就業力之努力與有關措施,。 八、凝聚全校教職員生共識,全力投入於校務評鑑之準備工作,將校務評鑑視為強化本校凝聚力、向心力之發展契機。

  17. 第三部份 可能產生之後續衝擊影響 一、影響學校之形象與聲譽( 下一輪校務評鑑為5年之後 )。 二、影響學校爭取教育部獎勵研究與教學卓越之獎補助資格與機會。 三、影響學校領導者之威信(先前已有大學校長因系所評鑑成績不理想而未能續任之例子)。 四、影響學校系所的招生及未來發展。

  18. 第四部份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壹、解析學生學習成效 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教育之成敗繫於學生學習成效。然而,「學生學習成效」是一複雜的概念,因此在解析此一概念時必須: • 兼顧「直接的」和「間接的」學生學習成效 • 並重「認知的」、「情感的」及「動作技能的」 不同向度之學生學習成效 • 涵蓋「機構的」、「方案的」、「班級的」三個 層級之學生學習成效

  19. 貳、學生學習成效之評量焦點 • 必須包含諸如溝通、數字運算、資訊科技,以及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等核心技能的發展,因為這是大學所有科目中之共同核心所在。 • 必須涵蓋大學生畢業時應具備之特定技能和知識(例如,特定領域的理論性知識、特定領域的經驗/實務方法知識、瞭解複雜社會、組織和技術體系),更為廣博的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例如,問題解決能力、分析能力、口頭表達技能)及行為/態度上的特質(例如:主動性、適應性、批判思考、領導)。 • 必須包括在課程完成、執照考試和就學率(job placement rates)的適切性。

  20. 貳、學生學習成效之評量焦點(續) • 必須瞭解學生之進步情形與學業成就 • 機構能夠掌握學生抱怨反應的記錄 • 必須涵蓋學生的整體經驗,尤其是瞭解教學方法是否助長學生就業力特質(employability attributes)的發展。

  21. 參、學生學習成效之評量量化指標 • 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百分比 • 雇主對學校畢業生之滿意度百分比 • 畢業後繼續升學率 • 畢業後就業率

  22. 肆、學生學習成效之評量方法 一、學生調查(Student Survey) • 目的:瞭解學生的大學經驗,他們對課程和學校的滿意,以及對本身學術能力增進之自我評估,還有教學與就業計畫。 • 方式:大規模問卷調查 、個人或團體的訪談 • 優點:(1)可蒐集大量方便取得的機構資料;(2)調查結果可使用來評量和比較機構的效能。 • 限制:例如是否學生能夠精確反映出大學經驗可以改進本身的分析和批判思考技能 • 學生調查是多面向的,包含:(1)對個別教師的回饋;(2)學習單元評鑑;(3)學生課程經驗(Student Course Experience)和畢業生課程經驗(Graduate Course Experience)。

  23. 二、學生學習的直接評量 (Direct Assessments of Student Learning) • 包括:蒐集課程成績資料、評量學生課業成果(如學生檔案),以及實施各種不同的測驗。 • 機構教師通常會從事對其學生在這方面的成果評量,有一些機構則會共同合作使用相同的評量學習測量方式,如此機構之間可進行相互的比較。 • 亦可使用相同的標準化多重選擇題測驗,來評量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這些方法被使用來蒐集個別學生和團體在方案和機構上的資料。 • 除了較為普遍使用的紙筆測驗外,直接的學生測量尚包括檔案和諸如發表、辯論、舞蹈和音樂演奏等表現。由於缺乏標準化之緣故,研究人員對此類方法的效度並不認同。

  24. 伍、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教師作為 Gardner(1998)提出下述建議: • 大學教師應在他們的課程中強調發展學生的領導、團隊工作及溝通技能.。 • 大學教師應更加投入體驗課程(experiential programs),例如:提供學生反思經驗的機會,並針對實習/工作本位場域訂定嚴謹的準則和評鑑標準。 • 大學教師應該促進學生進入情境脈絡(例如學生設計競爭、社區方案)。

  25.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