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三十三章 交际情境

三十三章 交际情境. 作者 读者 交际情境的其它方面 文化. 作者角度 译者的目的是将源语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如实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时刻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 1 、作者在着手写作前需要考虑自己的写作意图、要表达的信息、语气以及读者反应;译者在着手翻译前也应考虑到这些问题; 2 、作者决定写作的内容,所写内容一般会受到社会文化的约束;译者也应该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本的内容; 3 、作者选择适当的语篇类型表达文本,当作者采用了非常规的语篇类型来表达文本时,译者需要考虑作者这样选择的原因。.

ner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三十三章 交际情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十三章 交际情境 作者 读者 交际情境的其它方面 文化

  2. 作者角度 译者的目的是将源语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如实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时刻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 1、作者在着手写作前需要考虑自己的写作意图、要表达的信息、语气以及读者反应;译者在着手翻译前也应考虑到这些问题; 2、作者决定写作的内容,所写内容一般会受到社会文化的约束;译者也应该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本的内容; 3、作者选择适当的语篇类型表达文本,当作者采用了非常规的语篇类型来表达文本时,译者需要考虑作者这样选择的原因。

  3. 作者意图在文本中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行事话语作者意图在文本中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行事话语 (performative)用来指表明作者意图的语篇部分。行事话 语在语篇之内或表明作者的信息来源或阐明某事。例如: Aguaruna语中,作者在讲述故事时, 用augbauttsatjai “I’ll relate/tell”开头, 表示他并未目击此事; 用etsegkatjai “I will tell”开头 表示作者目击此事。

  4. 语篇类型的选择取决于作者意图和社会目的。当语篇内容和作语篇类型的选择取决于作者意图和社会目的。当语篇内容和作 者意图并不相同时,作者的选择会受到影响。语法结构和词项 的选择也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 文体(style)是指为创造特定的效果表达意图时,作者在语 法结构和词项选择上的特定模式。作者所采用的文体决定了 其文章或浅显易懂或生动有趣或晦涩难懂或沉闷无趣。语言不 同,文体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译者必须了解源语原文作者 选择某种文体的原因及意图,才能在译文中创造出同样的效果。

  5. 文本的情感基调(emotional tone)对于现实的交际效果的重 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可能希望表达的是或急切或犹豫或沮 丧的情绪。为了有效地传达这种情感基调,译者必须非常了解 源语和目标语及其文化,选择最恰当的时、态、语气和主动词 等。 了解原文作者态度也是准确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对于其 所陈述的信息、信息来源以及信息的可信度及读者都会持某种 态度。每种语言都有体现作者态度的表达方式,比如,在英语 中,I suppose that… ,it is rumored that …,undoubtedly 等。作者也可对于其笔下的人物持中立态度。在翻译时,如果 源语原文并未指明信息来源,译者则需从源语原文中尽量归纳 出作者对此信息的态度。

  6. 读者角度 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也在交际情境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优 秀的作者在写作时会时刻想着他心目中的读者群。译者在翻 译时不仅要弄清源语原文的潜在读者群,而且应考虑译文的 潜在读者群。如果译者要将同一个信息传达给不同的读者群, 即使译者与这些不同的读者群都具有同样的文化背景,译者 也有必要将此信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各类读者。 Ivir的一段话(466页):说明译者在翻译前需认真研究源语 原文的交际情境,并且强调译者考虑译文潜在读者的重要性。

  7. 源语原文交际情境与目标语译文的交际情境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与读者的知识储备不同。作者在写作时,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提取素材,对潜在读者可能不了解的信息多施笔墨,对潜在读者可能了解的信息上少用笔墨或完全不用。当源语原文中含有译者自己和目标语读者都不能理解的信息时,译者必须通过研习与原文同时期出版的文献和评论,使用各类辞书和工具书来增长见识,再着手翻译。源语原文交际情境与目标语译文的交际情境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与读者的知识储备不同。作者在写作时,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中提取素材,对潜在读者可能不了解的信息多施笔墨,对潜在读者可能了解的信息上少用笔墨或完全不用。当源语原文中含有译者自己和目标语读者都不能理解的信息时,译者必须通过研习与原文同时期出版的文献和评论,使用各类辞书和工具书来增长见识,再着手翻译。 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知识储备不同。因为这种不同,在不改变原文作者意图的前提下,译者应尽量将大量的原文读者能理解而译文读者可能不理解的隐性信息文字化,便于译文读者理解,但也会让译文读者误将原文并不重要的信息认为是译文中的重要信息。

  8. 读者的受教育水平也会影响文本的翻译。如果原文读者和译文的读者的受教育水平也会影响文本的翻译。如果原文读者和译文的 潜在读者处于同一文化水平,则不存在此问题。如果译文潜在读 者比原文读者文化程度低,译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如果译文潜 在读者是新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译者则需要用一般用语进行 翻译。 由于等级制度、受教育程度或双语制方言的不同,存在方言的问 题。如果原文作者是操双语者,写作时虽然只使用了双语中的一 种方言,但却借用了另一种语言的很多表达法,译者则必须考虑 到译文的潜在读者是否为操双语者。

  9. 交际情境的其它四个因素 一、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间的社会关系 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间的社会关系影响原文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这些关系与年龄、社会地位和文化中的尊卑观念息息相关。比 如称呼长者和年轻人的方式就不一样。译者在分析源语原文时, 碰到此类特殊的话语方式,先确定说话者与听者的社会关系, 再使用目标语中最恰当的对等词进行翻译。 二、源语原文的地点、气候、地形和植被 源语原文的地点、气候、地形和植被也影响译者的翻译。如果 原文背景是在沙漠,译文的潜在读者又生活在热带雨林,译者 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沙漠环境相关的对等词时就会碰到困难。但 如果译文的潜在读者自身经历比较丰富或受过较多的教育,也 不难理解译文。

  10. 三、源语原文的写作时间 源语原文的写作时间也会影响翻译。如果原文的写作时间与译 文翻译的时间相隔很短,作者和译者的知识储备相差则不会太 大;反之,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知识储备 差别就大了。译者必须尽量忠实于源语原文的历史事实和信息 。翻译距今较远的文献时,译者应使用最自然清楚的方式传达 历史事实。 四、源语原文的写作场景 源语原文的写作场景对于理解作者意图也是很关键的。场景不 同,文章开头结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弄清原文的写作场景可 以帮助译者在翻译中选择最适当的形式。

  11. 文化 文化是特定人群共有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规则的集合,译 者需要向具有另一种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规则的读者准确地 传达源语原文体现的文化 本书第4、9、13、16和17章都从不同的层面讲到了语言和文化 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对于翻译过程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不了解两种文化知识和两种语言结构,就无法将一种语言 准确地译为另一种语言。所有文本表达的意思都受到文化条件 的限制。目标语读者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常识和经历解读译文, 而不是根据原文作者和读者的文化常识和经历,所以译者必须 在译文中灌注文化常识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内容及意图。

  12. 每个作者的世界观都可以在其文章中得以体现,语言本身也反每个作者的世界观都可以在其文章中得以体现,语言本身也反 映了文化的各个层面。 比如:Brazil 的Bacairi是个平等社会,社会成员都认为每个 人必须做他喜欢做的事,社会成员因为博学或年长而受到尊重。 当目标语是这个社会的语言,而原语文化具有高度发达的政治 文明结构时,译者必须向目标语读者解释有关政治权利的文化 信息。 比如,日本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举足轻重,当日语文本译 为英语时,就不必译出文本中所有角色社会地位的尊卑。 比如,非洲朋友十分友好地邀请别人吃饭时会说 “eat!”, 美国人听到这种邀请,会觉得这是一种命令。译者在翻译时 ,就最好译为 “Would you like some?”, 则如实地传达了 原说话者的态度和文化信息。

  13. 很多时候,一些事件和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完全相同的,但从另很多时候,一些事件和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完全相同的,但从另 一种文化角度来看,其价值和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Franklin(1979)对于西方文化和新几内亚岛的巴布亚岛 文化举例做了一些比较。 gift western: Given to friends ,often in exchange , not always voluntary and frequently with reciprocal, but nonequal gift in return. Papua New Guinea: Given to those in particular exchange or kin relation. Given to seal a relation. Larger(more valuable) gift given to put the recipient in an obligatory relationship.

  14. Headland给出这样一些例子:Manobo: Someone is dead. Someone is very sick. Live behind one’s house sb cannot afford a place of his own so that he lives out back, behind one’s house. Sb lives nearby.

  15. 当源语文化与译者母语文化差异很大时,译者需要仔细地研当源语文化与译者母语文化差异很大时,译者需要仔细地研 习源语文化。 奈达列出了四个让交际成为可能,让翻译成为可能的基本因素: 1)人类大脑加工的相似性; 2)生理反应的相似性; 3)共同的文化经历; 4)适应别人行为模式的能力。 每种文化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上述四个因素 使得我们能找到文化间的差异并理解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 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不断考虑其译文要传达的信息,防止错译或 零翻译。译完后,认真的译者通常会组织顾问一起检查译文, 确保顾问能从译文中理解出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16. 三十四章 信息量 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 新信息和旧信息 期望链 冗余 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

  17. 信息量与新信息引入的速度和语言对新信息的容量息息相关。信息量与新信息引入的速度和语言对新信息的容量息息相关。 不同语言的新信息引入速度和量都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信息量也不相同。通常技术文本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小说文本。 信息引入的比率和量因人而异,因读者而异,因语言而异。

  18. 与信息量直接相关的几个特殊的翻译问题: 1)源语文本和文化中存在目标语读者不知道的信息; 2)目标语在文本范围内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新旧信息,新信息 的引入比率和方式因语言而异; 3)每种语言中都存在期望链,换言之,特定的单词或短语都具 有期望的单词或短语与之相继使用; 4)不同语言的冗余形式和功能不相匹配;对于源语原文的冗余 部分不必直译,另一方面,为防止信息量过大,目标语的冗余 形式在译文中有时需展开; 5)译者必须明确说明源语文本和源语文化中的一些隐性信息; 同时,将源语文本中的一些显性信息隐性化。

  19. 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 在第十六章讲到寻找对等词时,碰到目标语读者不知道的概 念时,使用的方法是:属词加修饰语、源语借词加修饰语或 使用文化替换词。尽管传达了源语原文中概念的意思,但加 大了信息量。读者未知的短语、技术词汇和不常见的单词组 合都加大了信息量。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的所含的信息量最小, 如果文本是关于一个全新的想法或未知的事件,则有必要扩 展译文,增加冗余信息加以说明。 在翻译历史文献时,译者需要添加一些读者未知的历史背景和 史实。为了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未知信息,并且减轻信息量, 最好是采用图片或脚注的方式。对于目标语读者不清楚的源语 文化背景,译者或将其融入译文或在介绍注释部分给出。译者 在介绍新事物或新事件时,尽量避免干扰读者的注意力。

  20. P481例1说明: 读者已知的信息,或多或少是可预测的,信息量不会太大;但 如果将未知的信息全部用描述性短语表达,则会导致新信息过 量。 P481例2说明: 如果源语原文中存在大量的未知信息,则信息的呈现比率取决 于目标语读者所了解的背景知识;有时,还需要展开说明清楚。

  21. 新信息和旧信息 旧信息是指在文本中介绍过的信息; 新信息是指文本中前面未提到过的信息。 文章开头介绍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这些已指出的信息就是旧信息或特定信息。 新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的新信息,一旦呈现过,这些信息就成为旧信息。在英语中,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就可表示新旧信息。

  22. 每种语言都有介绍新人物、新地点、时间变化的规则。在一些每种语言都有介绍新人物、新地点、时间变化的规则。在一些 语言中,新信息只存在于主句中;有些语言有用来介绍文本主 题的特殊形式或主题句。 比如,在巴西的Munduruku语中,区分新旧人物只需要看其在主 句中的位置: 如果动词的主语位于谓词之前,表明这个主语在文中是新信息; 如果动词的主语位于谓词之后,表明这个主语在文中为为旧信 息。

  23. 新几内亚岛的巴布亚岛语中,常用大量的联结语和冗余来表达旧信息,防止信息量过大,降低信息率。新几内亚岛的巴布亚岛语中,常用大量的联结语和冗余来表达旧信息,防止信息量过大,降低信息率。 每个句子开头都存在冗余信息,称之为扼要重述 (recapitulation)。 如果目标语是这种语言时,译者需注意不必完全像源语原文那样频繁断句。需要断句时,接下来的句子必须重述上一句中的动词,并使用该动词独立的时态形式. 比如: …he plants it ./ As he plants it ….

  24. 注意:K.Callow 在其著作中并未区分已知信息和旧信息、未 知信息和新信息。 每种语言都有表示新旧信息的表层结构方式。译者切不可僵硬 地直译源语原文,而需要在目标语中寻找表达新旧信息最自然 的方式。

  25. 期望链 与已知信息紧密相关的另一语言特征是期望链。特定的单词或 短语都具有期望的单词或短语与之相继使用,其间的使用顺序 可预测。期望链通常与人们共所周知的文化经历相关。 比如,在英语中: search…find, eat a quantity of food…be satisfied等; 在New Guinea, New Hebrides语中: see g pig…catch/kill it , climb a log…see at a distance等。

  26. 译者使用期望链可以使信息的给出显得自然流畅。如:译者使用期望链可以使信息的给出显得自然流畅。如: English: John went to town. Aguaruna (Peru):John leaving, going ,arrived at the town. (leave…go…arrive是该语中的期 望链) 当源语和目标语的期望链差异较大时,比如目标语中强烈期望 出现的信息在源语中表现为隐性,译者在翻译时要添加期望链 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西非的一些语言中,任何发生的动作都必须指明。如果目标语 为此类语言,译者在使用目标语行文时,需要添加出源语原文 隐性的动作信息。

  27. 冗余 所有语言都有冗余形式。冗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是具体 词汇、短语或分句的重复,也可以是指代同一事件、事物、命 题或情节的词汇。每种语言建构冗余的方式不同。每种语言引 入新信息的速度不同,其冗余量也不同。 如果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差异较大,需要引入大量的读者未 知信息,译者则需要在译文中使用最自然的冗余方式减少信息 比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信息。

  28. 语言中存在多种形式的冗余: 词汇、分句或语篇的完全重复; 词汇、分句或语篇的部分重复加修饰信息; 解释或重述; 通过重复动词连接事件; 用代词或替代词回指人物。 较大语言单位的冗余形式通常为评述、总结、闪回和扩充。 冗余的功用:降低信息流量 指明群 加强联系 突显重要信息

  29. 对于源语原文中的冗余形式,译者不能僵硬直译,必须在目标对于源语原文中的冗余形式,译者不能僵硬直译,必须在目标 语中找寻最自然的形式表达,如果冗余部分的翻译影响译文的 自然性,可以省去不译。 比如: Translation: The earnings receivedfor this period amounted to a hundred dollars. Natural English: The earnings for this period amounted to a hundred dollars.

  30. 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 第四章:所有交际都源于共享信息;每篇文本都含有隐性 信息,隐性信息一般是作者和读者的共享信息或 在文本其它地方提到过的旧信息。 第二十一章:被动结构、抽象名词和属格结构中的隐性信 息在重写时要添加出来。 第二十三章:隐喻中的隐性信息必要时也需要明述。

  31. Beekman 和Callow认为有三种类型的隐性信息: 文献中的近距离语境 文献中的远距离语境 文化语境 译者在翻译时需明述这三类隐性信息。 近距离语境中的隐性信息较易识别。每种语言语法结构的省略 较为常见,但省略形式因语言不同而不同。近距离语境通常能 提供某个语法结构所需的信息,比如 choose ,make, see. 远距离语境是指目标章节或段落前面或后面的语篇部分。 当译者翻译历史性的文化作品时,则有必要从远距离语境中提 取所需的隐性信息; 或者从交际语境中寻求译文潜在读者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32. 将隐性信息显性化的适度量 如果隐性信息文字化的量过少,读者则不能理解译文; 如果隐性信息文字化的量过多,信息量则会过大。 一般来说,译者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为了避免错译,用目标语最自然的形式和文体重现原文时, 可将隐性信息显性化。 四个具体原则: 1)保证目标语语法结构完整的需要; 2)正确清淅表达源语原文意思的需要; 3)保证译文文体自然且不失原文感染力的需要; 4)保证源语原文中真正隐性信息清楚化的需要。

  33. 注意: 1)如果某信息既不存在于源语原文的语言语境或文 化语境中,又与原文的语法、语义和文体需要无 关,则不可随意添加。 2)隐性信息文字化后形成的新信息不可扰乱读者的 注意力。

  34. 为了避免信息负载过重,译者也需要将原文中的一些显性信为了避免信息负载过重,译者也需要将原文中的一些显性信 息隐性化,其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将隐性信息显性化的原则相 反,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和文体需要相关。 注意:将显性信息隐性化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删除。 源语原文中的一些隐性信息在译文中需要显性化,而另一些 显性信息在译文中需要隐性化,这可能是译者在翻译中碰到 的最棘手的问题。译者需在两大原则(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和 用目标语最自然最地道的形式表达)的指导下,尽量平蘅这 两个过程。

  35. Thank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