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06 Views
Chapter 6. Internet 原理及應用. 大綱.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TCP/IP 介紹 IP 位址 網域名稱系統 國內 Internet 現況 Internet 應用. 6-1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1960 年代後期,美國國防部開始進行 DARPA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 計畫,開始架設實驗性質的分封交換網路,重點在於有效整合各種不同網路資源,以利研究計畫的發展及進行,這項計畫的成果就是 ARPANET 。.
E N D
Chapter 6 Internet原理及應用
大綱 •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 TCP/IP 介紹 • IP位址 • 網域名稱系統 • 國內Internet現況 • Internet應用
6-1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 1960年代後期,美國國防部開始進行DARPA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 計畫,開始架設實驗性質的分封交換網路,重點在於有效整合各種不同網路資源,以利研究計畫的發展及進行,這項計畫的成果就是ARPANET。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 1969年設立的ARPANET實驗網路,由下面四個單位連線組成: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 • 史丹佛研究所 • 猶他大學 • 一般是以網路此作為現代網路的起源。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 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提供經費開發,作為軍事用途的網路系統。 • 後來加入的教育機構、研究單位、和商業公司越來越多,ARPANET 逐漸成為非國防部通訊的媒介。 • 1983年另外成立專為軍事用途的MILNET。 •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設立NSFNET,逐步取代ARPANET原先所提供的非國防部通訊服務,專門負責全球性民間網路交流,也就是後來的Internet。
From ARPANET to Internet • 在 1990 年代中期,美國國家電腦中心 (NCSA) 推出全球資訊網 (WWW) 的瀏覽器,Mosaic,為今日蓬勃的網頁資訊流通揭開了序幕。 • 著名的Netscape 和 Internet Explore 以及許多網際網路瀏覽器,都由 Mosaic 改良而來。
TCP/IP • 美國國防部在1969年,開始進行目的如下的研究: • 共同通訊協定 • 穩定的通訊 • 容易重新組態 • 這項研究計劃最後的產物便是TCP/IP的雛形。
TCP/IP • TCP/IP是一套通訊協定,包含許多種通訊規約,TCP(傳輸控制協定)與IP (網際網路協定)是這套通訊協定中,最重要的兩種通訊協定,這套通訊協定便以此命名。 • 最初的TCP/IP通訊協定是在198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並於1983年成為ARPANET的標準通訊協定。
電腦通訊年表 9
6-2 TCP/IP通訊協定 • 通訊協定有十餘種,所負責的功能不同 • TCP/IP • 一組通訊協定的名稱,代表著數個不同的通訊協定 • Internet (網際網路)上的主要通訊協定
Internet網際網路階層架構 • 應用層 • Telnet, Ftp, E-mail, BBS, WWW, News • 傳輸層 • TCP • 網路層 • IP (Internet protocol,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 網路存取層 • Ethernet, FDDI, Token Ring, ATM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ISO與Internet網路架構 應用層 TCP IP 網路存取層
Internet應用層 • TELNET : 遠端登入協定 • BBS 電子佈告欄, Gopher •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 • Ftp 網路檔案傳輸協定 •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WWW 全球資訊網路 • SMTP(Small Mail Transfer Protocol): • E-mail 電子郵遞傳送協定 • NNTP (Net News Transfer Protocol): • News 網路新聞通訊協定
Internet傳輸層:TCP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負責網路連接之建立、分割/組合傳送訊息 • 主要在提供可靠、有效率的連接給網路應用節點使用
Internet 網路層: IP • Internet Protocol • 接收傳輸層傳送的訊息,依所欲傳送的位址(IP Address)自動轉送路徑 • 轉換不同協定的訊息格式 • 監控網路流量狀況
Internet網路存取層 • 接收網路層傳送的封包,做更細的資料框(Frame)之切割(組合)、檢出(更正錯誤),再傳送資料 • 判斷資料的正常傳送與控制傳送速度 • 負責傳送由0與1組合的原始網路資料
應用層 TCP IP 網路存取層 TCP/IP中的元件
210.60.141.18 210.60.141.72 210.60.141.125 210.60.141.0 210.60.141.254 210.60.141.4 210.60.141.1 6-3 IP 位址 • Internet 上的每一節點都有一個唯一的網路位址,稱為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IP位址) • 經由IP位址,可以和Internet上的任何一節點相連接,以便使用者能在網路上找到彼此
IP 位址 • IP位址– 由四組數字組成,舉例來說,『210.60.141.72』代表一台位於德霖技術學院資圖中心的電腦。整個IP位址由左而右,每組數字都有其命名的意義與規則,說明如下: 210 - 分配給台灣使用的編號。 60 - 由教育部分配給德霖技術學院的編號。 141 -德霖技術學院分配給資圖中心的編號。 72 -資圖中心分配給電腦的編號。
IP 位址 • 當在美國有人想透過網路,將資料送給『210.60.141.72』這部電腦時,便會依照IP位址,先送到台灣,再送到德霖技術學院,然後到資圖中心,最後送到編號72的電腦。
IP 位址表示法 • 本質上是一個長度為 32 Bits 的二進位數值, 看起來就是一長串的 0 或 1:
二進位 IP 位址的轉換 1.以 8 Bits 為單位, 將 IP 位址分成 4 段: 2.將各段的二進位數值轉換成十進位, 再以 『.』 隔開以利閱讀:
IPv4 與 IPv6 •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6 • IPv4 位址由 32 Bits 組成, 理論上會有 232 = 4294967296 (約 43 億) 種組合, 但目前已快不夠用了。 • 下一版的 IP 規格 ─ IPv6, 其 IP 位址由 128 Bits 所組成, 2128可說是天文數字, 提供了非常充裕的 IP 位址空間。
IP 位址的結構 • 網路位址 ( Network ID ) • 主機位址 ( Host ID )
網路位址 ( Network ID ) • 位於 IP 位址的前端, 用來識別所屬的網路。 • 同一網路上的所有裝置, 都會有相同的 Network ID。 • IP 路由便是依據 IP 位址的 Network ID, 決定要將 IP 封包送至哪個網路。
主機位址 ( Host ID ) • 位於 IP 位址的後端, 可用來識別網路上個別的裝置。 • 同一網路上的各裝置之間, 是以 Host ID 來做區別。
IP 位址的等級 ( Class ) • 為了符合不同網路規模的需求, 便依據 Network ID 的長度, 劃分 IP 位址等級。 • 共分為 5 種等級 (Class)。一般用到的是 Class A、B、C 這三種等級的 IP 位址。
Class A • Network ID 長度為 8 Bits。 • 可用的 Host ID 有 224 = 16777216 個。 • 只有國家或特殊單位, 會分配到 Class A 的 IP 位址。
Class B • Network ID 的長度為 16 Bits。 • IP 位址介於 128.x.y.z 與 191.x.y.z 之間。 • 可用的 Host ID 有 216 = 65536 個。 • 通常分配給一些跨國企業或 ISP 使用。
Class C • Network ID 的長度為 24 Bits。 • IP 位址介於 192.x.y.z 與 223.x.y.z 之間。 • 可運用的 Host ID 有 28 = 256 個。 • 通常用來分配給一些小型企業。
Class D • 作為 Multicast 的用途。 • IP 位址必然介於 224.x.y.z 與 239.x.y.z 之間。
Class E • 做為保留用途。 • IP 位址必然介於 240.x.y.z 與 255.x.y.z 之間。
特殊的 IP 位址 • Network ID 全為 0 代表『本網路』。 • Host ID 全為 0 用來識別網路。 • Network ID 與 Host ID 皆為 0 代表裝置本身。皆為 1 則稱為 Local 廣播封包。 • Host ID 全為 1 代表網路中全部裝置。 • 除前導位元外, 其餘的 Network ID 位元皆設為 1,代表『Loopback』 位址。
IP 定址的管理 • 管理單位 • 國際協會: • ICANN •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 台灣分會: •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INC •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6-4 DNS(網域名稱系統) • Domain Name System 屬於應用層 • 一套使用文字或符號對映到IP位址的方法 • 一個IP位址允許同時擁有一至數個網域名稱 • 可改進IP位址不易理解、記憶的缺點 • 採用樹狀階層式結構來分門別類的方法來管理IP位址對應到網域名稱
DNS • 網域名稱系統 – 由四組文字組成,舉例來說,www.sitc.edu.tw代表一台位於德霖技術學院的www伺服主機。整個網址由右而左,每組文字都有其命名的意義與規則,說明如下: tw - 代表最上層的網域名稱,tw為台灣網路的代號 edu - 代表教育機構的學校網路 sitc - 代表德霖技術學院的網域名稱 www- 代表負責網頁的主機
. root uk edu net tw gov org jp gov com edu org ntu sitc ccu gopher nctu www ftp ad cc ee www me ftp ccserver www
DN命名原則 • 機器名稱 .網域名稱 • 網域名稱 : • 國碼 : tw, jp, uk, cn • 組織類別 : com, edu, gov, net, org, mil, int • 機構名稱 www.edu.tw ftp.sitc.edu.tw student.sitc.edu.tw ms19.hinet.net www.acer.com.tw www.yahoo.com
網域名稱 說明 國碼 例如:tw表台灣地區 .com 商業機構 .edu 教育機構、學校 .gov 政府機關 .int 國際組織 .org 各種組織、通常是非營利的 .net 網路業者、ISP 最上層網域 • 最上層網域就以網路的類別來區分,常用的命名說明於下表:
DNS伺服器 • 負責主機名稱與IP位址格式轉換 IP位址 210.60.141.5 www.sitc.edu.tw ftp.sitc.edu.tw proxy.sitc.edu.tw DN IP位址 210.60.141.1 mail.sitc.edu.tw dns.sitc.edu.tw
DNS v.s. IP 210.60.141.5 www.sitc.edu.tw ftp.sitc.edu.tw proxy.sitc.edu.tw 210.60.141.72 andres.cc.sitc.edu.tw 210.60.141.18 210.60.141.0 210.60.141.254 210.60.141.4 www.cc.sitc.edu.tw ftp.cc.sitc.edu.tw 210.60.141.1 mail.sitc.edu.tw dns.sitc.edu.tw
6-5 國內Internet現況 • TANET(台灣學術網路) • HiNet (中華電信公司) • SEEDNet (聯合數位公司)
TANET (台灣學術網路) • Taiwan Academic NETwork • 於1991年成立,為國內第一條應用於學術研究的網路。 • 透過64 Kbps (bit per second,每秒傳輸位元數) 專線連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 (John von Neumann Computer NETwork),並經由此線路直接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通連。 • 建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達到學術資源共享。 • 1992年開放各級學校連上學術網路。
HiNet (中華電信公司) • 中華電信公司的前身為郵電總局。在歷經變革後,中華電信便與郵政體系分開,獨自致力於電話業務。 • 於1994年以中華電信公司數據分公司的名義,設立國內第一個商用網際網路HiNet。
SEEDNET(聯合數位公司) • Softwar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Network • 原來由經濟部委託資策會所設立的單位。 • 目的是提供國內廠商技術交流及市場調查等相關資訊的服務,以提升國內產業的競爭能力。 • 1994年開放個人服務後,造成了國內網路人口遽增。 • 1998年資策會將SEEDNet獨立改制為聯合數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