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954 Views
第 3 章 古典學派. 本章大綱. 3.1 古典學派的基本假設 3.2 古典學派的生產與就業 3.3 古典學派的貨幣、總需求與通貨膨脹 3.4 古典學派的實質利率 3.5 古典學派的匯率 3.6 古典學派對近代經濟理論的影響 3.7 對古典學派的評論 個案討論 2 :為何法國的失業率遠高於美國? 個案討論 3 :科技產業工資與傳統產業的工資 個案討論 4 :在古典學派裡,通貨膨脹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 古典學派的基本假設. 在古典學派理論裡,有三個基本假設: 勞動、消費者與企業的行為都建立在理性的自利行為上。 社會大眾無貨幣幻覺。
E N D
本章大綱 • 3.1 古典學派的基本假設 • 3.2 古典學派的生產與就業 • 3.3 古典學派的貨幣、總需求與通貨膨脹 • 3.4 古典學派的實質利率 • 3.5 古典學派的匯率 • 3.6 古典學派對近代經濟理論的影響 • 3.7 對古典學派的評論 • 個案討論2:為何法國的失業率遠高於美國? • 個案討論3:科技產業工資與傳統產業的工資 • 個案討論4:在古典學派裡,通貨膨脹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
古典學派的基本假設 • 在古典學派理論裡,有三個基本假設: • 勞動、消費者與企業的行為都建立在理性的自利行為上。 • 社會大眾無貨幣幻覺。 • 無論是財貨與勞務等產品市場或要素市場,皆為完全競爭市場。
古典學派的生產與就業(1/3) • 生產函數 • 數學式表示為:y= f (L, K, t, N) 式中,y為全國實質產出;L為勞動就業量;K為資本存量;t為生產技術水準;N為自然資源。 • 勞動需求 • 企業家追求最大利潤的條件為:W=P×MPL 其中,W為貨幣工資;P為產品價格;MPL為勞動邊際生產力;等號左邊為企業支付給勞動的報酬,右邊則為勞動的邊際產值(VMPL),即勞動對企業的貢獻價值。 • 在古典學派下,勞動需求線即為MPL線,如果企業提升技術,也會提高勞動需求。
圖3.3 當企業提升技術時會引發勞動需求的增加
圖3.3 當企業提升技術時會引發勞動需求的增加
圖3.3 當企業提升技術時會引發勞動需求的增加
古典學派的生產與就業(2/3) • 勞動供給 • 勞動供給的多寡取決於其最大的效用;而勞動者的效用是由其實質所得與休閒所構成,即U=U(y, Le),其中,y為實質所得,Le為休閒。根據個體經濟理論可知,勞動的供給可視為實質工資的函數,假設實質工資愈高時,(1)產生「替代效果」,此時工作意願會增加,以替代休閒的減少,因此勞動供給會增加;(2)產生「所得效果」,會在維持相同生活(收入)之下,工作意願減少,勞動供給會減少,對全國平均勞動而言,替代效果大於所得,勞動供給會增加,亦即不考慮後彎的勞動供給線,所以當實質工資愈低,則勞動供給會減少,故如圖3.4所示,SL為正斜率。
古典學派的生產與就業(3/3) • 勞動市場與均衡 • 勞動需求與供給兩者均為實質工資的函數,因此,由勞動供需兩條線的交點即決定了就業量與實質工資。如圖3.5所示,E點為均衡點,其就業量為Lf,而實質工資為 。 • 勞動需求線(DL)與勞動供給線(SL)若由實質工資轉變成貨幣工資時,則兩者皆會垂直上移,上移的幅度等於物價水準。 • 古典學派的總供給線
圖3.6 勞動需求線由實質工資轉變成貨幣工資(1/2)
圖3.6 勞動需求線由實質工資轉變成貨幣工資(1/2)
圖3.6 勞動需求線由實質工資轉變成貨幣工資(1/2)
圖3.6 勞動需求線由實質工資轉變成貨幣工資(2/2)
圖3.8 當物價水準變動時,實質工資的勞動市場與貨幣工資的勞動市場之變化關係
圖3.8 當物價水準變動時,實質工資的勞動市場與貨幣工資的勞動市場之變化關係
圖3.8 當物價水準變動時,實質工資的勞動市場與貨幣工資的勞動市場之變化關係
圖3.8 當物價水準變動時,實質工資的勞動市場與貨幣工資的勞動市場之變化關係
圖3.8 當物價水準變動時,實質工資的勞動市場與貨幣工資的勞動市場之變化關係
古典學派的貨幣、總需求與通貨膨脹(1/6) • 台灣對貨幣的定義又可分為下列三種: • M1=M1A=家計單位與企業所持有的通貨淨額+支票存款 +活期存款 •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 M2=M1B+準貨幣(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郵政儲金 +外匯存款+外國人持有之新台幣存款) • 貨幣的功能主要具有下列四種特性: • 交易的媒介 • 價值的儲存 • 遞延支付的標準
古典學派的貨幣、總需求與通貨膨脹(2/6) • 貨幣數量學說 • 在此,首先介紹Fisher 交易方程式: M×V=P×y • 式中的M代表貨幣數量;V代表貨幣的流通速度,表示社會大眾在1年內平均1元花在最後財貨與勞務的交易次數,因此,M×V表示以貨幣衡量的交易總金額。等號右邊的P表示物價,而y表示全國的總產出,P×y表示全國產出的總價值,亦可視為名目的國民生產毛額。此等式可說明「一手交錢(M×V),一手交貨(P×y)」的交易行為,此即為古典學派所說的貨幣數量學說。
古典學派的貨幣、總需求與通貨膨脹(3/6) • 另外,吾人要介紹劍橋方程式的觀念是強調貨幣需求的功能,認為貨幣除了交易的功能以外,也具有價值儲存功能,於是社會大眾往往將其所得的某一比例以現金持有(稱為現金餘額),其餘的部分則用來購買債券、股票或存款等非貨幣資產,因此,貨幣需求可寫成: Md=kPy 式中,k為持有現金餘額佔其所得的平均比例,亦即個人為進行交易所願意持有的現金比例,因此,k有資產選擇的存量觀念,此時貨幣與利率(資產預期報酬率)有關,具有交易與儲存價值的功能,其他符號意義與前述相同。
古典學派的貨幣、總需求與通貨膨脹(6/6) • 古典學派的總需求線 • 常數=M×V=P×y • 在古典學派下,貨幣具有中立性。
圖3.11 物價水準的決定—由AD線與AS線決定物價水準(1/2)
圖3.11 物價水準的決定—由AD線與AS線決定物價水準(1/2)
圖3.11 物價水準的決定—由AD線與AS線決定物價水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