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会建设 “ 社会”的涵义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不过,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nguyet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3. (一)社会建设 “社会”的涵义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不过,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4. 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后的五年计划都叫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经济”是与“社会”并列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不仅不包括经济,而且是与经济相对的。

  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全部社会活动区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个社会生活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比较契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大建设”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一致。

  6.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7. 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

  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9.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10.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11.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12.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13.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14.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1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推进社会建设,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16.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7.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8. 1.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1.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 2.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3.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4.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20. 1.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2.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3.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22. 4.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24.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到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因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之间不协调。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放在改善民生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生上。

  25.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26.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27. 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得不到切实处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28.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立点。

  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的根本问题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激发生活活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30.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31.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32. 1.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表现出来。

  33. 2.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矛盾是由历史、现实、政策和一些具体问题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而且还表现在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大等方面。

  34. 3.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若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的趋势。

  3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维护群众权益,做好群众工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6. (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

  37. 我国社会利益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和利益矛盾复杂化的新特点。

  38. 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9.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0.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41. 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42. (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43. 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是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

  44.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的措施: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5. 第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第四,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46. 第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扩大的趋势。

  47. (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汲及优化政府职能结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体系等方面。

  48.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生产、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

  49.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生产、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