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20 View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会建设 “ 社会”的涵义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不过,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E N D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会建设 “社会”的涵义是什么? 广义的“社会”概念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包括在内,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不过,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不是这种“大社会”的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在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发展”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此后的五年计划都叫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经济”是与“社会”并列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不仅不包括经济,而且是与经济相对的。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六个方面: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管理。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推进社会建设,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1.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 2.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2.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 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到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因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之间不协调。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放在改善民生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生上。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是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得不到切实处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的根本问题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激发生活活力、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表现出来。
2.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矛盾是由历史、现实、政策和一些具体问题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而且还表现在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大等方面。
3.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若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的趋势。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维护群众权益,做好群众工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
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是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的措施: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扩大的趋势。
(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汲及优化政府职能结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考核体系等方面。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生产、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劳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生产、消费以及安全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