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 likes | 886 Views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一 ) 毛细血管采血 ( 二 ) 静脉采血 ( 三 ) 常用抗凝剂 1. 乙二胺四乙酸盐 2. 柠檬酸钠 3. 肝素. 第二节 血细胞检查. 一 . 白细胞检查 ( 一 ) 白细胞计数 [ 参考值 ] 成人 (4~10) ×109/L (4000~10000/μl) 儿童 (5~12) ×109/L (5000~12000/μl) 新生儿 (15~20) ×109/L (15000~20000 /μl) ( 二 ) 白细胞分类计数.
E N D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一)毛细血管采血 (二)静脉采血 (三)常用抗凝剂 1.乙二胺四乙酸盐 2.柠檬酸钠 3.肝素
第二节 血细胞检查 • 一.白细胞检查 • (一)白细胞计数 • [参考值] • 成人(4~10)×109/L (4000~10000/μl) • 儿童(5~12)×109/L (5000~12000/μl) • 新生儿(15~20) ×109/L (15000~20000 /μl) •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 • 显微镜分类法 血液分析法 绝对值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Nst) 1%~5% (0~0.5)×109/L •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Neg) 50%~70% 37%~80% (2~7)×109/L • 淋巴细胞(L) 20%~40% 20%~40% (0.8~4)×109/L •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2%~7% (0.05~0.5)×109/L •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2.5% (0~0.1)×109/L • 单核细胞(M) 3%~8% 0%~12% (0.12~0.8)×109/L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 1.中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 2.淋巴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 3.嗜酸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 • 5.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分娩、产伤、剧烈运动、严寒、酷暑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严重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较大手术后、机械损伤、心肌梗死等时,可见白细胞增多。 内脏如肝、脾、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等,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109/L。
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 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见白细胞增多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一般<100×109/L,分类以原幼粒细胞为主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可>100×109/L,分类以中幼、晚幼粒以后各阶段粒细胞为主。
(2)中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及病毒感染等。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脾功能亢进。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化疗药物、氯霉素、有机磷农药等。
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可达50%以 上,持续到6~7岁。儿童 高于成人。
病理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结核病恢复期等 及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数绝对性增多。
(2)淋巴细胞减少 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粒细胞增多引起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长期接触放射线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 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急性发热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较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四)外周血细胞的形态改变及核象变化 •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2.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 3.淋巴细胞的变化 • 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Page96)
二.红细胞检查及相关参数 •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 [参考值] RBC Hb •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L •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L • [临床意义] • 1.生理变化 • 2.病理变化
临床意义 1 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上限。
(1)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1)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 如: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休克、频繁呕吐、腹泻、多汗、多尿、长期不能进食等。
(2)绝对增多 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 生理性增多: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病理性增多:如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如法罗氏四联征及血管畸形如肺动 – 静脉瘘,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 红细胞减少 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下限。 (1)生理性减少: 如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增加而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而致贫血,妊娠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血浆容量增加而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而致贫血,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出现贫血等。
(2)病理性减少: 见于造血原料(Fe, 叶酸..)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及丢失过多等。
贫血的原因 造血原料不足 失血过多 溶血 遗传因素 骨髓功能低下
血红蛋白(HGB或HB)测定 (一)参考值:男性120~170g/L 新生儿170~200g/L 女性110~150g/L 儿童110~155g/L (二)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比积(HCT)测定:也叫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一)参考值:温氏法 男性0.42~0.49L/L 新生儿0.44~0.64L/L 女性0.37~0.43L/L 儿童0.34~0.40L/L
(二)临床意义 1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频繁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 2 减低:见于血液稀释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白血病等。
异常红细胞检查 染色血涂片检查(usu diameter 7.5um) (一)大小异常 1 参考值: 大小较一致,直径为6~9µm
2 临床意义 大小不一见于各种贫血。 (1)增大:直径>9µm,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肝脏疾病等。 (2)缩小:直径<6µ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3)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计数(BPC或Pt、PLT) (一)参考值(100~300)×109/L(10万~30万/µ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