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一 ) 毛细血管采血 ( 二 ) 静脉采血 ( 三 ) 常用抗凝剂 1. 乙二胺四乙酸盐 2. 柠檬酸钠 3. 肝素. 第二节 血细胞检查. 一 . 白细胞检查 ( 一 ) 白细胞计数 [ 参考值 ] 成人 (4~10) ×109/L (4000~10000/μl) 儿童 (5~12) ×109/L (5000~12000/μl) 新生儿 (15~20) ×109/L (15000~20000 /μl) ( 二 ) 白细胞分类计数.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篇 实验诊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一)毛细血管采血 (二)静脉采血 (三)常用抗凝剂 1.乙二胺四乙酸盐 2.柠檬酸钠 3.肝素

  2. 第二节 血细胞检查 • 一.白细胞检查 • (一)白细胞计数 • [参考值] • 成人(4~10)×109/L (4000~10000/μl) • 儿童(5~12)×109/L (5000~12000/μl) • 新生儿(15~20) ×109/L (15000~20000 /μl) •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3.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 • 显微镜分类法 血液分析法 绝对值 •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Nst) 1%~5% (0~0.5)×109/L •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Neg) 50%~70% 37%~80% (2~7)×109/L • 淋巴细胞(L) 20%~40% 20%~40% (0.8~4)×109/L •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2%~7% (0.05~0.5)×109/L •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2.5% (0~0.1)×109/L • 单核细胞(M) 3%~8% 0%~12% (0.12~0.8)×109/L

  4.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 1.中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 2.淋巴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 3.嗜酸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 • 5.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5. 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分娩、产伤、剧烈运动、严寒、酷暑等。

  6.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严重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较大手术后、机械损伤、心肌梗死等时,可见白细胞增多。 内脏如肝、脾、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等,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109/L。

  7. 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 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

  8. 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见白细胞增多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一般<100×109/L,分类以原幼粒细胞为主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可>100×109/L,分类以中幼、晚幼粒以后各阶段粒细胞为主。

  9. (2)中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及病毒感染等。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脾功能亢进。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化疗药物、氯霉素、有机磷农药等。

  10. 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可达50%以 上,持续到6~7岁。儿童 高于成人。

  11. 病理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12. 某些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结核病恢复期等 及 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数绝对性增多。

  13. (2)淋巴细胞减少 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粒细胞增多引起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长期接触放射线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1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 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15. Psoriasis

  16.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急性发热性疾病如伤寒、副伤寒;较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17. (四)外周血细胞的形态改变及核象变化 •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2.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 3.淋巴细胞的变化 • 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Page96)

  18. 二.红细胞检查及相关参数 •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 [参考值] RBC Hb •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L •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L • [临床意义] • 1.生理变化 • 2.病理变化

  19. 临床意义 1 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上限。

  20. (1)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1)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 如: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休克、频繁呕吐、腹泻、多汗、多尿、长期不能进食等。

  21. (2)绝对增多 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 生理性增多: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病理性增多:如肺气肿、肺心病、发绀型先心病如法罗氏四联征及血管畸形如肺动 – 静脉瘘,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2. 2 红细胞减少 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下限。 (1)生理性减少: 如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增加而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而致贫血,妊娠中、后期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血浆容量增加而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而致贫血,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出现贫血等。

  23. (2)病理性减少: 见于造血原料(Fe, 叶酸..)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及丢失过多等。

  24. 贫血的原因 造血原料不足 失血过多 溶血 遗传因素 骨髓功能低下

  25. 血红蛋白(HGB或HB)测定 (一)参考值:男性120~170g/L 新生儿170~200g/L 女性110~150g/L 儿童110~155g/L (二)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26. 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比积(HCT)测定:也叫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一)参考值:温氏法 男性0.42~0.49L/L 新生儿0.44~0.64L/L 女性0.37~0.43L/L 儿童0.34~0.40L/L

  27. (二)临床意义 1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大面积烧伤、频繁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 2 减低:见于血液稀释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白血病等。

  28. 异常红细胞检查 染色血涂片检查(usu diameter 7.5um) (一)大小异常 1 参考值: 大小较一致,直径为6~9µm

  29. 2 临床意义 大小不一见于各种贫血。 (1)增大:直径>9µm,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肝脏疾病等。 (2)缩小:直径<6µ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3)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30. 血小板计数(BPC或Pt、PLT) (一)参考值(100~300)×109/L(10万~30万/µ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