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944 Views
如何开展耕地地力 评价工作. 海南省土壤肥料站.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从目前项目实施情况看,一些地方对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 主要内容. 一、明确目标任务,严格项目验收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土壤样品布点规则与采样 四、基于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地力评 价报告编写. 一、明确目标任务, 严格项目验收.
E N D
如何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海南省土壤肥料站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从目前项目实施情况看,一些地方对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从目前项目实施情况看,一些地方对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
主要内容 • 一、明确目标任务,严格项目验收 •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 三、土壤样品布点规则与采样 • 四、基于测土配方施肥的耕地地力评 价报告编写
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数据,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地要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2008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要求,扎实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数据,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地要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2008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要求,扎实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具体任务是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等。在此基础上,编写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耕地改良利用、作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项目县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后,要申请省级进行验收。
2008年具体目标: • 2006年项目县:完成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构建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 2007年项目县:建立县域施肥指标体系,开发县域施肥决策专家系统;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做好资料收集和图件数字化等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前期准备。 • 2008年项目县:完成土壤采样,做好资料收集。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县验收的重点是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运行情况、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和相关的成果应用报告等。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县验收的重点是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运行情况、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和相关的成果应用报告等。 • 农业部将对省级验收的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作为评价项目执行的重要依据,并与今后的项目安排挂钩。
项目县要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数据、土壤测试数据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等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必要时,还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要建立和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项目县要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数据、土壤测试数据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等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必要时,还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要建立和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
1.为什么要收集和整理资料? • 建国以来,全国相继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定位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水资源调查和两次土壤普查等,取得了丰富的调查成果和资料。 • 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采集了大量的农情调查、土壤化验数据和田间试验成果。 这些数据资料和成果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收集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耕地地力评价试点成果和测土配方施肥实践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加快进度,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耕地地力评价试点成果和测土配方施肥实践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加快进度,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 应用现代先进仪器采集数据; • 应用遥感技术获取最新土地利用现状; • 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准确定位采样调查点; • 应用现代制图技术(扫描仪、绘图仪、数字化软件等)进行图形的输入与处理; •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关键。这就进一步要求在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做到全面、准确和规范。
许多珍贵的历史基础资料需要挖掘整理; • 历史基础资料能够为地力评价提供重要支撑; •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对历史基础资料进一步规范。 • 这就是 • 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基本原因
2.需要收集和整理哪些资料? •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耕地的各种性状要素为基础,这就需要广泛收集与地力评价有关的各类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料,做好数据准备。主要包括: • 野外调查资料 • 化验分析资料 • 社会经济等属性资料 • 基础图件资料
2.1野外调查资料 按野外调查点获取,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母质、水文状况、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耕层质地、耕地利用现状、灌排条件、作物产量、施肥水平等。其中的部分内容可通过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获得。 附件3: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格填写要严格按照数据字典的要求及格式填写表格填写要严格按照数据字典的要求及格式填写 • 我省确定的12个评价因子: • 1、耕层厚度; • 2、种植制度(熟制); • 3、排涝能力; • 4、障碍层厚度; • 5、土壤侵蚀程度(侵蚀程度); • 6、成土母质;
7、pH值; • 8、有机质; • 9、有效磷; • 10、交换性镁; • 11、速效钾; • 12、全氮。 • 各项目县可根据自己情况增加评价因子。
由于附件3中没有评价因子障碍层厚度,所以在做调查时,耕地地力调查点的调查表加入:障碍层厚度由于附件3中没有评价因子障碍层厚度,所以在做调查时,耕地地力调查点的调查表加入:障碍层厚度 • 障碍层厚度:土壤中障碍层开始出现到结束的垂直距离。单位为:cm
2.2化验分析资料 化验分析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等大量元素含量,有效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含量,其中耕地地力评价的必测项目包括了: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由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取土壤样品化验分析得到。所有数据要统一量纲、规范有效位数等,每一个取样点必须经GPS定位(有经纬度)。
2.3社会经济等属性资料 • 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包括土壤志、土种志、土壤普查专题报告;各土种性状描述,包括其发生、发育、分布,生产性能、障碍因素等; •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土地详查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资料; • 统计资料,包括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及使用情况,农作物布局等。全县及各乡(镇)基本情况、自然资源状况描述; • 其他相关资料,如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区划,土壤典型剖面、土壤肥力监测、当地典型景观等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地方介绍资料等。 上述资料有助于地力评价各种报告的编写与分析。
属性资料主要内容及来源 1 县、乡、村行政编码表………………………… 民政局 2 县、乡、村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农业局 3 县、乡、村农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农业局 4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表……………………… 国土局 5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情况统计表(村)……… 国土局 6 土壤分类系统表 …………………………土壤普查资料 7 各土种典型剖面理化性状统计表……… 土壤普查资料 8 地貌类型属性表………………………… 土壤普查资料 9 土壤肥力监测点基本情况统计表……………… 土肥站 10 农田水利综合分区统计表……………………… 水利局 11 灌溉渠道基本情况统计表……………………… 水利局 12 主要河流、湖泊基本情况统计表……………… 水利局 13 公路网基本情况统计表………………………… 交通局
2.3.1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从农村统计年鉴中可查得,近三年农村基本情况,耕地面积变化,粮棉油等农作物单产、总产、种植面积以及各类投入产出等社会经济数据,水利建设基本情况等统计资料(至少应以乡镇为单位,最好能细化到村),各乡镇自然资源状况描述等。
2.3.2土壤类型代码表 采用八位数字编码,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各两位。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各县市对土种都进行了编码,建议在开展地力评价时直接采用。
2.3.3土壤志、土种志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各县市都编写了土壤志、土种志等成果资料,这些资料能提供大量的基础信息,比如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养分分级面积及分布、土种特性、典型剖面性状、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及措施等,是开展地力评价工作的重要支撑。
2.4图件资料 收集的图件资料指印刷的各类地图(1:5万)、专题图、卫星照片以及数字化矢量和栅格图。 • 土壤图 • 土地利用现状图 • 行政区划图 • 地形图 • 基本农田保护区图 • 农田水利分区图 • 地貌类型分区图 • 耕地地力调查点位图 • 土壤养分图
2.5图片及其它资料 • 土壤典型剖面照片 • 土壤肥力监测点景观照片 • 当地典型景观照片 • 反映调查过程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 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相、文字)
土壤肥力监测点 2.5.4地力监测有关照片
技术培训 野外调查 土样采集 出成果图 验收鉴定 样品化验 2.5.5反映调查过程的相关照片
收 集 登 记 完整性检查 可靠性检查 筛 选 分 类 编 码 整 理 归 档 3.怎样收集和整理资料? 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程序
3.1资料收集 • 在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同一类资料不同时间、不同来源、不同版本、不同介质都应收集,以便将来相互检查、相互补充、相互佐证。 • 以土壤图为例,数字化后与其它图层叠加时,往往会发现一些边界存在疑问,或者一些土壤类型编码存在疑问,这些在纸质图上往往不易发现,在数字化图上则暴露无遗,这时便需要土壤普查时期的一些中间资料核查。数字化土壤图时如果能收集到透明图,扫描矢量化工作将非常容易。 • 收集资料越充分,往后的工作就越方便、快捷。
3.2资料登记 •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立即进行登记,记载资料名称、内容、来源、页(幅)数、收集时间、密级、是否要求归还、保管人等;对图件资料还应记载比例尺、坐标系、高程系等有关技术参数; • 数据产品还应记载介质类型、数据格式、打开工具等。
3.3完整性检查 • 资料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一套分幅图中如果缺少其中一幅,则整个一套图无法使用;一套统计数据如果不完全,这些数据也只能作为辅助数据。 • 图件资料还必须有说明文档,否则无法使用。
3.4可靠性检查 • 数据必须详实可靠才有使用价值,否则只能是一堆无用数字。必须检查数据的所有者、生产者、数据产生的时间等信息。来源不清的数据不能使用。 • 图件完成常规检查后还应调查制图所采用的底图、制图的过程、步骤等。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个别图件是采用复印机将大比例尺图缩小后拼接而成,复印缩拼图误差、变形都很大,不能采用。
3.5资料筛选。通过完整性、可靠性检查可基本确定哪些是有用的资料。但在这些资料里还可能存在重复或过于陈旧的资料,应做进一步的筛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作适当处理,该退回的退回,该销毁的销毁。3.5资料筛选。通过完整性、可靠性检查可基本确定哪些是有用的资料。但在这些资料里还可能存在重复或过于陈旧的资料,应做进一步的筛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作适当处理,该退回的退回,该销毁的销毁。 3.6资料分类。按基础图、专业图、报表、文档、图片等不同的资料形式分类。 3.7资料编码。为便于管理和使用,所有资料必须编码成册。 3.8资料整理。已经编码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装订、封装,珍贵资料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3.9 资料归档保存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构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所有资料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归档,建立管理和查阅使用制度,严防资料散失。
要高标准完成地力评价工作,必须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上坚持三个原则:要高标准完成地力评价工作,必须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上坚持三个原则: • 要严控资料的准确完整 • 要注意资料的前后连贯 • 要把握数据的新旧对比
土壤样品布点规划和采集是测土配方施肥五个环节、十一项工作的基础,直接决定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败,影响着耕地地力评价的准确与否。土壤样品布点规划和采集是测土配方施肥五个环节、十一项工作的基础,直接决定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败,影响着耕地地力评价的准确与否。
主要内容 一、布点 二、采样 三、野外调查
布点原则 • 要在采样总数量和按规定的密度进行布点。 • 布点要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肥力高低、作物种类等,保证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要兼顾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 蔬菜地还要考虑设施类型、蔬菜种类、种植年限等,果园还要考虑树龄、长势等。 • 要考虑不同时期{秋季、春季、夏季(设施蔬菜)}采样点数的分配。
掌握布点方法的意义 • 满足项目需要(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 • 能保证获取信息及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资金。
布点的步骤 (1)布点的有关要求: • 项目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布点采样,平均80亩耕地采集1个土样,蔬菜地和果园适当加大采样密度。 • 其中要求用于耕地地力调查的样点数不得少于400个,布点时要注明(并且采集的原状土样要长期保存),并在第一年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评价的土壤采样工作。
(2)分配采样点: • 实际操作:按乡镇面积,各类作物面积,采样季节分配。分配后再根据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种类(包括蔬菜、果园)、采样季节进行平衡调整。
(3)布设点位图: 首先在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布点,布点时要把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土样图套合,根据套合单元,确定采样点位置,每个套合单元保证有点,大的单元增加点数,力求点位均匀分布。然后根据图上的点位到野外确定实际的采样点位置。当室内点位变更时要对原点位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