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六卡导学: 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课堂教学变革

六卡导学: 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课堂教学变革. 汇报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特色 三、研究实施 四、研究成效 五、认识与思考. 一、 研究背景. 2010年7月,艮山路小学和闸弄口中学合并成了我们学校。就总体而言,生源不理想。因为每年9月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学区内那些家境较好,重视教育的孩子通过择校离开艮小进入名校。六年之后,成绩较好的,或家境有所改观的孩子再次择校、摇号去了民办初中或者优质初中。 两次大浪淘沙之后,那些家境欠佳,对教育欠重视,学习欠认真,成绩欠佳的学生留下来了。. 2009 学年闸弄口中学初三升学情况.

nic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六卡导学: 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课堂教学变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六卡导学: 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课堂教学变革

  2. 汇报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特色 三、研究实施 四、研究成效 五、认识与思考

  3. 一、研究背景 2010年7月,艮山路小学和闸弄口中学合并成了我们学校。就总体而言,生源不理想。因为每年9月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学区内那些家境较好,重视教育的孩子通过择校离开艮小进入名校。六年之后,成绩较好的,或家境有所改观的孩子再次择校、摇号去了民办初中或者优质初中。 两次大浪淘沙之后,那些家境欠佳,对教育欠重视,学习欠认真,成绩欠佳的学生留下来了。

  4. 2009学年闸弄口中学初三升学情况 为准确把握我校学生状况,学校成立不到一个月,教科院的专家团队就进驻学校,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三方面。

  5. 我校学生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信心不足 学习主动性不强

  6. 我校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教师重教学实践轻理论学习,重教法研究轻学法钻研,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轻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单一僵化,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下。教师通过布置大量练习来巩固,结果学生整天作业,教师埋头批改。 久而久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负担很重。

  7.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8. 学案导学给予我们的启示 ——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 ——基于学生的学习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我们发现:学案导学避免了 “满堂灌”、“填鸭式”的无效劳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小组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学习模式为训练主线,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自主学习,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9. 想学 会学 能学 乐学 ——生本理念下“先学后教”的实践研究 我们选择了小学五年级语、数、英语学科和中学的七年级数学、英语学科作为试点,围绕“设计与运用六种新导学卡”展开研究:研究“以学定教”理念的载体设计;探讨六种“导学卡”的实践运用策略;藉此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教师“善教”,走轻负高质之路,使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10. 二、研究特色 我们经历了导学案的“复制”、“模仿”和“创造”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们发现原有“导学案”存在不足,主要表现: “三维目标”缺失,有些导学案成了学生的“习题集”,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主要原因则是狭义理解了“学习”,将“导学案”等同学生的认知,体现了学科知识本位的思想。

  11. “新导学卡”新在哪里? 和绝大多数“导学卡”一样,我校“新导学卡”也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卡片。学生以完成导学卡为驱动展开“先学”活动,对新知识有了初步发现、基本感受和浅层理解;教师通过学生完成导学卡了解学情,使“后教”具有基础性和针对性。

  12. 布鲁纳认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探究和发现不仅使学生提高知识的保持,增加智慧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还能够为学生带来一种满意和内在动机的奖励。 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不只是文化知识和书本知识,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学习的场所不只是课堂和教室,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学习是终身的,不是在学校一次性完成的。

  13. 据此,我们提出:学生“学习”具有“学识、学趣、学法、学能、学养和学艺”六方面内涵。 按照“学习”的六种内涵,我校将导学卡分为“学识卡、学趣卡、学法卡、学能卡、学养卡和学艺卡”六大类型。 “导学卡”是我校落实“以学定教”理念的有效载体。 为区别这之前的研究,我们给它冠名为“新导学卡”。 “新导学卡”不同于“导学案”,不同于普通导学卡,更不同于前置性作业和常规预习。

  14. 它在汲取原有“导学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多视角诠释,走出了学生认知、学科知识本位的窠臼,着眼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它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对学习的广义理解上,是连接教与学,连接“三维目标”,连接课内外学习内容,连接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凸显“导学”新意,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位。

  15. 三、研究实施 (一)“新导学卡”设计的八大原则 1.适龄适度 它内容精炼,难度适中,适合该年龄段的大部分学生15分钟完成。 2.学科特质 3.目标隐形 教师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点、能力点,将学习目标隐形于导学活动之中。

  16. 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很容易混淆程度副词所代表的频率。据此,杨晓峰老师就设计了这么一张导学卡: 学生要给单词排队,就必须辨析这些单词的内涵,这么一辨析学生就清楚这些单词所代表的频度了。

  17. 三、研究实施 (一)“新导学卡”设计的八大原则 4.行为外显 导学卡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读”、“说”、“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语言,让学习行为外显,让学生能操作。 5.设计开放 我校导学卡的设计走出了“书本”,走进缤纷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

  18. 三、研究实施 (一)“新导学卡”设计的八大原则 习作《介绍家乡的风味小吃》,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作文有话可说,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学卡: 吃吃东西就能完成作业,学生乐开了花。交流的时候,有带PPT的,有带图片的,还有人带实物的。同学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小吃,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还补充了此种小吃的起源和传说……热烈的课堂气氛让教师感受到了导学的成效。接下来,教师只用了10分钟梳理了一下写作的结构及注意点,学生就投入地开始了写作,作文也很有质量。

  19. 三、研究实施 (一)“新导学卡”设计的八大原则 6.提供支持 教师可以在导学卡上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导学材料,如知识的链接、方法的指点等,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7.充满情趣 “情”指感情,“趣”指趣味。“充满情趣”这一原则要求导学卡尽量设计得让学生一见就喜欢。 8. 表述准确

  20. 三、研究实施 (二)“新导学卡”的六大类型 基于对“学习”内涵和“以学定教”理念的理解,我校设计编制了“学识卡、学趣卡、学法卡、学能卡、学养卡和学艺卡”六大类型的“新导学卡”。

  21. 1.学识卡 学识卡致力于新知的学习,它既强化知识加深理解,又帮助学生丰富认知开阔眼界,使学生在思辨与交流中学习、完善、增长见识,掌握新知。

  22. 2.学趣卡 学趣,即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必将拥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就会乐此不疲千方百计去实现学习目标。学趣卡就是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和期待的。 《教学七年级下《Unit8 I’d like some noodles》时,我校周军老师以“开餐饮店”为主题设计了这样一张导学卡 :

  23. 3.学法卡 学法,即学习方法。学法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先学时碰到困难,可以通过查阅导学卡的指点使学生感知、了解、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任务驱动之下习得学习方法。

  24. 4.学能卡 “学能”,广义指自主学习能力。本课题中,“学能”指该课堂教学目标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特定的学习能力。学能卡是以能力展示为驱动,促使学生在完成导学任务过程中去发现、探究、交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我校陈非老师在执教《认识三角形》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张学能卡,让学生展开先学,课堂上进行后续展示汇报。

  25. 5.学养卡 学养,字典解释为“学问和修养”。它是丰厚的学识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学养是一种境界,需要天长日久的熏陶和培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学养表现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态度,求实的学习作风和执着的学习追求。

  26. 5.学养卡 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陈非老师设计了一张学养卡 。

  27. 6.学艺卡 这里的“艺”,不是文艺,而是和“说话艺术”、“体操艺术”一样,是“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学艺”是学习的一种创造与个性化表现。 与其它导学卡相比,学艺卡多一些让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提倡个性化学习,注重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学习方法,尊重他们各自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学习主动性。

  28. 6.学艺卡 教学《武松打虎》时,黄卫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张学艺卡:

  29. 三、研究实施 (三)“新导学卡”的编制 采用“一人主备——组内研讨——个性调整”的方式编制导学卡。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数天将导学卡发至学生,也可以当堂发放。学生展开先学,教师根据先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和调整,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教学。

  30. 三、研究实施 (四)“新导学卡”的使用 (1)学生的使用要求 ——按导学卡的要求认真学习,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在课堂上以恰当的方式向同学向老师提出。 ——完成导学卡上导学要求,主动交教师批阅或组内交流,有错及时订正。 ——将各科导学卡保存好,成为复习资料。 (2)教师的使用要求 ——课前使用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 ——课堂使用要求:教师根据导学卡上的学情展开二次备课,课堂教学要注意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如有生成性内容,要灵活处理。

  31. 三、研究实施 (五)“新导学卡”的运用策略 学识卡:资源辅助策略 学识卡通过课前导学清除障碍、课中链接形成冲突、课末拓展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课前先学”、“课中先学”、“课末先学”步步深入,逐渐加深理解丰富完善学生的学识。

  32. 我校杨珠英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课前,老师下发了第一张导学卡:

  33. 接着,杨老师发放了第二张导学卡,让学生选择了“生活简单”、“工作劳苦”这两个重点合作先学:

  34. 课堂教学末尾,杨老师发放了第三张导学卡,这张导学卡提供了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

  35. 学趣卡:需求满足策略 学趣卡致力于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课堂转变为生趣盎然的学堂。课前应用学趣卡,可以诱发学习期待,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满怀期待走进教室;课中应用学趣卡,可以促进知识内化,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和老师同学合作探究展开深层次地学习;课末应用导学卡,可以拓展学习领域,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开展延展性学习的愿望。

  36. 我校俞老师从尊重认知尊重基础出发设计了学生“接受并喜欢”的学趣卡:出考卷,让学生在课前抓住“比喻句”这个重点出考卷。考卷内容多元,操作简便,“考考同桌”这种形式充满趣味性。

  37. 在课堂检查与交流反馈环节,俞老师让学生交换完成同桌出的试卷,同时出示导学要求: 第一次做同学出的试卷,学生都特别认真,也格外挑剔,一发现一点儿不清楚,就急着和同桌沟通,当然评价也特别细心。当然,争议是难免的,不过,在一次次面红耳赤的争论之中实现了知识的二次内化和提升。

  38. 最后,俞老师把学生列出的他们认为易错的进行了整理汇总,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找找,自己有多少被列入老师整理的题库中去了。其他学生出的那些好题自己能否全答对。 学生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他们积极挑战自觉地完成易错题的辨析和记忆任务,快乐中巩固了知识。第三题全班合作,几乎把书中所有的比喻句都找出来了,学生在反复的辨析过程中清晰地掌握了比喻句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了比喻句的精美和生动。

  39. 学法卡:主动建构策略 课前,教师书面点拨学法;课中,师生共同探究学法,师生交流思考所得,实现一元多解,甚至触类旁通;课后,学法卡的使用主要是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强化导学卡的指导作用,使一张张导学卡成为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0. 我校王仲谐老师九年级上学期的试卷讲评课,王老师运用了学法卡展开教学。随着试卷下发,王教师下发了学法卡: 课前,学生独立审查试卷,按照导学卡的要求查错题、查原因、查知识点、查课本相关例题,在题与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中比较寻找方法,能订正的订正好,不会订正的带入课堂,请教老师同学。这个环节,主要学生引导发现自己认知和元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41. 课堂上,学生将导学卡中前三个问题以及试卷订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由知道的学生帮助解答,最后补充、纠偏。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他们提出的问题经常会超出教学范围,特别是一些优生,一个个比着提问的深度和解答的不拘一格,他们的做法常常能激起同学与老师的共同探讨,带动其它问题的产生。 因此,课末的时候,教师根据导学卡上错误率高的题目制定类题演练,提升学生能力;再由学生尝试改编题目,“从一到n”,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链、思维链,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师生互动解决的过程中,无论是提问的还是解答的,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42. 学能卡:脚手架策略 教师以能力展示为载体,运用一张张导学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不断感受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运用的过程中内化知识点为进一步的学习铺路架桥,实现能力的正迁移。 具体做法:课前,顺学而导调动储备;课中,暴露问题解决难点;课末,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43. 我校陈非老师在教学七上数学《几何图形》时设计的课前导学卡,用导学卡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累朴素的认知经验。我校陈非老师在教学七上数学《几何图形》时设计的课前导学卡,用导学卡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累朴素的认知经验。

  44. 仅有这些还不够,陈老师在课末出示了课内“导学卡”让学生先学:仅有这些还不够,陈老师在课末出示了课内“导学卡”让学生先学: 展示与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学生七巧板拼图作品五花八门,构图有趣、新颖奇特。在还原环节,有学生遇到了困难,熟练的同学就主动帮助。结果,全体同学都在能力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方法,收获了快乐、自信和自豪。

  45.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让学生拓展: 这是06年杭州市中考题,涉及等积变形思想的实际运用。但因为经过前面自制七巧板、拼图、还原等环节,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领悟了等积变形思想,所以大部分顺利作答。

  46. 课前,教师通过导学卡引导学生充分探究,通过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体验。课前,教师通过导学卡引导学生充分探究,通过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体验。 学养卡:视野交融策略 对中小学生而言,学养是一种追求和境界,但并非遥不可及。 董渔老师将“学”定位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教”定位于在师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的“引导”、“点拨”、“指导”、“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养。

  47. 学养卡:视野交融策略 课中,教师组织引导全体学生交流展示,学生通过倾听、参与全班或小组的交流汇报先学成果活动,让学生在倾听中熏陶、感受彼此严谨的治学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执着的学习追求。 课末,通过运用导学卡帮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世界里的相关学科知识点现象和问题,进一步诠释和质疑,全面提升学养。 1、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它们用来干什么? 2、我们以前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知道基本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对称、旋转等方法,形成一个新的图形。你猜猜看,圆柱体是怎样形成的吗?可以动手试试看。

  48. 学艺卡:迁移运用策略 要形成学艺,得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宽裕的学习时间、宽泛的学习要求、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能解放自己,展开个性化的学习。 英语教师杨晓峰老师倡导通过用英语对话、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根据其发展需求而设计的导学任务之后实现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49. 学艺卡:迁移运用策略 (1)课前顺兴而导,学生形成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课前,杨教师把整节课所有的导学卡发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带有生活气息的导学卡展开先学,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基本的认识和体验。 (2)课中交流解惑,师生澄清先前的模糊和错误 (3)课末迁移运用,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艺 语言的理解与生产是不可分的,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是渐进的升华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是输入与输出共存的过程。前三个环节是内化、输入的过程,那么本环节正是通过学生对习得语言的“输出”过程的体现。这个环节,杨老师通过设置情境任务达成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造想象,一边组内展开讨论、研究,一边操练具有深度拓展的话题,有个性地综合运用英语知识,发展学艺。

  50. 四、研究成效 课题研究两年来,全校师生卓越成长的发展态势,低进高出的办学业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正成为领导放心、家长赞赏、学生热爱、社会满意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迸发活力 1.学生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 学生由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探索,自求答疑,克服了等待心理和依赖习惯,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习惯“教师讲授的”减少了26.4%; 认为“讲得太多”的增加了21.3%。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