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92 Views
不定積分法則. 組員名單 4A128003 黃俊霖 4A128006 林長葦 4A128020 黃資盛 4A128052 林修銘 4A128053 林聖耀. 代換積分 法. 我們已學會利用微積分基本 定理 求 一些 基本函數的不定積分,但非所有的函數都是那麼容易積分的,如 , 若 利用之前的微分積分基本定理來求 F’(x) 且 F(x) 滿足 F’(x)= ,在此並不容易看出其 F(x) 為何。因此向此種類型的題目,可以引進新的變數來代替,將其改寫成為「較簡單的函數」,使其較容易得到反導 函數 。. 我們以下面的範例來介紹代換積分法 : 【範例】:求
E N D
不定積分法則 組員名單 4A128003黃俊霖 4A128006林長葦 4A128020黃資盛 4A128052林修銘 4A128053林聖耀
代換積分法 • 我們已學會利用微積分基本定理求一些基本函數的不定積分,但非所有的函數都是那麼容易積分的,如, • 若利用之前的微分積分基本定理來求F’(x)且F(x)滿足F’(x)=,在此並不容易看出其F(x)為何。因此向此種類型的題目,可以引進新的變數來代替,將其改寫成為「較簡單的函數」,使其較容易得到反導函數。
我們以下面的範例來介紹代換積分法: • 【範例】:求 解:令= = ,則 = 2x or 此時 = . = 我們會發現原本的函數要找其反導函數是不容易的,若將函數做代換後,發現變成較簡單的函數,使得容易找到反導函數,因此 = = + C 再把 = 1 + 代回上式, 我們得到 = ( + C 以上的方程式稱作代換積分法。
例題1: 解一:令則 =因為 = => = 所以 = . = = + C = - + C
計算( (1)若是奇數, 我們使用的公式,且令來代換。 (2)若是奇數 , 則我們使用的公式,且令來代換。
2.在計算(時, (1)若是偶數且, 則我們使用的公式, 且令來代換。 (2)若是奇數且1, 則我們使用的公式, 且另來代換。
例題1 解:令,則 = = - + C = + C
例題2. 解:令tan,則 = 所以
分部積分法 給定兩個可微分函數與,則由道函數的乘法公式, 我們有:()’ 對上式兩邊積分,則可得到下式: 由微分與積分的運算得到:
再將式子移項即可得到分部積分公式如下: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將符號改寫成較簡單的形式。令, 則 其積分公式的符號改寫如下
例題1 • 解:
6-3積分的技巧 • 由於積分較微分難,所以積分就是要學一些方式去解各種類型。 • 當我們遇到下類似、、時,可以使用三角函數代換來解題,所以這一些類型是代換積分法的延伸
第一型:若被積函數包含, • 令, • 則 • 第二型:若被積函數包含, • 令, • 則 • 第三型,若被積函數包含, • 令, • 則
第一型例題1. • 解:設,則 • =(+C) • 因此 • 且sin2 • 所以
第二型例題 • 解:設,則
第三型例題 • 設,, • 則 • 且 • 因為 • 所以
有理式函數積分 • 當我們遇到類似有理式函數 • 的積分時, • 即計算, • 我們發現若用之前所學的代換積分式解不出來,因此本節試著將有理式函數寫成部份分式,再逐項積分。 • 以下將介紹有理函數積分的步驟及規則。
(1.)若有理式函數,的最高次小於的最高次方,即(1.)若有理式函數,的最高次小於的最高次方,即 • 。 • 如再計算時,我們可先將分母因式分解 • 接著再將此有理函數拆開: • 我們將其通分,然後對應解A、B、C,可得下列等式:
所以我們可將其分解為: • 因此
(2.)若有理式函數,的最高次大的最高次方,即(2.)若有理式函數,的最高次大的最高次方,即 • 如再計算時,因為的次方大於 • ,所以先利用長除法得到 • 我們將的分母因式分解 • 接著再將此有理函數拆開: • 我們將其通分,然後對應A、B,可得下列等式:
所以我們可將其分解為: • 因此
總結:有理式積分五步驟 • 步驟一: • (1)若是一個假分式(即分子之最高次方大於或等於分母之最高次方,即),則我們會利用除法將表示成一個商再加上一個真分式,即,而是一個真分式,是一個多項式。 • 步驟二: • 若是ㄧ個真分式,我們要將作因式分解 • 步驟三: • (1)若分母的形式出現時,我們要將它化成下列形式: • =+
(2) 若分母的形式出現時,我們要將它化成下列形式: • =+ • (3) 若分母的形式出現時,我們要將它化成下列形式: • =+ • 步驟四: • 利用比較等式兩邊之係數關係決定未知常數 • ,,,與,,, • 可嘗試利用學過的積分技巧來計算有理式函數的積分。
參考資料 • http://www.topmath.org/university/new1calculus/060301.swf • http://csm00.csu.edu.tw/0166/2005calculus/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