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1.21k Views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翰林版. 第一章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授課教師:梁雅雯 aaeeffe@yahoo.com.tw. 第一節 自我的成長. ?. ?. 我是誰 ?. 我的名字叫做梁雅雯。 親戚都說我長得像演員李佩怡。 朋友都說我很有正義感、有堅強的意志力、個性不畏挫折往前衝。. 自我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我是誰?」的一種自我發問方式,以及它可能得到的所有答案之總和。 你所說出的各種答案, 都含有對自我的認識與概念 。 包括與自身有關的外在 樣貌 、 儀態 或 內在個性 、 人格特質 等的感知、評價。
E N D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 翰林版 第一章 自我的成長與準備成為公民 授課教師:梁雅雯 aaeeffe@yahoo.com.tw
? ? 我是誰?
我的名字叫做梁雅雯。 • 親戚都說我長得像演員李佩怡。 • 朋友都說我很有正義感、有堅強的意志力、個性不畏挫折往前衝。
自我概念 •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我是誰?」的一種自我發問方式,以及它可能得到的所有答案之總和。 • 你所說出的各種答案,都含有對自我的認識與概念。 • 包括與自身有關的外在樣貌、儀態或內在個性、人格特質等的感知、評價。 • 這種答案會隨著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不斷改變。
我是誰 • 作詞:廷廷 (Magic Power)作曲:廷廷 (Magic Power) 編曲:Jae Chong我是誰 你是否常常這樣問自己我是誰 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裡我是誰 是誰又擅自幫你定義了‧‧‧‧‧‧
自我的形成 • 自我的形成深受社會文化脈絡影響。 • 「自我形成」,就是經由社會化過程,形成對自己的觀感、認知與期望,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獨特氣質的個人。
名詞解釋【社會化】 • 由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 • 個人學習社會規範與期待的過程。 • 從出生到死亡的連續過程。 • 個別成員學習自身所處社會文化的過程。(包括價值觀念、社會規範、行為模式、態度及信仰)
自我形成的相關理論 • 顧里的「鏡中自我」 【鏡中之我理論】 • 米德的兩個「我」 【社會自我理論】 • 佛洛依德的三個「我」 【精神分析理論】
意識 顧里「鏡中之我」理論 • 他人就像鏡子,可透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或理解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 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的接觸, 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想像的 顧里「鏡中之我」理論 1.呈現:對別人眼裡自我形象的想像。 2.想像的判斷:對這一形象評斷的想像 。 3.主觀解釋:由此想像而產生某種自我的內在感覺。
顧里「鏡中之我」理論 • 透過「鏡中之我」,可藉由生活周遭他人對我們的評價而更認識自己,而這個認識自己的過程是混合著觀察、想像的主觀詮釋。 • 「鏡中自我」的概念,代表個人逐漸脫離以「自己」為中心的狀態,演變為與社會其他個體之間的互動,並根據自己想像的他人看法中察覺,發展出自我。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米德與顧里都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的累積,肯定環境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性。 • 米德強調自我的形成是基於兒童有能力對他人的態度進行反思,而且兒童期是自我發展的關鍵期,他將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名詞解釋【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 一群對個人行為有相當深度影響力的人。 • 是孩童所羨慕、模仿的對象。 • 如父母、配偶、師長、兄弟姊妹、同儕。
名詞解釋【概括化他人/普通他人】 • 非指確實存在的團體,是個人生活經驗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想法或詮釋。 • 個人必須根據這些理所當然之別人的意見與態度來約束自己。 • 舉例: 1.錄影帶出租店挑A 片。 2.售票口買三級片的票。 3.公車上:阿婆 vs. 性感女星。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逐漸由模仿他人,注意自己角色的扮演,進而建立自我意識以及內化社會規範。 • 在此過程中,不但接受外在環境形塑『客我』,且必須由『主我』審查、評估、選擇,最後架構出一個完整的自我人格。
米德的兩個「我」 • 自我是『主我』與『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的表現。 • 舉例:騎機車上班眼見就要遲到了…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在『主我』與『客我』相互激盪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以「重要他人」的所作所為,做為自我抉擇的參考。 • 概括化他人(包括社會裡的成員)所訂立的社會規範對個人的行為亦有相當影響力。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完整的自我應是『主我』與『客我』趨於一致,既能接受社會期待,又能保有個人的自由與獨特性;不會不顧社會觀感,但也不會太壓抑自己。 • 每個自我人格都是『主我』與『客我』的混合。亦即自我是『主我』在考量『客我』的要求下,不斷加以思考並作出反應的我。
主我 重要他人 參考團體 自我 客我 概括化他人 米德「社會自我」理論 • 由以上探討可知,自我概念的形成深受以下三者的態度影響。 1.個人獨特的本能(先天遺傳) 2.重要他人(父母、配偶、兄弟姊妹) 3.概括化他人(社會團體、社會規範)
自我超我 本我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 • 人格發展的過程是潛意識與社會約束力之間的心理鬥爭。 •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座冰山 1.浮在水面上的部分約佔整座冰山的1/10, 相當於人的「意識」, 2.大部分浸泡在水面下的冰山則是「潛意識」。 水底下的部分可以決定整座冰山的流動方向與速 度,潛意識控制並決定了我們大部分的行為。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 • 佛洛依德認為「我」包含三個部分: • 本我:受本能影響,人天性中與生俱來存在著如性與攻擊等生存本能,驅使人們追求立即的快樂與滿足。 • 超我:將社會的限制與要求,視為自己的理想目標。這些限制與要求可能使得個人在尋求快樂與滿足時產生罪惡感。 • 自我:自我總是衡量個人所處的真實世界,調整個人的行為以適應環境,讓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以被滿足。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 • 三個我不斷交互影響,使個人形成特定的思考與行為。 •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 • 如能彼此交互調節,和諧運作, 會形成一個發展正常適應良好的人 • 如三者失去平衡,或彼此長期衝 突,就難免導致個體生活適應 困難,甚至演變為心理異常。
一輩子「自我」都在發展 • 「自我發展」終其一生都在進行,社會化是不斷運轉的動態過程 。 • 學界產生不同的派別,認為自我發展是由出生到死亡的連續過程(艾瑞克森),隨著個人身分、角色的轉變,以及社會變遷,不斷的繼續進行。以下就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與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theory)加以說明。
自我成長的重要理論 性心理發展期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 重視兒童時期的心理發展,認為兒童階段的發展經驗,將直接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特質。 • 一生人格的發展是以6歲之前三個時期為基礎。基本需求中性慾力的滿足,又是以後發展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 • 因強調幼年性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故其理論被稱為「泛性論」。 • 又其人格發展理論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故其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人格發展理論 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五階段
艾瑞克森(1902∼1994)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 自我的成長歷程有八個連續的發展階段。 • 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發展危機需要解決,若該階段遭遇發展障礙,將影響下個階段的人格發展。 • 不同的人生階段,「重要他人」扮演關鍵角色,影響個人自我成長。 • 以「青少年期」為例,是自我概念、角色認定與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經歷身心快速發展變化、參與更多社會互動,並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 重要他人為:同儕、崇拜的對象
不斷調整的自我 • 社會化的過程中,就是社會現實與自我理想不斷拉扯調整的過程,自我概念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調適修正,並且加入個人特色,豐富自我概念。 • 如:籃球比賽中,若有人不遵守規則,頻頻出現肢體碰觸等小動作,久而久之就不會有人約他打球。除非犯規者能自我覺察並調整其行為,才能為人所接受。
一、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二、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現代社會「成年」的意涵 各項成年禮介紹 現代社會的規範 成年禮共同的意涵及其不同的特色 第二節 成年禮與通過儀式
個人在自我發展中不斷成長,以建立不同階段的社會身分。個人在自我發展中不斷成長,以建立不同階段的社會身分。 • 為了規範或鼓勵個人能夠順利經歷不同階段的身分轉換,自古以來,各社會便有相關的重要儀式,以突顯並完成人們身分的轉變。
99.1.30攝於九寨溝五花海 通過儀式 • 「結婚」即是現代社會生活中熟悉的一種通過儀式。 • 指個人在生命過程中,從一種社會身分轉向另一種社會身分時所舉行的禮儀(范傑納,1873-1957)。
通過儀式 • 范傑納指出傳統社會的通過儀式歷程通常包含三個階段:隔離、過渡與整合。以台灣卑南族社會為例
通過儀式 • 現代社會不如傳統社會般有著盛大明顯的通過儀式,但仍存在各種彰顯與確認人們社會身分轉變的通過儀式。 • 如服完兵役,常被認為象徵著男性正式進入成年。
通過儀式中的禁忌 • 傳統社會通常十分遵守禁忌的約束力量,相信觸犯禁忌將會為個人甚至整個社會帶來危險。 • 如台灣民間習俗相信,新娘坐上禮車離開時,不可回頭看娘家方向,意味著避免新娘婚後對婚事感到後悔。 • 成年禮就是一種「通過儀式」,而通過儀式涉及「禁忌」的設定與通過,解除禁忌後,個體就可獲得新的社會角色。
南 一 出 版 社
馬總統許願:盼單車成年禮成台灣象徵中央廣播電台2010/09/11馬總統許願:盼單車成年禮成台灣象徵中央廣播電台2010/09/11 • 「單車成年禮」是馬英九總統競選時重要青年政策,為此規劃了16歲騎乘100公里、18歲騎乘500公里、20歲騎乘1000公里環島長征成年禮活動;去年共有5000人參加,今年則有高達2萬5千人報名,迴響熱烈。 http://www.rideadult.com.tw/
各種成年禮所代表的意義 • 傳統的成年禮 • 原住民的成年禮 • 德國十四歲成年禮
傳統的成年禮—周代成年禮 以服飾轉換與獲得字來區隔孩童與成年,象徵社會地位轉變。
圖源:七娘媽(天女七星娘娘)的由來、臺南市寺廟做十六歲/臺南市開隆宮、聯合報系。 傳統的成年禮—臺南「做16歲」 • 小孩子從出生到滿16歲是受七娘媽的照顧庇護,直到「16歲時」才算是成人,稱為「轉大人」。 • 16歲的成年禮,代表長大成人的儀式,對保佑的神明行三拜九叩之禮,感謝神恩。
圖源: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傳統的成年禮—臺南「做16歲」 • 早年臺南是一個商業繁榮的港口,碼頭搬運工的工資是以年齡計算,滿16歲就能領取成人工資,否則只能領「囝仔工」的半薪 。
鄒族成年禮/長老訓斥與鞭打參加成年禮的少年。鄒族成年禮/長老訓斥與鞭打參加成年禮的少年。 原住民的成年禮—鄒族 • 以成年儀式訓示即將成年者對家庭與部落的責任。 • 儀式完成後,男生帶佩刀、女生著頭飾,從此之後可參加族人各項活動,也有結婚的權利。 • 有一項很重要的儀式—由長老為接受成年禮的男子戴上皮帽,就成為部落的成年人,須 擔負起部落及家庭所給予的社會責 任,開始受到族人的重視和尊敬。
德國十四歲成年禮 • 在兒童離開學校時,舉行14歲成年禮。 • 儀式前,先安排青少年參加歷史與文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技術與專業、重要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方式等相關的活動與課程。 • 儀式中,宣揚社會上共同的理想與價值, • 讓參與的青少年承諾擔負起維護和平、效忠國家與追求社會幸福發展等三方面的責任。 • 社會成員代表也向青少年承諾社會將給予保護、支持與協助。
成年禮共同的意涵 • 以「通過儀式」幫助個體順利渡過人生重要的門檻,並獲得社會對個體的關注與承認。
一、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二、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通過儀式與成年禮 現代社會「成年」的意涵 各項成年禮介紹 現代社會的規範 成年禮共同的意涵及其不同的特色 第二節 成年禮與通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