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1.23k Views
第 8 章 电子商务与物流. 学习目标 : 1 )理解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物流配送的含义。 2 )了解物流的发展、物流的特点和物流的作用。 3 )掌握物流的内容、物流的类型、功能和运作模式。 4 )熟悉物流配送的特征、物流配送中心的类型。 5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流程。. 第 8 章 电子商务与物流. 8.1 物流概述 8.2 电子商务与物流 8.3 物流模式 8.4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8.5 典型案例 本 章 小 结 复习思考题. 8.1 物流概述. 8.1.1 物流的产生
E N D
第8章 电子商务与物流 • 学习目标: • 1)理解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物流配送的含义。 • 2)了解物流的发展、物流的特点和物流的作用。 • 3)掌握物流的内容、物流的类型、功能和运作模式。 • 4)熟悉物流配送的特征、物流配送中心的类型。 • 5)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流程。
第8章 电子商务与物流 • 8.1 物流概述 • 8.2 电子商务与物流 • 8.3 物流模式 • 8.4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 8.5 典型案例 • 本 章 小 结 • 复习思考题
8.1 物流概述 • 8.1.1 物流的产生 •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已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企业因此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物流概念从国外传入我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我国,因为在欧美的所有市场营销教科书中,都毫无例外地要介绍“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两个单词直译为中文即为“实体分配”或“实物流通”。我们普遍接受“实体分配”的译法。所谓“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进行的物理性移动。另一条途径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至今。
8.1.1 物流的产生 • 在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国外的物流业基本上就是我国的储运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 • 1)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袋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之中。
8.1.1 物流的产生 • 2)物流强调诸话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存储与运输,以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 3)物流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二次大战后才在各国兴起,而储运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
8.1.2 物流的概念 • 1.物流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物流的定义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 •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 •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8.1.2 物流的概念 • 1999年,联合国物流委员会对物流做出了新的界定:“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存储计划、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 • “物流”概念中的“物”,是指所有的物质资料,既包括用于一定积累的社会劳动产品,也包括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各种自然资源;既包括用于生产性消费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也包括用于人们最终消费的生活资料(即消费资料)。
8.1.2 物流的概念 现代物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销售额的提高和利益的扩大),也即通过经营重要资源中的时间(快速送达)、物流质量(优良的运送、无差错运送)、备货(所需要的商品和数量)、信息(在库、断货信息、运送中信息、送达信息)等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原材料的调配开始到商品的生产以及最终送达顾客的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来实现企业的高收益。
8.1.2 物流的概念 • 2.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 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除了实现物质、商品空间移动的输送以及时间的移动和保管这两个中心要素外,还有为使物流顺利进行而开展的流通加工、包装、袋卸、信息等要素: • (1)输送:输送是使物品发生场所、空间移动的物流活动。输送系统是由包括车站、码头的运输节点、运输途径、交通机关等在内的硬件要素,以及交通控制和营运等软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发挥综合效应。具体来看,输送体系中运输主要指长距离两地点间的商品和服务移动,而短距离少量的输送常常称之为配送。
8.1.2 物流的概念 • (2)保管:保管具有商品储藏管理的意思。它有时间调整和价格调整的机能。保管通过调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阻隔促使经济活动安定地开展。相对于以前强调商品价值维持或储藏目的的长期保管而言,如今的保管更注重为了配合销售政策上的流通目的而从事短期的保管。保管的主要设施是仓库,在基于商品出入库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在库管理。 • (3)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为保存而进行的加工或者同一机能形态转换而进行的加工。具体包括切削、细分化、钻孔、弯曲、组袋等轻微的生产活动。除此之外,还包括单位化、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备货、商品检验等为使流通顺利进行而从事的辅助作业。如今,流通加工作为提高商品附加价值、促进商品差别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增强。
8.1.2 物流的概念 • ( 4)包装:包装是在商品输送或保管过程中,为保证商品的价值和形态而从事的物流活动。从机能上来看,包装可以分为为保持商品的质量而进行的工业包装、为使商品能顺利抵达消费者手中、提高商品价值、传递信息等以销售促进为目的的商业包装等两类。 • (5)装卸:装卸是跨越流通部门和物流设施时而进行的,发生在输送、保管、包装前后的商品取放活动,它包括商品放入、卸出、分拣、备货等作业行为,装卸合理化的主要手段是集装箱货运。
8.1.2 物流的概念 • (6)信息:通过收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使物流活动能有效、顺利地进行。最近,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出现了高度化、系统化的发展,目前订货、在库管理、所需品的出货、商品进入、输送、备货等五个要素的业务流已实现了一体化。信息包括与商品数量、质量、作业管理相关的物流信息,以及与订、发货和货款支付相关的商流信息。如今,大型零售店、24h店(便民店)为了降低流通成本、扩大销售大多已连接了POS(Point of Sale:销售点信息管理)和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从而使物流信息快速普及。
8.1.2 物流的概念 • 3.现代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也从简单的方式迅速向自动化管理演变,其主要标志是自动物流设备,如自动存储、提取系统、物流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出现。 • 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8.1.2 物流的概念 • (1)物流作业系统: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种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 (2)物流信息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信据点,通信线路,通信手段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8.1.2 物流的概念 • 4.物流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物流管理是通过物流管理组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它是通过对物流的计划—实施—评价过程反复进行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物流管理的特点,大体可分为物流业务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物流管理要求以正确的质量水平,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产品交付到正确的地点。它要求提高对于给定产品的预定服务水平,降低物流管理的成本,并使整个连锁链条的库存水平降到最低。
8.1.2 物流的概念 • (1)物流业务管理:是指对有关物流的业务活动进行的管理。主要包括: • 1)物流的计划管理。 • 2)调整物流关系。 • 3)物流经济活动管理。 • 4)物流的系统管理。 • 5)物流的人才管理。 • (2) 物流技术管理:物流技术管理是指对物流活动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管理。物流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物流硬技术和物流软技术这样互相关联、互相区别的两大技术领域。
8.1.3 物流的功能 • 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的组合便能合理的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标。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等,可以分别对应物流活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七项具体工作。 • 1.包装功能 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品和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和再包装等活动。 • 2.装卸功能 装卸功能是为了加快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流通速度必须具备的功能,包括对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活动,以及在储存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和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
8.1.3 物流的功能 • 3.运输功能 物流的运输功能负责为用户选择满足需求的运输方式,然后具体组织网络内部的运输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客户的商品运抵目的地。 • 4.储存功能 储存功能包括储存、保管、保养、维护等活动。 • 5.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又称为流通过程中的辅助加工活动。 • 6.配送功能 配送功能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形式最终完成社会物流,并最终实现货源配置的活动。 • 7.物流信息管理功能 物流信息管理功能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活动有关的计划和预测以及对物流动态信息(运量、收、发、存数)及其有关的费用、生产、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提炼等活动。
8.1.3 物流的功能 • 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电子商务还需要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和内容: • 1.增加便利性的服务 一切能够简化手续和操作的服务都是增值性的服务。 • 2.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 快速反映(Quick Response)已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 • 3.降低成本的服务 发展电子商务就应该寻找能够降低物流成本的物流方案。企业可以考虑的方案包括:采取物流共同化计划,同时,如果具有一定的商务规模。 • 4.延伸服务 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等。 返 回
8.2 电子商务与物流 • 8.2.1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 • 1.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可靠保证 没有一个高效的、合理的、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没有一个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 2.物流是影响电子商务运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物流是一种服务,面临着服务信誉和服务质量的问题。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货物配送可能是客户在购物过程中惟一一次与商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物流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形象。 • 3.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物流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在传统的商品成本中,物流成本可以占到商品总价值的30%~50%。而现代物流业可以大大降低来自该部分的成本 。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 1.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 QR)及有效的客户反应(Effectiv Customer Response,ECR)、企业资源计划(Entet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等技术与观念在我国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2.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而在我国由于物流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自动化技本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3.网络化 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Intranet)。比如,台湾地区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电脑网络。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互联网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 4.智能化 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5.柔性化 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需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lexible tnanufacturing system,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制造资源系统(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 Planning,MPRP-Ⅱ)、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括动。因此,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8.2.2 电子商务中物流的特点 • 6.绿色物流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物流系统中的托盘、包装箱、货架等资源消耗大的环节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 1)包装箱材料采用可降解材料。 • 2)托盘的标准化使得可重用性提高。 • 3)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大大地降低了托盘和包装箱的使用。 •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 返 回
8.3 物流模式8.3.1 第三方物流 •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 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发展而发展,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例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8.3.1 第三方物流 • 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的承担者是物流公司,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 1)按照物流公司完成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大小和所承担的物流功能,可将物流公司分为综合性物流公司和功能性物流公司。功能性物流公司,也叫做单一物流公司,即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从事的物流功能,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运输公司、仓储公司、流通加工公司等。而综合性物流公司能够完成和承担多项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综合性物流公司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
8.3.1 第三方物流 • 2)按照物流公司是自行完成和承担物流业务,还是委托他人进行操作,可将物流公司分为物流自理公司和物流代理公司。物流自理公司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物流公司,它可进一步按照业务范围进行划分。物流代理公司同样可以按照物流业务代理的范围,分成综合性物流代理公司和功能性物流代理公司。功能性物流代理公司,包括运输代理公司(即货代公司)、仓储代理公司(仓代公司)和流通加工代理公司等。
8.3.2 国际物流 • 1.国际物流的概念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凤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 • 国际物流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业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凤险性等特点。
8.3.2 国际物流 • 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的国家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损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8.3.2 国际物流 • 2.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第1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 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8.3.2 国际物流 • 第 2阶段:20世纪 80年代初至 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 第3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8.3.2 国际物流 • 3.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8.3.2 国际物流 •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8.3.2 国际物流 •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袋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
8.3.2 国际物流 • (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质量、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8.3.2 国际物流 •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①是在出口国检验,可分为四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质量、数量变化的风险均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质量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为准,买方对到货的质量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②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质量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质量、重量变化的风险。
8.3.2 国际物流 • ③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预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8.3.2 国际物流 •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1.物流配送概述 物流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 • 以网络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回顾配送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经历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广泛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这是物流的第一次革命。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经销商。我们称这些变化为物流的第二次革命。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我们称这些影响为物流配送的第三次革命。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以网络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对传统物流配送有如下冲击和影响: • (1)给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亲,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2)网络对物流配送的实施控制代替了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程序: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侯,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3)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 • (4)网络系统的介入,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传统物流配送整个环节极为烦琐,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5)网络的介入,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我实观的需求成为多数员工的工作动力: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中,大量的人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人是机器、数字和报表的奴隶,劳动的辛苦是普遍存在的。在网络化管理的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这些机械的工作都交给计算机和网络,而留给人们的是能够给人以激励、挑战的工作,人类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2.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概述 •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它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领域革新的先锋,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新型物流配送能使商品流通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新型物流配送除具备传统物流配送的特征外,还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8.3.3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 • (1)信息化:通过网络使物流配送信息化,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新型物流配送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前提保证。 • (2)现代化:传统的物流配送虽然也具备相当的现代化程度,但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较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相比,无论在水平、范围、层次等环节上都有很大的不足和欠缺,现代化程度的高低是区别新型物流配送和传统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 • (3)社会化:同现代化一样,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区别新型物流配送和传统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往往是某一企业为给本企业或本系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有些配送中心虽然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但同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所具备的真正社会性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