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700 Views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李向东. 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1979 年 1 月 1 日 : 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 1.0 时代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世界经济奥林匹克成绩表( 2013 ,单位 : 万亿美元). 1) 美国 -16.20; (2) 中国 -9.38; (3) 日本 -6.00; (4) 德国 -3.37; (5) 法国 -2.57; (6) 英国 -2.53; (7) 巴西 -2.50; (8) 印度 -2.12; (9) 俄罗斯 -2.11;.
E N D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李向东
1979年1月1日: 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 1.0 时代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世界经济奥林匹克成绩表(2013,单位:万亿美元)世界经济奥林匹克成绩表(2013,单位:万亿美元) • 1)美国-16.20;(2)中国-9.38;(3)日本-6.00;(4)德国-3.37;(5)法国-2.57;(6)英国-2.53;(7)巴西-2.50;(8)印度-2.12;(9)俄罗斯-2.11; (10)意大利-1.95;(11)加拿大-1.84;(12)澳大利亚-1.60;(13)西班牙-1.31;(14)韩国-1.23;(15)墨西哥-1.21;(16)印度尼西亚-1.01;(17)土耳其-0.84;(18)荷兰-0.77
中国 2.0 时代的英雄 • 在中国 2.0 时代经济起飞中全国技能劳动者立下最大功劳 • 依靠低成本廉价人力资源打天下就业岗位全球战争在全球最重要、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就业岗位争夺中中国脱颖而胜出
中国 2.0 时代经济起飞付出巨大代价资源与环境人和自然冲突与对立 • 平等与均衡人和人和冲突与对立
那是美好的时代,那是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着一切,我们全一无所有;我们都直奔天堂,我们都直奔地狱。那是美好的时代,那是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着一切,我们全一无所有;我们都直奔天堂,我们都直奔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 描绘的情景
中国 3.0 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生产发展上走向低碳经济 社会发展上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
中国3.0:绿色崛起 主要目标: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
主要考虑因素: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经济政策(增长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 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招生就业、课程改革等
一、发展重点: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 • 数量、质量是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什么规模、培养人才质量达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引自改革纲要) 数量 质量
中职招生、在校生比上年度增速 2010年比2001年招生增加470万(增1倍以上) 2010年比2001年在校生增加1068万 2020年比2010年计划在校生增加112万 2012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7.17%
+76 +171 +200
讨论: • 你如何看待职业教育从数量增长相质量提高转变? • 论题提示; • 认可这一观点吗? • 这一转变学校会产生哪些变化? • 对教师会产生哪些影响? • 适应这些变化,学校工作应如何调整? • 适应这些变化,学校工作会有哪些新问题?
二、职教地位:从政策宣传到实际行动转变 •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引自改革纲要) •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引自改革纲要) •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引自改革纲要) • 中职生均经费不低于高职的80%,高职不低于普通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制规划) • 逐步推行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制度。
近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 •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 • 高等职业院校骨干院校建设计划 •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人才定义: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 要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 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 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引自改革纲要)
操作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并重 操作型人才 指挥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 高层次人才 人力资源总量 高级 高级 中级 中级 初级 初级
人才结构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化:工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化:知识经济 知识密集 人才密集 技术密集 资本密集 劳动密集 资源密集 橄榄型葱头型 金字塔型
509万技师 2630万高技能人才 1.08亿全国技能劳动者 7.2亿全国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 2009年:中国蓝领金字塔 (2009年操作执行层人力资源结构图示)
发达国家劳动力结构的平均比值 高层管理、技术人员 15% 中层管理、技术人员 10% 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35% : 50% : 15% 55% 技术工人、初级人员 熟练工人 20%
发达国家:劳动人员中,技术工人占55%;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 50%;初级技工占15% • 中国:劳动人员中,技术工人只23%;高级技工占5%;中级技工占 35%;初级技工占60% • 北京市:高级技工为10%;中级技工40%;初级技工50%
1000万技师 3900万高技能人才 1.39亿全国技能劳动者 7.5亿全国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 2020年:中国蓝领金字塔 (2020年操作执行层人力资源结构图示)
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增长 量:+4% +1300万 +0.31亿 2020年:28% (高技能人才3900万,技能人才总量:1.39亿) 2015年:27% (高技能人才3400万,技能人才总量:1.26亿) 2008年:24% (高技能人才2600万,技能人才总量:1.08亿)
讨论: • 你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地位的转变? • 论题提示; • 认可这一观点吗?职业教育地位真的能提高吗? •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是什么? • 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国家、学校、教师还应做哪些事情? • 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学术性教育地位是否会降低?
三、培养目标:从岗位技能向职业基础转变 培养岗位技能,其实职业学校并不擅长 • 1.职业学校很难了解企业需求 • 2.学生工作岗位具有不确定性 • 3.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管理制度
岗位素质 职业培训 职业基础素质 职业学校教育 社会公民素质 基础教育 图1:应用型人才素质分层与教育类型的对应关系 • 处理好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 • 1、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 •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应然定位
回归职业基础教育-----职业学校的未来 • 职业基础教育是针对职业领域或职业群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适用于某一职业领域或职业群的职业活动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职业教育“五个对接” • 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 •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 •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 ) •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 ) •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
如果职业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如果职业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 顾明远 职业教育专业口径不能过窄
讨论: • 你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 • 论题提示; • 你认为职业教育应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人还是针对职业领域培养人?为什么?各有何优缺点? • 如何处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关系?
四、学校制度:单轨就业向立体交叉转变 •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引自改革纲要) •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引自改革纲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 • 特点:适应需求 、有机衔接 、多元立交 。 • 有望建构中职、高职、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相衔接的培养体系。
讨论: • 你如何看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论题提示; •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是什么? • 如何处理升学与就业的关系? • 中国职业教育有哪些特色?
五、发展模式:由相同向特色转变 • 职业学校各自为战、分散办学,专业设置类似,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同位竞争严重。 • 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 1. 天津。天津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5.8)天津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2010.3) • 2. 四川。四川省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08.5) • 3. 河南。河南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8.10) • 4. 广西。广西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9.3) • 5. 三峡库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 (2009.3) • 6. 辽宁沈阳。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2010.8) • 7. 山东潍坊。山东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2012.7) • 8. 安徽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 9.黑龙江。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7)
各地经验 “天津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试验区 “浙江道路”:体制创新、特色发展、政府作为 “河南现象”:职教集团、专业品牌、三个第一 “上海改革”:深层探索、开发课程、注重内涵 “四川做法”:服务三农、注重培训、导向就业 “青岛经验”:政府统筹、公民并举、校企互动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自改革纲要) •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引自改革纲要) •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引自改革纲要)
六、教师队伍:从学历要求向专业化素质要求转变六、教师队伍:从学历要求向专业化素质要求转变 •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引自改革纲要) •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引自改革纲要) •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引自改革纲要)
教师素质要求:更高、更强、更全 • 更高----高学历 • 更强----教育教学能力 • 更全----双师型
七、教学方式:从理论实践分离向一体化教学转变七、教学方式:从理论实践分离向一体化教学转变 • 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 实质是理论与实践融合
一体化教学应实现三个转变: • 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 • 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 • 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的转变。
八、招生就业: 从定向向无定向转变 •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引自改革纲要) • 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 (引自改革纲要) • 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九、社会环境:从终结性学习转向终身性学习 • 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它把社会当作一个不变的系统,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一种技能,从事某一种技能,从事某一种职业将是一声不变的,它奉行的是“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的一次性学习思想。 • 现代的职业教育教学“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殊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的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教育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