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941 Views
体育休闲娱乐论 新时期的体育理论 之四 游戏论. 华南师范大学 胡小明 E-mail: huxm@scnu.edu.cn Web : 202.116.44.15. 游戏( Play )论. 第一节 对游戏的思考 一、中国传统的 “ 游 ” 文化和游乐精神 二、西方游戏学说 三、游戏哲理与体育行为 第二节 审美的游戏与体育的自由创造 一、美学里的游戏论 二、游戏与体育中美的创造 三、未来体育将把游戏从手段变成目的 第三节 游戏与体育休闲娱乐 一、游戏的新空间 二、体育的游戏与游戏的体育 三、新时期中国体育游戏性质的皈依.
E N D
体育休闲娱乐论新时期的体育理论之四游戏论 • 华南师范大学 胡小明 • E-mail:huxm@scnu.edu.cn • Web:202.116.44.15
游戏(Play)论 • 第一节 对游戏的思考 • 一、中国传统的“游”文化和游乐精神 • 二、西方游戏学说 • 三、游戏哲理与体育行为 • 第二节 审美的游戏与体育的自由创造 • 一、美学里的游戏论 • 二、游戏与体育中美的创造 • 三、未来体育将把游戏从手段变成目的 • 第三节 游戏与体育休闲娱乐 • 一、游戏的新空间 • 二、体育的游戏与游戏的体育 • 三、新时期中国体育游戏性质的皈依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游戏”(Play、Game)历来存在许多误解。一般人看来,“游戏”就是“玩”,“玩物丧志”、“游戏人生”是作为贬义词来对待的,往往被视为一种不正经的的人生观。这种对游戏的无知所导致的曲解,直接影响到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长期缺乏生存的土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游戏”(Play、Game)历来存在许多误解。一般人看来,“游戏”就是“玩”,“玩物丧志”、“游戏人生”是作为贬义词来对待的,往往被视为一种不正经的的人生观。这种对游戏的无知所导致的曲解,直接影响到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长期缺乏生存的土壤。 • 游戏论是中国体育理论的缺失部分。
游戏论是当代体育中哲理性最深刻的核心理论,对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游戏论是当代体育中哲理性最深刻的核心理论,对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 工作追求结果与收获,游戏追求过程中的快乐,因此游戏是最根本意义上的娱乐活动,是体育与休闲融合体的灵魂。 • 游戏使人从社会控制中解脱出来,体验获得自由的快乐,达到创造的境界。
第一节 对游戏的思考 • 体育作为肢体活动方式,是发自人的内在需要的目的性活动,探讨体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涉及到游戏论。 • 一、中国传统的“游”文化和游乐精神 •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古人一定是喜欢游乐的。从云南沧源、广西左江一直到宁夏贺兰山、内蒙阴山、新疆呼涂壁岩画,都可以看到古人游乐的形象。古人把“游”和“乐”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一种成熟的东方审美情趣。
在中国古代汉字和汉语中,“游”的语汇的发生极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稳定、规范和极富表现力的符号家族。在中国古代汉字和汉语中,“游”的语汇的发生极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稳定、规范和极富表现力的符号家族。 • 如“游戏”、“游旅”、“游艺”、游心“、“游观”、“游方”、“游涉”、“游历”、“周游”、“宴游”、“嬉游”、“交游”、“漫游”、“游冶”、“游子”、“游士”、“游民”、“游侠”、“游学”、“游仙”、“游说”……很有意味的是,原始中文的“游”是一个儿童在旗下游戏的天真烂漫和自由嬉戏的象形字。 • 这与西方语言中有关“游”的词汇的单调和源流的偏狭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人以留恋故土而著称,但俗话里常说的“树挪死,人挪活”,体现了中国人把游动视为改善生存状态的一种方式。生活中的游戏,也是一种求新、思变、向善的行为。 • 《论语·述而篇·第六章》中就写着,子曰:“去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恰恰表现了古人重视休闲、将生活技艺的培养和锻炼视为休闲时的情趣和娱乐的观念,所依托的正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基本信念中的“礼乐”文明和游乐精神。 。
从现代体育理论看,身体娱乐与体育运动最好的结合方式是“游”;而最能表现东方游戏观念和潜体育意识的是游乐精神。从现代体育理论看,身体娱乐与体育运动最好的结合方式是“游”;而最能表现东方游戏观念和潜体育意识的是游乐精神。 • 通常,徜徉在大自然里,诸如森林、沙漠、海滩,结合适宜的身体活动,例如在野外踏青、登高,具有升高血清素的功效。因此,漫步在森林里、沙滩上或沙漠中,可以使心情愉快,使你感到身心放松。 • 出游还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风情,增加人生体验,所以古人特别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代中国人是把“游”和“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东方人的成熟的审美情趣 。 • 孔子问老子:请问“游”为何物?老子回答说:“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田子方》) • 老子把“游”的最高旨趣归结为“至美”、“至乐”,换句话说,也是一种超然至上的美感和快感。老子的这个命题,十分精到,是最早的关于游乐活动的审美规定性的命题。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中国的哲人孔子向弟子曾皙问道:“你的志向是什么?”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中国的哲人孔子向弟子曾皙问道:“你的志向是什么?” • 曾皙回答说:“暮春三月,我穿上春服,陪伴几位好友,去沂水河边洗个澡,在树木成荫的祭台上吹一吹风,然后大家唱着歌,一路游玩而归。”说完,曾皙以为老师会训斥他胸无大志。 • 不料,孔子长叹一声说:“你的主张正合我的意。”表现在人们行为和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正是健康游乐的美好心愿吗? • 中国的健康游乐思想,一直指引着人们在游乐中回归、复元和充实的意识,不仅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健康。
游乐作为人进行自由审美的强化的实践形式,为平淡无奇的人生涂抹上光艳夺目的色调。游乐作为人进行自由审美的强化的实践形式,为平淡无奇的人生涂抹上光艳夺目的色调。 • 人在多样化统一的客观世界里,以任意的时空形式进行审美,人生在创造中得以充实,生活于娱乐氛围中得以丰富,这样的追求难道不是至善至美至乐的理想吗? • 中国的健康游乐思想,一直指引着人们在游乐中回归、复元和充实的意识,这不仅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群体的健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中国的健康游乐思想,一直指引着人们在游乐中回归、复元和充实的意识,这不仅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群体的健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 中国传统的“游”文化和游乐精神,是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身心均保持一种生态化平衡的价值趋向,是当代人蓦然回首梦寐以求的理想。
二、西方的游戏学说 • 西方文化的根脉源于古希腊文明。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广泛意义上体现着神圣美感的游戏。 • 竞技游戏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所以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说游戏具有“高度的严肃性”(High Seriousness)。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游戏表示着更高的正经”。 •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对于游戏相关的主要理论有:
(一)生物学的理论(biological theories) • 认为个人的游戏行为由内在本能驱动或决定。 • 这一类的游戏理论家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广为流传。其理论基础在于个人内在生理系统的波动情况,游戏因而被视为自发性荷尔蒙机能调节机构,用来平衡内在精力的变动状态。游戏由渐增的本能策动,以维持内在精力均衡。
1.精力过剩理论(The Surplus Energy Theory of Play) • 最早由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提出,认为游戏是“精力的发泄”(Blowing off Steam)。 • 他的基本假设是:人和动物都是受到基本生理需求的控制,而认真地从事工作;而游戏则是基本需要满足后,剩余精力的成果。斯宾塞提出游戏是生活满意的一种潜意识产品,克服和支配是种天生的本能。
2.放松和娱乐理论(The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ories of Play) • 首创于莫里斯(Moritz Lazarus),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消耗脑力及身体上的能量造成疲劳,因此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获得真正的恢复。只有透过游戏和休闲活动,才能提供恢复健康的功能。而放松论的倡导者Patrick则将休养论加以扩充;强调游戏可以帮助个体疲乏的心理得到松弛,认为在游戏中不仅可以恢复身体上的各种损失,并且可以修养精神、恢复疲劳。
3.本能练习理论(pre-exercise theory) • 又称为本能理论(Instinct Theory)是引起广泛争论的游戏理论之一。 • 格罗斯(Karl Groos)研究和比较了动物和人类行为,观察结果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动物,做游戏是因为自然本能,并且这种本能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从儿童进入成人做准备的。该理论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它几乎没有解释成人游戏的动机。
4.经验重演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 G.S. Hall提出的该理论是建立在游戏产生原因的前提下,即游戏具有从前辈那里得到的继承性特征,因此,狩猎或生存游戏项目是一些天生的活动。他视游戏为一种本能的行为。这个由生物本能衍生的理论相信孩童是动物演变成人类的环节。 • 换言之,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也正是种族或人类发展的重复,因此,特定年龄的孩童会呈现狩猎、野蛮、游牧、农耕和部落等不同阶段的行为。
(二)游戏的环境理论 • 生物或传统的游戏理论关注点在维持生理平衡和生物天性,心理过程被忽略了,而且游戏行为主要用来考虑儿童。 • 十九世纪的游戏理论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二十世纪的游戏理论则着重于游戏的分类,并开始强调环境和学习心理的重要。 • 本能被视为无用,且应自所有心理学资料中剔除。
生物学派的基本游戏论说自此分为强调心理观点的三个学派:精神分析、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生物学派的基本游戏论说自此分为强调心理观点的三个学派:精神分析、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 • 精神分析理论根据无意识动机,而行为派理论强调游戏的学习观点,认知理论则强调文化象征的学习与人际互动。 • 精神分析和行为学派是环境或行为基础理论的支派。环境理论曾对游戏做多种观察;如对新奇和改变的有趣反应,游戏被视为模拟学习,游戏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游戏对储备能力是必需的,游戏反应因外在奖励而强化,游戏使自我更完整,游戏是紧张释放的出口。
(三)游戏的认知理论 • 传统解释局限于生理基础,环境学者则限定观点于可观察的行为。第三种新的学说肯定生物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力,视人们为特定人类族群,而不再像行为学家把动物的行为与人相比。 • 这些二十世纪的理论,视个人的认知和发展层次为游戏的动机和导引方向。认知理论认为游戏具有资讯吸收处理的功能。 • 皮亚杰(Jean Piaget,1962)解释游戏具有发展智能的功能。游戏是一种同化与适应;游戏用以寻求身心激励(arousal seeking)。
(四)游戏的组合理论 • 游戏是有诸多变数和因子的复杂现象;多数理论由单一学科(体能、心理或社会)来探讨游戏;有些集中探讨单一或二个发展阶段;能解释一般性行为而非游戏的理论向来较受重视;游戏行为至今尚未被认定值得实证研究。
三、现代游戏学说 • 现代理论 • 心理分析学派 • 放松休闲理论 • 认知学派 • 练习理论 • 觉醒调节论 • 重演理论 • Beateson‘s Theory
与体育最密切的是——放松和休养理论(The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ories of Play) • 首创于Moritz Lazarus,Lazarus认为人在生活中会消耗脑力及身体上的能量造成疲劳,因此需要充分的休息才能获得真正的恢复。只有透过游戏和休闲活动,才能提供恢复健康的功能。而放松论的倡导者Patrick则将休养论加以扩充;强调游戏可以帮助个体让疲乏的心理得到松弛,认为在游戏中不仅可以恢复身体上的各种损失,并且可以修养精神、恢复疲劳。
第二节 游戏与自由创造 •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 • 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中的享受,创造的欢乐是幸福的主旋律。人的幸福,蕴含着创造后的享受之中。
一、哲学里的游戏论 • 现代哲学突飞猛进中出现了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现象:sport、 game、play诸字眼竟不时跃动于哲人们笔尖。 • “游戏”已成为重要思想范式,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海德格尔则借助于“游戏”跃出了“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西方近代哲学传统;
维特根斯坦从游戏概念开放性的特征中类推出语言活动秩序的超逻辑性;维特根斯坦从游戏概念开放性的特征中类推出语言活动秩序的超逻辑性; • 皮亚杰也正是从对儿童游戏规则的厘析中,解决了人类认识的发生、道德判断的形成等难题; • 伽达默尔著作《游戏──本体论的线索》,代表现代解释学观点; • 德里达提出“游戏”的反中心运动方式,阐释了消解主义哲学…… • 对于“游戏”在现代哲学中具有如此广泛的表现,美国当代哲学家迈克尔·默里惊叹曰:“我们不得不承认游戏的确称得上是西方思想新方向的里程碑。”
哲学解释学奠基者伽达默尔(H·G·Gadamer)分析说:游戏就象是从自身出发似的,游戏的这种轻快性在主体上会作为解脱而被感受到,游戏的秩序结构使游戏者仿佛在自身中出现了,这也是在本能的复现欲中表现出来的。这本能的复现欲,在游戏的进行中以及在游戏的不断自我更新中产生,游戏的不断自我更新则创造了游戏的形式(《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P151─152)。哲学解释学奠基者伽达默尔(H·G·Gadamer)分析说:游戏就象是从自身出发似的,游戏的这种轻快性在主体上会作为解脱而被感受到,游戏的秩序结构使游戏者仿佛在自身中出现了,这也是在本能的复现欲中表现出来的。这本能的复现欲,在游戏的进行中以及在游戏的不断自我更新中产生,游戏的不断自我更新则创造了游戏的形式(《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P151─152)。 • 伽达默尔Gadamer的游戏观: • 1)游戏超越游戏者,作为游戏自身的本体 • 2)游戏的本质「自我表现」 • 3)游戏为一种创造物
瑞士发生认识论专家让·皮亚杰(J·Puaget)对儿童游戏的周详分析。皮亚杰告诉我们,人类的“人格”、“自律”、“公正”、“协约”等德性的发生,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体认与互动密不可分。瑞士发生认识论专家让·皮亚杰(J·Puaget)对儿童游戏的周详分析。皮亚杰告诉我们,人类的“人格”、“自律”、“公正”、“协约”等德性的发生,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体认与互动密不可分。 • 在那些貌似平平淡淡的诸如打弹子、寻人等游玩中,儿童心灵深处由此烙下了追求人类尊严特有的美德。 • 如果大家一致同意应该改动的话,规则就可以改变,因为规则的真理并不依靠传统而依靠一致与互惠。在这“一致与互惠”的协作中,儿童不仅将发现区分自我与别人的界线,而且也将学会理解别人并为别人所理解,所以协作是产生人格的根源。 • 《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P107—109)。
英国学者德·莫里斯(D·Morris) 认为,人的创造力不过是童年时代那些重要的品质在成年阶段的延续而已。 • 莫里斯对儿童游戏与成年人攻击性的娱乐活动(指Sports,非Sport)的功能区分相当犀利,他说,成人们只是在追求无止尽刺激而儿童游戏却是创造性活力的沛发。 • 儿童们的每一次游戏都等于是登上了发现的旅途: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 • 人类动物园》(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P124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宣称,游戏的形式与功能是人类意识到事物的神圣秩序之后的最初的、至高的与至圣的表达。 • 因此,游戏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一种倾向,亦即人类需要将生命化为仪式,这种情形在近代人所谓的宗教行为中亦不例外。 • 他创造性地区分了homo faber(制造的人)和homo ludens(游戏的人)两种观念。阐释了“文化的游戏成分”,揭示了“游戏的高度严肃性”。 • 《游戏的人》
二、体育——作为手段的游戏和作为目的的游戏二、体育——作为手段的游戏和作为目的的游戏 • 大部分竞技运动项目都起源于民间游戏。一般认为,竞技运动与游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融相通的。竞技运动是在一般游戏,特别是民间儿童游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演化而成,并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规律的一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竞技运动是人类游戏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游戏。
游戏是从日常的惯性中跃进的必要形式,是实现美好理想的创造过程,是休闲娱乐的愉悦状态。游戏是从日常的惯性中跃进的必要形式,是实现美好理想的创造过程,是休闲娱乐的愉悦状态。 • 从游戏给人带来身心自由发展的价值看,它也是体育追求的目的。 • 游戏既可以是体育的手段也可以是目的。 • 我们以前把游戏仅仅看作是体育活动的一种具像化的实用手段,而且主要针对儿童,这是一种低级和表象的认识,对游戏失去了基本的尊重。
对于SPORT的未来,席勒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论人还是动物,如果他们活动的动力是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就是在工作(或劳动);但如果是过剩的生命刺激他们活动,他们就是在游戏。不过,这种游戏还是物质性的,人还属动物的范围。对于SPORT的未来,席勒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论人还是动物,如果他们活动的动力是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就是在工作(或劳动);但如果是过剩的生命刺激他们活动,他们就是在游戏。不过,这种游戏还是物质性的,人还属动物的范围。 • 从物质游戏到审美游戏是一个飞跃,这时人必须解脱一切物质的束缚,因而他的整个感觉方式必须发生一场彻底革命,他对审美假象必须自由地、无利害关系地加以估价。” • 社会的发展,在体育领域为这种飞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为游戏作为体育的物质手段向审美目的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三、游戏与体育美的创造 •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注重其生物性效果,忽视其休闲娱乐作用,至于内涵于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游戏与体育美的创造,更罕有触及。 • 而以人文观视之,美的游戏,可以在最高层面显示体育的重要文化属性,这正是我们当前需要补课的。
有关游戏之美的言论,最初是在十八世纪由“美育之父”席勒提出的。有关游戏之美的言论,最初是在十八世纪由“美育之父”席勒提出的。 • 席勒是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游戏理论的。在讨论艺术起源时,这位德国学者指出,美是感觉的冲动和形式的冲动的共同对象,那也就是“游戏的冲动”。 • 当那种以外观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出现的时候,立刻就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我们由此联想到游戏冲动与体育和艺术萌芽的关系。 • 席勒认为,艺术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最重要的一个、也是最后的标志:
游戏的现象随着人类的文化进步而升华。 • “我们不能一谈到游戏,就想到现实生活中进行的、通常只是以非常物质性的对象为目标的那些游戏,但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里所谈到的美也是枉费心机。实际存在的美同实际存在的游戏冲动是相称的;但是由于理性提出了美的理想,同时也就提出了人在他的一切游戏中应该追求的理想。” • 游戏的美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理想,体育的诞生也伴随着理想的萌芽。游戏不仅仅是体育的手段。
席勒解释道,动物也有生命力过剩的游戏,但在精力过剩的人身上,它上升为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可以在探求自由中就达到审美的境界,于是美就成为人追求的对象。席勒解释道,动物也有生命力过剩的游戏,但在精力过剩的人身上,它上升为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可以在探求自由中就达到审美的境界,于是美就成为人追求的对象。 • 游戏是创造的自由表现,本身就是目的,当想像力试图创造自由形式之时,它就最后从物质的游戏跃进到审美的游戏了。到了这个层面,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人从审美状态过渡到逻辑的和道德的状态,比起从肉体的状态过渡到审美的状态来,不知要容易多少。 • 席勒这样的学说,对于我们把美的创造作为体育的理想目标、打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认识更高级阶段的体育状态富有启迪。
斯宾塞在1873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发挥了席勒的观点,赞同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斯宾塞在1873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发挥了席勒的观点,赞同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 • 他认为,虽然游戏对于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没有直接帮助,它并不直接追求功利目的,但在游戏中所到得的各种器官的练习,无论对于游戏者个人以及对于整个民族都是有用的。 • 动物的游戏具有一种生物学上的价值。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力量的一种非自然的练习,像儿童的游戏,玩洋娃娃,扮演客人等等,都是成年人活动的戏剧性表演。游戏是真实活动的模仿,审美活动实质上也是种游戏。
卡尔·格罗斯在把游戏论称作为“席勒-斯宾塞理论”的同时,也部分地接受了游戏说。卡尔·格罗斯在把游戏论称作为“席勒-斯宾塞理论”的同时,也部分地接受了游戏说。 • 他认为游戏本身也具有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实用价值,而把它包括在进化的概念之内,幼小动物和儿童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因而仍然具有实践的意义。这与当代的体育基本理论一脉相承。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人曾信奉过斯宾塞的游戏论,例如阿伦也认为艺术和游戏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它们和生活的直接需要是远离的,而且它们本身都有一种能使人愉快的目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人曾信奉过斯宾塞的游戏论,例如阿伦也认为艺术和游戏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它们和生活的直接需要是远离的,而且它们本身都有一种能使人愉快的目的。 • 萨利认为艺术由于所能激发起人的共鸣而完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作用。 • 康拉德·朗格认为艺术是幻觉游戏的一种形式,无论是游戏或艺术都包含着幻觉的成份,因此在这点上艺术和游戏是相同的。 • 他认为每一种游戏都有某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应,例如:听觉的游戏之与音乐;视觉的游戏之与装饰;运动的游戏之与舞蹈;戏剧的游戏之与戏剧;看图的游戏之与绘画;玩偶的游戏之与雕塑;构造的游戏之与建筑;故事的游戏之与史诗等等。
普列汉诺夫在著名的《论艺术》(鲁迅曾译为《没有地址的信》)中对游戏论作过批评,但是他的看法后来显然有所改变,认为游戏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无意思的消遣。普列汉诺夫在著名的《论艺术》(鲁迅曾译为《没有地址的信》)中对游戏论作过批评,但是他的看法后来显然有所改变,认为游戏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无意思的消遣。 • 普列汉诺夫引用著名心理生理学家冯特在《伦理学》中的的话:“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没有一种形式的游戏不是以某种严肃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说,这个工作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因为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劳动,而人在劳动中逐渐地把自己力量的实际使用看作一种快乐。” • 紧接着指出,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力量的储蓄愈大,游戏的冲动也就愈大。野蛮人在自己的舞蹈中再现各种动物的动作,无非想再度体验一种快乐的冲动,而这种快乐是曾经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而体验过的。
法国实存主义大师萨特(Sartre)明确告诉我们,体育活动事实上是把世界的中心自由地改造为支持行为的成分,因此它是创造者。法国实存主义大师萨特(Sartre)明确告诉我们,体育活动事实上是把世界的中心自由地改造为支持行为的成分,因此它是创造者。 • 体育活动的主要方面──尤其是户外的体育运动──就是征服似乎先验地是不可征服和不能使用的大量的水、土和空气。 • 均匀的和结实的物质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提供了它的固体性和均匀性,体育运动在这里实现的我和非我的这种综合, “游戏如同艺术、科学,都是化归己有的活动,它们想化归己有的东西,就是存在本身,自在的绝对存在。” • 《存在与虚无》(三联版)P743—748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Cassirer)曾对游戏与艺术做出了明确的划分,他认为,儿童游戏是在与“事物”打交道,因此这种游戏就预示着未来的活动而言,具有一个一般的生物学上的相应物;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Cassirer)曾对游戏与艺术做出了明确的划分,他认为,儿童游戏是在与“事物”打交道,因此这种游戏就预示着未来的活动而言,具有一个一般的生物学上的相应物; • 而艺术家则与“形式”打交道,用线条和图案、韵律和旋律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出现了一个诗的、音乐的、造型的形式的新世界。 • 《当代的精神处境》p57。
任何一个真正理悟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人,都将铭记《资本论》第3卷第7篇第48章中的那段至理名言:任何一个真正理悟马克思的历史使命的人,都将铭记《资本论》第3卷第7篇第48章中的那段至理名言: • “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 工作日的缩短,才可能休闲,才可能在娱乐中进行自由创造。
游戏。这是一种以享受、发展、自我实现等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需要,是一种由人类身心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游戏。这是一种以享受、发展、自我实现等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需要,是一种由人类身心需要所引发的活动。 • 这种活动目的在于改造自身、完善自身,不直接指向外在的功利目的。这种活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却是有益的、不可缺少的,也是劳动所不能替代的。 • 体育活动中对美的创造,依赖于游戏因素的发挥。
中国体育理论研究者已经对游戏与自由创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体育理论研究者已经对游戏与自由创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人不是为了快乐才去游戏,而是游戏中满足了人的自由需求,人才体验到快乐。……游戏的自由性在于人类通过游戏本身客观地对自由的追求。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从外观上显示出轻松合悦的特征,但其意义却是深刻的,高层次的体育娱乐也正根源于此。”[1] • 但是,对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在人的自由创造中特别是审美对象的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课题。 • [1]于涛:游戏的本质与体育娱乐产生的根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第三节 游戏与体育休闲娱乐 • 游戏的理论由席勒提出,作为其创立审美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撑,在美学上虽然曾引起注意,但却没有广泛辐射。到了普列汉诺夫,一句“游戏是劳动的产儿”盖棺论定。把“游戏论”划入探讨艺术起源方面的观点之一,并画上句号。 • 美学前辈们没有料到,人类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飞快地出现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游戏论与体育休闲娱乐发生关系。
一、游戏说的新空间 • 游戏论是一个可以拓展到许多领域、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它作为一种原始艺术起源的理论,被置于狭小的文艺理论圈子里,已经受到了一个世纪的羁绊和局限。 • 今天,儿童的游戏仍然总是占有了整个的自我,而艺术则成为情感的符号。把游戏和艺术等同起来的看法,通过对儿童游戏的实验性观察,已经有一些置疑。现代竞技运动及电子游戏的兴起,对劳动起源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生产方式的升级,必将导致体育方式的彻底变革,也为游戏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生产方式的升级,必将导致体育方式的彻底变革,也为游戏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 • 一旦生产发展到不需要工人支付更多体力的时候,它反而难以满足健康肌体的自然需要,并使人的活动单调化。劳动丧失吸引人的力量,人类失去了自身,不由自主地堕落为机器的附庸。 • 这种异化,不仅对人的精神,也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 • 参加体育活动,成为挣脱这种异化的桎梏的最佳方式;而游戏,则成为人们对身体活动产生兴趣的新的动机和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