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48 Views
项目六 旋转圆盘 PLC 控制电路的 设计与调试. 1. 了解计数器( C )分类及其使用方法 2. 会设计循环计数器和长延时定时器 3. 会设计旋转圆盘 PLC 控制电路,并安装与调试。. 项目目标 :. 本项目将以旋转圆盘 PLC 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载体,认识与体验计数器,设计并体验循环计数器和长延时定时器,学习设计旋转圆盘 PLC 控制电路,并安装与调试。. 项目描述. 1 .认识与体验计数器( C ). ( 1 )认识与体验 16 位内部计数器. 且读且思: 认识与体验 16 位内部计数器.
E N D
项目六 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的 设计与调试
1.了解计数器(C)分类及其使用方法 2.会设计循环计数器和长延时定时器 3.会设计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并安装与调试。 项目目标:
本项目将以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载体,认识与体验计数器,设计并体验循环计数器和长延时定时器,学习设计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并安装与调试。本项目将以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为载体,认识与体验计数器,设计并体验循环计数器和长延时定时器,学习设计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并安装与调试。 项目描述
1.认识与体验计数器(C) (1)认识与体验16位内部计数器 且读且思:认识与体验16位内部计数器 内部计数器用于对PLC中的内部软元件(如X、Y、M、S、T、C)的信号进行计数,可分为16位加计数器(共200点)和32位加/减计数器(共35点)两类。具体见表6.1。 项目准备
16位加计数器共200点,编号为C0~C199,设定值为K1-K32767,其中C0~C99为通用型计数器,C100~C199为断电保持型计数器。16位加计数器共200点,编号为C0~C199,设定值为K1-K32767,其中C0~C99为通用型计数器,C100~C199为断电保持型计数器。 通用计数器(C0~C99)在失电后,计数器将自动复位,计数值为0。断电保持型计数器(C100~C199)失电后,计数器的计数值将保持不变,来电后接着原来的计数值计数。
16位计数器的工作过程 加计数器C0对X1的上升沿进行计数,当计数到设定值5时就保持5不变,同时C0的接点动作,使Y0线圈得电。 如果要使计数器C0复位,需用复位指令RST。 X0接点闭合时执行复位指令,计数器的计数值为0,同时C0的接点复位,Y0线圈失电。 X0接点闭合执行复位指令时,计数器不能计数。
试一试:体验16位计数器 (1)起动GX Developer.并创建新的工程。 (2)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前面图6.1所示的梯形图。 (3)变换并经程序检查后起动梯形图逻辑测试和软元件测试。 (4)使X1“强制ON”,观察测试界面中的C0和Y0的变化,C0的计数值是否为1,其动合接点是否仍断开,Y0是否仍为OFF。 (5)使X1“强制OFF”,观察测试界面中的C0和Y0的变化,C0和Y0是否无变化。 (6)再使X1“强制ON”后再“强制OFF”多次,观察C0的计数值是否每次强制ON时无增1,直至增为5。 (7)当C0增至5时,观察C0的动合接点是否闭合,Y0是否得电为ON。 (8)当X再然后再分别使X1和X2“强制ON”,观察各输出端口的状态怎样变化。然后再分别使X1和X2“强制OFF”,再观察各输出端口的状态怎样变化。
(9)使X3“强制ON” 后又“强制OFF”时,相应软元件的状态是否不再改变。 (10)使X0 “强制ON”时,观察各软元件的状态怎样变化,C0是否复位为零,C0的接点是否断开,Y0的输出是否为0。 (11)使X1“强制ON”后再“强制OFF”, 观察各软元件的状态是否不再发生变化。 (12)使X0 “强制OFF”时再使X1“强制ON”后再“强制OFF”,观察各软元件的状态变化,C0是否重新开始计数。
(2)认识与体验32位内部计数器 且读且思:认识与体验16位内部计数器 32位加/减计数器共有35个,元件偏号为C200~C234,其是C200~C219共20点为通用型计数器,C220~C234共15点为断电保持型计数器,它们的设定值为-2147483648~+2147483647,可由常数设定,也可用数据寄存器D来间接设置。 32位计数器可以加法计数,也可减法计数,其加/减计数方式由特殊辅助继电M8200~M8234设定,当相应的辅助继电器为1时,对应的计数器减计数,反之为加计数。
32位计数器的工作过程 当C200由小上升至5时,C200置位,相应的动合接点闭合,但C200的计数仍然继续;当C200由大下降低于5时,C200将复位,相应的动合接点断开,计数也仍继续。当X1接点接通时,C200也复位,相应的动合接点断开,Y0失电断开。 32位计数器不一样,它是一种循环计数方式,当计数器达到设定值时将继续计数。如果在加计数方式下计数,将一直加到2147483647,再加1就变在了-2147483648。如果在减计数方式下计数,将一直减到-2147483648,再减1就变在了2147483647。 图6.2所示的为32位加/减计数器的工作过程,图中C200的设定值为5,计数器C200对X0的上升沿进行计数。当X2的输入断开时,M8200线圈失电,对应的计数器C200为加法计数方式。当X2的输入闭合时,M8200线圈得电,对应的计数器C200为减法计数方式。
试一试:体验32位计数器 (1)起动GX Developer.并创建新的工程。 (2)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前面图6.2所示的梯形图,并进行变换和程序检查。 (3)将PLC的“STOP/RUN”开关置“STOP”,闭合PLC电源开关。 (4)将经检查后的程序写入PLC,并单击按钮“”进入“监视模式”。 (5)将PLC的“STOP/RUN”开关置“RUN”,将输入端口X0与COM拉接一下,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增为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Y0是否能处于断开状态。 (6)将输入端口X0与COM再接三下,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否每次增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仍断开,Y0是否能处于断开状态。 (7)将输入端口X0与COM再接一下,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否增为5,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闭合,Y0是否导通。
(8)将输入端口X0与COM相接多次,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每次增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仍闭合,Y0是否仍导通。(8)将输入端口X0与COM相接多次,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每次增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仍闭合,Y0是否仍导通。 (9)将输入端口X2与COM相接,观察M8200是否得电。 (10)将输入端口X0与COM相接多次,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每次减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仍闭合,Y0是否仍导通。 (11)当C200减至4(低于所设定的5)时,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减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接点复位),Y0是否断开。 (12)将输入端口X0与COM相接多次,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仍每次减1,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仍断开,Y0是否仍断开。 (13)将输入端口X2与COM断开,观察M8200是否失电。 (14)将输入端口X0与COM再接多次,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每次增1,增至多时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闭合,Y0是否闭合,以后C200是否仍每次增1。 (15)将输入端口X1与COM断开,观察C200和Y0的变化:C200是否复位,C20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Y0是否失电断开。
2.体验计数器的典型应用 (1)体验计数器实现的单按钮起停电路 想一想:分析计数器实现的单按钮起停电路 图6.3所示的为用计数器实现的单按钮起停电路。请分析该电路的工作过程,在图中补全相应的时序图。
试一试:体验计数器实现的单按钮起停电路 ①起动GX Developer.并创建新的工程。 ②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前面图6.3所示的梯形图。 ③变换并经程序检查后起动梯形图逻辑测试和软元件测试。 ④使X0“强制ON”,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C0的值是否为1,C0的动合接点是否导通,Y0是否得电接通。 ⑤使X0“强制OFF”,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它们是否保持原状态不变。 ⑥再使X0“强制ON”,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C0的值是否复位为0,C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Y0是否失电断开。 ⑦再使X0“强制OFF”,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它们是否仍保持原状态不变。
(2)体验循环计数器 想一想:分析循环计数器 图6.4所示的为一个循环计数器,每计满设定5后就复位重新循环计数。请分析该电路的工作过程,在图中补全相应的时序图。
试一试:体验循环计数器 ①起动GX Developer.并创建新的工程。 ②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前面图6.4所示的梯形图。 ③变换并经程序检查后起动梯形图逻辑测试和软元件测试。 ④使X0“强制ON”,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C0的值是否为1,C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Y0是否断开。 ⑤使X0“强制OFF”,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它们是否保持原状态不变。 ⑥再使X0“强制ON”和“强制OFF”各三次,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C0的值是否每次都增1,C0的动合接点是否一直断开,Y0是否也一直断开。 ⑦再使X0“强制ON”,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C0的值是否又增1达到设定值5后立即变为零,C0的动合接点是否闭合后又立即断开,Y0是否得电闭合。 ⑧使X0“强制OFF”,观察界面中C0是否保持不变,Y0变为零。
(3)体验8小时定时器 想一想:分析8小时定时器 ①辅助继电器M8013的动合接点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在电路中为什么没有M8013的线圈? M8013在电路中提供时钟信号,因为它是接点型特殊辅助继电器,所以在电路中没有其线圈; ②怎样开始计时?电路中为什么没有定时器? X0得电即开始计时,该电路是利用计数器对秒信号进行计数来实现计时功能的,所以电路中没有出现定时器; ③电路中Y0的闭合时间取决于什么? Y0的闭合时间取决于计数器C0的设定值;
试一试:体验8小时计数器 ①起动GX Developer. 并创建新的工程。 ②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前面 图6.5所示的梯形图。 ③变换并经程序检查后起动梯形图逻辑测试和软元件测试。 ④使X0“强制ON”,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C0的值是否每秒增小,在C0的值达到设定值28800前,C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Y0是否断开。 ⑤在软元件测试对话框的“字软元件/缓冲储存” 区中,单击“软元件”,在“软元件”后的对话框中输入C0,并在“设置值”输入“28780”“10进制”“16位整数”。如图6.6所示。 ⑥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当C0的值增至28800时,C0的值是否继续增大,C0的动合接点是否闭合,Y0是否得电。 ⑦使X0“强制OFF”,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它们是否全部复位。
(4)体验365天定时器 想一想:分析365天定时器 ①计数器每隔多长时间计数一次? 1000s; ②C0的设定值为什么确定为31536? 365×24×3600/1000=31536
试一试:体验365天计数器 ①起动GX Developer.并创建新的工程。 ②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前面图6.7所示的梯形图。 ③变换并经程序检查后起动梯形图逻辑测试和软元件测试。 ④使X0“强制ON”,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每当T0的值增至1000时,T0是否就会复位,C0的值是否会增1,C0的动合接点是否断开,Y0是否断开。 ⑤在软元件测试对话框的“字软元件/缓冲储存” 区中,单击“软元件”,在“软元件”后的对话框中输入C0,并在“设置值”输入“31535”“10进制”“16位整数”。 ⑥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当T0的值增到1000时,C0的值是否增至31536时,C0的动合接点是否闭合,Y0是否得电。 ⑦使X0“强制OFF”,观察界面中C0、Y0的变化,它们是否全部复位。
任务1 设计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 步骤1:设计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 按一下按钮SB1时圆盘正转,每转一圈暂停2秒,转五圈后暂停10秒,然后反转五圈,也每转一圈暂停2秒。按SB2停止,按SB3正转复位。圆盘上有一个限位开关SQ,当圆盘处于或转至起始位置时,SQ闭合,转离起始位置时则SQ断开。 项目实施
步骤2:设计旋转圆盘梯形图程序 1.该电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正向旋转电路,二是反向旋转电路,三是正向复位电路,三个部分的标志分别是M0、M1和M2。M0得电时电路处于正向旋转状态,M1得电时处于反向旋转状态,M2得电时处于正转复位状态。请在图中第1电路块、第5电路块和第10电路块的虚线框中分别画出M0、M1和M2的接点符号。
2.程序要进行正向旋转状态(即M0得电)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圆盘应处于初始位置,即原点,二是起动按钮应按下。当停止按钮按下电程序就会从正向旋转状态中退出,即M0失电。请根据以上分析,在第一电路块的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软元件名称。2.程序要进行正向旋转状态(即M0得电)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圆盘应处于初始位置,即原点,二是起动按钮应按下。当停止按钮按下电程序就会从正向旋转状态中退出,即M0失电。请根据以上分析,在第一电路块的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软元件名称。 X0 X3 X1
3.图中第2电路块也由三个部分来控制正向旋转的输出。3.图中第2电路块也由三个部分来控制正向旋转的输出。 一是正向旋转控制。该部分只有M0得电后才能工作,工作的起动条件有两个,即第一圈在起动按钮按下时起动和后四圈在计时2s时间到起动,请在图中标出三个并联接点的软元件名称。 X0 T0 Y0 二是正转复位控制。该部分在退出正转状态(即M0失电)时起作用,起作用的接点是正转复位标志继电器M2的接点。请在图中括号中标出该起作用的辅助继电器M2的接点符号。 三是停车控制。正转结束要停车延时,停车的标志是相应的限位开关闭合,请根据以上分析在第2电路块的最左虚线框中填上合适的软元件图形符号。
4.第3电路块和第7电路块分别为正转计数电路和反转计数电路,计数器分别为C0和C1,计数对象分别为Y0和Y1,C0和C1的设定值都是5,要求圆盘正转和反转各5圈。根据以上分析,请在图6.9所示梯形图的第3电路块和第7电路块的虚线框中画出Y0、Y1的接点符号。4.第3电路块和第7电路块分别为正转计数电路和反转计数电路,计数器分别为C0和C1,计数对象分别为Y0和Y1,C0和C1的设定值都是5,要求圆盘正转和反转各5圈。根据以上分析,请在图6.9所示梯形图的第3电路块和第7电路块的虚线框中画出Y0、Y1的接点符号。
5.第4电路块中的T0是正转与反转每圈间暂停2秒的共用定时器,起动该定时器的时间节点是圆盘到达原点时,即限位开关SQ闭合时。根据设计的思想,该定时器只是在正转(M0得电)和反转(M1得电)两种状态下可由限位开关起动计时,停止在原点时和复位到原点时并不要求计时。根据以上分析,请在图6.9所示梯形图的第4电路块的虚线框和括号中画出M0、M1的接点符号和软元件名称。5.第4电路块中的T0是正转与反转每圈间暂停2秒的共用定时器,起动该定时器的时间节点是圆盘到达原点时,即限位开关SQ闭合时。根据设计的思想,该定时器只是在正转(M0得电)和反转(M1得电)两种状态下可由限位开关起动计时,停止在原点时和复位到原点时并不要求计时。根据以上分析,请在图6.9所示梯形图的第4电路块的虚线框和括号中画出M0、M1的接点符号和软元件名称。 X3
6.第5电路块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使M1得电路进行反转状态,二是延时10秒钟开始反转。正转5圈即C0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是正转结束、反转开始的标志。根据以上分析,请在图中第5电路块的左上侧虚线框中画出C0的接点符号。6.第5电路块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使M1得电路进行反转状态,二是延时10秒钟开始反转。正转5圈即C0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是正转结束、反转开始的标志。根据以上分析,请在图中第5电路块的左上侧虚线框中画出C0的接点符号。 80 7.第5电路块中有一个定时器T1,它的作用是正转向反转切换时的10秒钟延时。不过在整个梯形图中,T1的接点只是使用在第4电路块中,其作用是进行反转状态(M1得电)时延时T1所设定的时间后起动定时器T0,经2秒延时后才能反向起动圆盘。请根据以上分析,在图中第5电路块的k后括号中标出T1的定时设定值。
8.倒数第3电路块实现的是正转结束功能,倒数第2电路块实现的是反转线束功能。正转结束就是使M0失电同时使C0复位,反转结束就是使M1失电同时使C1复位。而正转结束的“导火索”就是C0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反转转结束的“导火索”就是C1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另外当停止按钮SB2按下时,电路也要求退出正转或反转状态。请根据以上分析,在图中倒数第3电路块和倒数第2电路块的虚线框中画出相应接点的符号。8.倒数第3电路块实现的是正转结束功能,倒数第2电路块实现的是反转线束功能。正转结束就是使M0失电同时使C0复位,反转结束就是使M1失电同时使C1复位。而正转结束的“导火索”就是C0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反转转结束的“导火索”就是C1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另外当停止按钮SB2按下时,电路也要求退出正转或反转状态。请根据以上分析,在图中倒数第3电路块和倒数第2电路块的虚线框中画出相应接点的符号。
步骤3:测试旋转圆盘PLC控制梯形图程序 1.起动GX Developer,将新建工程建立于事先已经建立好的指定文件夹,将“工程名”设定为“601”,“索引”栏填入“旋转圆盘”。 2.在“写入模式”下编辑图6.9所示的梯形图,并进行程序语法检查和变换。 3.将变换后的梯形图程序写入PLC中进行逻辑功能测试,初步检查其控制功能的实现情况,并将测试结果填入表6.3中。 (1)检查PLC的“STOP/RUN”开关是否置“STOP”,然后接通电源。 (2)检查计算机与PLC的连接是否正常。 (3)将梯形图程序写入PLC中,并点击按按钮进入“监视模式”。(4)将输入端口X3与输入端相应的COM相接。 (5)将PLC的“STOP/RUN”开关是否置“RUN”,观察PLC各端口的变化和计算机屏幕界面上各端口的变化:是否只有X3闭合。
(6)将输入端口X0与相应的COM接一下,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程序是否进行正转状态(M0得电),电机是否开始正转(Y0得电)。(6)将输入端口X0与相应的COM接一下,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程序是否进行正转状态(M0得电),电机是否开始正转(Y0得电)。 (7)将输入端口X3与相应COM断开,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除X3外是否都不变。 (8)将输入端口X3与相应COM再接通,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Y0是否失电,C0的值是否升至1(表示正转第一圈已经完成),定时器T0是否起动计时。 (9)观察定时器的计时值的变化,T0是否在计到2s时停止计时,并起动Y0使之得电,T0同时复位。 (10)将输入端口X3与相应COM再断开、再接通,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在C0升至5之前,除X3外每次断开时其它端口都无变化,每次接通时Y0都失电,C0的值都增1,且起动T0的2s定时,定时时间到时Y0又得电。
(11)当C0的值升至5时,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M0是否失电,M1是否得电,T1是否同时开始计数,当其计时到8s时T0是接着开始计时,当计时到2s时Y1是否得电(开始反向旋转)。(11)当C0的值升至5时,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M0是否失电,M1是否得电,T1是否同时开始计数,当其计时到8s时T0是接着开始计时,当计时到2s时Y1是否得电(开始反向旋转)。 (12)重复将X3断开接能,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在C1升至5之前,除X3外每次断开时其它端口都无变化,每次接通X3时Y1都失电,C1的值都增1,且起动T0的2s定时,定时时间到时Y1又得电。 (13)当C0的值升至5时,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M1是否失电,Y1是否失电,C1是否复位,定时器是否都复位而不再计时。 (14)在以上过程的任一时段将X1与COM接一下,Y0、Y1、M0、M1、T0、T1、C0、C1是否都复位。 (15)在Y0、Y1、M0、M1、T0、T1、C0、C1都复位且X3与COM不连接时,将X2与COM接一下,观察PLC和相应显示界面的变化:Y0是否得电(正向复位),此时将X3与COM接一下,Y0是否会失电。
任务2 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步骤1:安装器件 1.用万用表检查各器件的质量。 2.根据实际环境,并参照图6.10,布置各器件的安装位置。 3.将各器件安装在基板上。
步骤2:安装电路 1.图6.10为旋转圆盘PLC控制电路实物接线参考图,请根据前面所设计的电路,在图中的括号中填写正确的PLC端口标号或与之相接的PLC端口标号。
2.根据各器件的安装位置,结合图6.10给出的接线参考图,绘制相应的安装接线图,并为各节点标上相应的节点号。2.根据各器件的安装位置,结合图6.10给出的接线参考图,绘制相应的安装接线图,并为各节点标上相应的节点号。 3.检查电源是否已经切断, PLC的“STOP/RUN”开关是否置“STOP”。 4.对照所设计的PLC安装接线图安装电路。注意用电安全和电路安装规范。 5.完成安装后,对电路进行检测。一是用万用表检查同节点的接线端子之间是否完全导通,二是检查各接线端子是否有差错。
步骤3:联机调试 1.检测无误后,将PLC与计算机相连接。 2.检查PLC的“STOP/RUN”开关是否置“STOP”,然后接通电源。 3.检查计算机与PLC的连接是否正常。 4.将PLC的“STOP/RUN”开关置“STOP”,将测试好的图6.9所示的梯形图程序写入PLC。 5.将圆盘调整至起始位置,即原点。 6.点击按按钮进入“监视模式”,将PLC的“STOP/RUN”开关置“RUN”。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仍然静止,监控界面中的X3是否闭合。 7.按一下按钮SB1,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X3是否复位,M0、Y0是否置位,圆盘是否开始开始正向旋转。 8.当圆盘转至原点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停止,X3是否置位,Y0是否复位,C0是否增1,T0是否开始计时。 9.当T0计时到2s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又开始起动,X3是否复位,Y0是否置位,T0是否复位。
10.以上两步是否连续重复,直到C0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10.以上两步是否连续重复,直到C0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 11.当圆盘转至原点且C0计数达5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停止,X3是否置位,Y0是否复位,T0是否复位,M0是否复位,M1是否置位,T1开始计时。 12.当T1计数达设定值8s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仍停止,T1是否仍置位,T0是否开始计时。 13.当T0计数达设定值2s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开始反向转动,Y1是否置位,T0是否复位,T0是否开始计时。 14.当圆盘转至原点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停止,X3是否置位,Y1是否复位,C1是否增1,T0是否开始计时。 15.当T0计时到2s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又开始反向起动,X3是否复位,Y1是否置位,T0是否复位。 16.以上两步是否连续重复,直到C1的计数值达到设定值5。 17.当圆盘转至原点且C1计数达5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停止,X3是否置位,其它软元件是否全部复位。
18.重新按一下X0,让圆盘重新旋转。 19.在圆盘旋转过程中的任意时刻,最好是圆盘不在原点的时刻,按一直X1,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停止,软元件是否全部复位。 20.按一下X2,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开始正转,M2、Y0是否置位。 21.当圆盘转至原点时,观察圆盘和监控界面:圆盘是否停止,X3是否置位,其它软元件是否全部复位。
请同学们在项目准备与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分项的完成情况,开展自评和互评,同时接受老师的监督与测评,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应的问题和反思,填入相应评价表中。请同学们在项目准备与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分项的完成情况,开展自评和互评,同时接受老师的监督与测评,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应的问题和反思,填入相应评价表中。 总结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