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15 Views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 ——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宋明镜 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glsmj@163.com. 课例研究. 视频案例. 开展某个教学主题研究. 1. 什么是课例?. “ 课例 ” 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 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 “ 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 ) 。 “ 课例研究 ” 试图让教师学会 有目标、有方法 地研究课堂改进。. 课例与教案有何差别? 课例 与 案例 有何关系? 经验论文 与课例有多远?. 2.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背景与主题 情境描述 问题讨论 诠释与研究.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E N D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宋明镜 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glsmj@163.com
课例研究 视频案例 开展某个教学主题研究
1.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教学研究的故事”)。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 • 课例与教案有何差别? •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 经验论文与课例有多远?
2. 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 背景与主题 • 情境描述 • 问题讨论 • 诠释与研究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设法找到理论来协助解决实践问题,以问题唤起深思和反省的行动。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强调故事和利用叙述体故事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课例是重要文献资料,是理论无法取代的知识。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尊崇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的实例。
3. 课例有哪些类型? • 问题呈现型 • 经验分享型 • 理论验证型 • 知识产生型 有新发现,课例本身就是知识 。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 优秀教学经验的凝炼 ◈ 教学实践的难点或突出问题 ◈ 先进教学理念中的挂钩点 ◈ 新颖的理论视角 1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 交代背景、问题 ◈ 有困惑、有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 ◈ 有研究思路的概括 ◈ 划分不同阶段,使用用小标题 2.1 2.2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有矛盾的焦点 ◈ 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 ◈ 引人入胜的情节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3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有教学决定、教学决定以后的教学现象、由此现象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现象等资料 • 有大量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叙述形式资料,分析与资料混合使用,资料用来解说、证明研究者的诠释 • 资料描述必须充分,以让读者进行自我判断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4
4. 一个好的课例有何特征? • 研究结论和启示 • 学生感受和教师反思 • 教学的效果 • 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 主题明确 4.2 线索清楚 4.3 具有关键性事件 4.4 过程性资料翔实 4.5 有结论和反思 5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重点领会课例作者如何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突出主要问题?如何处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问题如何与课例内容相关联?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研究主题、授课内容) 开课或听公开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开教研会,头脑风暴(授课教师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自己如何处理;参与者“移情”,从任课老师的位置来寻求各种解决策略) 再改进授课……(直到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印象最深的事件) 对事件的背景进行描述 确定事件中的演员 重写主要事件以及你的反应 检查你的行动的结果 假设你再次遭遇该事件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 请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人阅读 反思、斟酌,甚至重写 听取意见,反思、斟酌,重写
5. 如何写出一个课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初稿撰写 • 第四阶段:斟酌修改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 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来源——产生于教师实际工作需要 • 环境——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研究 • 教师——主要研究者,外来研究者是合作伙伴 • 方法——实地体验,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有目标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课例提供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多样性。研究者可能提供某种视角的分析和解释,但不一定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什么结果,而是留下空间给读者去思考和评判,作出各自的答案。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 研究者不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变量都揭示出来。 •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与观察,将他/她认为有意义的事件或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虽然不完全,但即能激发人们追求深入理解现象和问题的热情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 主题——既是预设的,也是研究中不断归纳的 • 过程——用归纳的语言(小标题)组织 • 结论——来自课堂教学研究过程,有据有理
6.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 • 开放的 • 不完全的 • 倾向于归纳 • 动态的 课例研究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探究过程。课例本身可以根据后续研究的发展不断扩充或删减、修改或润色。
7. 为何要做课例研究? • (1)面对教学,共同分享 • 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 • 同伴的经验可以通过课例让大家共享; • 教师“实践共同体” 活动借助课例的交流、探讨,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重视积累,增加实践智慧 • 教育案例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 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由三类知识构成: • 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 • 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 • 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
(3)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 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追求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改善和提升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 • 教师的科研过程是解决特定教育问题,分享实际教育经验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工作的过程。 • 各行业多年的实践发现,案例是用以表达这种过程的好形式。
几点体会 教师需要一个实践共同体,研究教与学的问题、在行动中学习,并且: • 细于留心:发现的眼睛 • 勤于反思:思考的习惯 • 勇于探究:自觉的行动 • 善于积累:经常的疏理 • 乐于交流:积极的对话
一点感受 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必完美,甚至可以有不少问题,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亲身“做”课例的过程中,形成了针对课例的行动及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正是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谢谢! 祝各位身体健康 心情愉快! 2011年7月18日 淮阴师院桑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