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1.06k Views
超导简介. 主讲: 罗贤清. 1. 超导是怎样发现的?. 2. 超导体有哪几个临界参量?. 3. 什么是迈斯纳效应?. 4. 传统超导体必须同时具有什么特性?. 5. BCS 理论是什么?. 6. 何为第一类超导体? 何为第二类超导体?. 7. 什么是高温超导?. 8. 什么是约瑟夫森效应?. 9. 超导有何应用?. 一 超导现象的发现. 1908 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 · 昂内斯 ( Hei- ke Kamerlingh Onnes , 1853 - 1926 ) 首次液化了.
E N D
超导简介 主讲: 罗贤清
1. 超导是怎样发现的? 2. 超导体有哪几个临界参量? 3. 什么是迈斯纳效应? 4. 传统超导体必须同时具有什么特性? 5. BCS理论是什么? 6. 何为第一类超导体? 何为第二类超导体? 7. 什么是高温超导? 8. 什么是约瑟夫森效应? 9. 超导有何应用?
一 超导现象的发现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 ( Hei- ke Kamerlingh Onnes,1853-1926 ) 首次液化了 氦气 。人们 第一次达到了当时地球上的 最低 温 度,大约 4.2 K左右。 之前,人们已经知道,随着温度的降低,金 属的电阻也会越来越小。那么,随着温度降到热 力学温度零度附近时金属的电阻会怎样变化呢? 1911年,卡末林 · 昂内斯和他的学生一起, 选择了当时最容易提纯的水银作为实验材料,在 液氦的温度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实验的结果使 他们大吃一惊。当温度降到 4.2 K左右时,水银
的电阻竟然突然地消 失了! 经过反复检查后, 卡末林·昂内斯终于证 实了这是真实的情况。 昂内斯因对物质 低温性质的研究和液 氦的制备而获得1913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 奖。
二 超导体的三个临界参量 1. 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Tc 在一定值的温度下,电阻突然变到零,或 者 说电阻完全消失 ,这种 状态 称为 超导态 ( super- 而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就称为 conducting state ), 超导体 ( superconductor ) 。 超导体在刚刚进入超导态的温度叫作 超导临 界温度 ( superconducting critical temperature ), 用 Tc 表示。 一些元素的超导临界温度
一些超导材料的 临界温度
超导临界温 度提高的情况
超导体的电阻值比它在 0℃ 的电阻值至少要 小 10-10 倍。 电阻率也远小于 10-23Ω·cm 。而 0℃ 时, 良导体铜的电阻率为 1.6×10-6 Ω·cm ,超导体 的电阻实际上可看作零。 2. 超导体的临界磁场 Hc 当通到线圈的电流产生的磁场超过一定强度 时,超导体 会突然 就变成 正常导体 ,出现了电 阻。这种大到一定强度就破坏超导态的磁场值, 用 Hc 表示。 叫做 临界磁场, 实验表明对一定的超导体临界磁场是温度的
函数。 T = Tc 时,Hc= 0 T → 0 时, Hc 达 到最大值。高于临 界值是一般导体, 低于此数值时成为 超导体。 Hc 不仅与 超 导体本身性质有关, 还与温度 T 有关, Hc ( T ) = Hc ( 0 ) [ 1 - ( T /Tc ) 2 ] Hc ( 0 ) 为 T → 0 时的临界磁场。
3. 超导体的临界电流 Ic 实验表明,如果在不加磁场的情况下,当通 过超导体的电流大到一定程度时,也将会破坏超 用 Ic 表示。 导态,这个电流值叫做 临界电流, Ic 的大小随温度 T 的高低而变化, 在 Tc 下, Ic 为零。 三 迈斯纳效应 1933 年,德国 物 理 学 家 迈 斯 纳( W.F. Meissner,1882-1974 ) 和奥克森菲尔德( R. Ochsenfeld ) 对锡单晶体超导体做磁场分布测量 时,在小磁场中把金属冷却进入超导态时,超导
体内的磁 感应线似 乎一下子 被“排斥” 出去,保 持体内磁 感应强度 B= 0 。 实验 表明,不 论在进入超导态之前金属体内有没有磁感应线 , 当它进入超导态后,只要外磁场 B0 <Bc,超导
内 B 总是等 于零,即 B = 0 。由此 可求得金属 在超导态的 相对磁导率 μr = -1 ( μr<0 , 抗磁质,物 质具有抗磁性) ,超导体具有 完 全 抗 磁 性 ( perfect diamagnetism )。也称为 迈斯纳效应 ( Meissner effect ) 。
迈斯纳效应表明,处于超导态的超导体是一 个具有完全抗磁性的 抗磁体 。 实际上磁场强度 B 有一穿透深度 穿透深度 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的意义 在于否定了 超导 体是理想导体的概念。电阻为零 和 完全抗磁性是 超导体最基本的两个性质 ,衡量一种材料是否 具 有超导性 必须看 是否 同时有 零电阻 和 迈斯纳效 应。 根据超导体完全抗磁性的性质 ,人们曾设计 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如果把一块磁铁放在一个超
导体做成的盘子中 ,由于磁铁的磁力线无法穿透 超导体 ,两者之间将产生一个斥力,磁铁就会悬 浮起来。
这种情况 就象是在超导 盘下方,有一 块相同的镜象 磁铁存在一样。 根据这种 原理,可以利 用超导体做成 无摩擦轴承、 高精度的导航 用超导陀螺仪 以及磁悬浮列车等。
四 传统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1. 二流体模型 荷兰物理学家戈特和卡西米尔两个人在热力 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模型。在超导体中存 在有两种电子,它们彼此独立地流动。一种是正 常的电子,另一种是超导电子。这两种电子就象 两种流体一样在超导体中流动。在正常态时,只 有正常电子,所以它的行为就和正常导体一样, 存在电阻。当 T 降到 Tc 以下时,进入超导态, 这时超导体就出现了超导电子,它们可以不受任 何阻碍地在超导体中流动, T 越低,超导电子就 越多。当 T 无限地接近热力学温度零度时,超导
体中就只有超导电子存在了。这样一个模型,称体中就只有超导电子存在了。这样一个模型,称 为 “ 二流体模型 ” 。 2. 同位素效应 1950年,一位叫弗勒利希的英国物理学家提 出,产生超导的相互作用是电子 和点阵之间的相 互作用。弗勒利希的理论也提出了一个预言,超 导体的 Tc 将反比于构成该超导体的同位素质量的 平方根。 Tc ∝ 同位素质量越大, Tc 就越低。这一效应叫做同位 素效应。如水银 M 从 199.5变化到 203.4 原子质 量单位时, Tc 从 4.185 K 变到 4.146 K 。
同位素:具有相同数目质子和不同数目中子的 元素,在化学性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叫做同位素。 几乎就在同时,美国有 两个实验物理学家组 成的小组分别在实验室中发现,超导体的 Tc 确实 反比于超导体的同位素质量的平方根。 电子和点阵的相互作用一定是产生超导的原因 所在。
3. 库珀对 1956年的时候,有一位叫 利昂·库珀 ( Leon North Cooper , 1930-) 的美国物理学家又提出一 个重要的观点:当满足一定条件,在电子和电子 之间存在有吸引力时,这两个电子就会形成一个 “ 电子对 ” ,它们被束缚在一起 。这样的 “ 电子 对 ” 称为 “ 库珀对 ” 。 电子对图象的提出,终于使人们初步看到了 超导体内部的微观机制的真相。
4. 超导电性的 BCS 理论 ( 巴库施理论 ) 1957年,约翰·巴丁 ( John Bardeen , 1908- 1991,美国 )、利昂·库珀 和 约翰·施里弗 ( John Robert Schrieffer ,1931- ,美国 ) 三人共同创立 了近代超导微观理论,被称为超导 BCS 理论。 金属导体的电阻 金属中的原子离解为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带 正电的离子,离子排列成周期性的点阵。在金属 的 T > Tc 的情况下,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运 动时,它与金属晶格点阵上的离子发生碰撞而散 射,这就是金属导体具有电阻的原因。
当金属的 T < Tc 时 ,导体具有超导电性。 BCS理论 认为,自 由电子在 点阵中运 动时,由 于异号电 荷间的吸 引力作用, 影响了晶体点阵的振动,从而使晶体内局部区域 发生畸变,晶体内部的畸变可以像波动一样从一 处传至另一处。从量子观点看,光子是光波传播
过程中的能量子;仿此,晶体中由点阵的振动产过程中的能量子;仿此,晶体中由点阵的振动产 生畸变而传播的点阵波的能量子,称为 “ 声子 ”, 声子可被晶体中的自由电子所吸收,于是两个自 由电子通过交换声子而耦合起来。这就像一个电 子发射的声子,被另一个电子所吸收。于是两电 子之间彼此吸引,成为束缚在一起的电子对,这 就是常称的 “ 库珀对 ” 。研究表明 ,组成库珀对 的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约为 10-6 m ,而晶体的晶 格常数约为 10-10m,即在晶体中库珀对要伸展到 数千个原子的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库 珀对中的两个电子的自旋和动量均等值相反,所 以每一库珀对的动量之和为零。 库珀对的结合 是松散的。
5. 伦敦方程 德国物理学家 F·伦敦和 H·伦敦兄弟俩经过 一年的努力,在1935 年发表文章提出了适用于 超导电子的两个新的方程 。这 两个方程 被人们 称为 “ 伦敦方程 ” 。 第一伦敦方程 ns : 库珀对的数密度 m = 2me 库珀对的质量 js持续电流密度 q = -2e 库珀对携带的电量
第一伦敦方程是确定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的 方程。取代正常金属欧姆定律 jn =σE 。 第二伦敦方程 js = B 伦敦方程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结合起来,就说 明了超导体的各种电磁性质,也解释了不久前发 现的迈斯纳效应。 伦敦方程是唯象理论 ( 唯象理论:预先作一 些工作假定,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基 本理论来说明某些物理现象。)
伦敦方程表明:静电时超导体内电场为零, E = 0 即完全抗电体。 第二伦敦方程表明:超导电流是有旋的,可 以在一环形回路中形成持续的超导环流。 伦敦方程可以证明 js 和 B 都只存在于超导体 表面厚度约为 的一层内,亦即有迈斯纳效应。 约 50 nm 。 称为 伦敦穿透深度,实验测出
五 第二类超导体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物理学家就已经发现, 在某些合金材料的超导体中,临界磁场可以有很 高的值。而且当外磁场 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 超导体内也开始有磁场 渗入,而超导态却依然 存在,直到外磁场达到 更高的临界值时,超导 体才进入正常态。这种 类型的超导体有两个临 Hc1 和Hc2 。 界磁场:
1. 第一类超导体 只有一个临界磁场 Hc 和正常态、超导态两种 状态的超导体叫 第一类超导体。 2. 第二类超导体 具有两个临界 磁场 Hc1、Hc2 , 并且可以经历超导 态、混合态和正常 态这三种状态的超 导体,叫第二类超 导体。
第二类超导体又有 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和 非理 想第二类超导体 的区别。 (1) 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在混合态中,超导体内的磁通线非常整齐的 按一定的几何图形排列,后来称为 “ 磁通格子 ” 。 在第一类超导体中,由于体内磁场为零,所 以电流只能在其表面很薄的一层中流过,超导体 内很大的空间中却没有电流,这样就限制了超导 体的临界电流。
在第二类超导体的混合态中,超导体内有磁 通线存在,而 在磁通线周围 有涡旋电流流 动。当磁通线 均匀排列时, 这些涡旋电流 彼此抵消,所 以体内无电流 通过。这就是 理想第二类超 导体。
(2)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磁通量子(fluxon) F.伦敦在1950年时就预言说,超导体中磁通 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 有一个最小的单位φ0 = hc/e 。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人们从实验上也观察 到了磁通量的量子化,它与 F.伦敦的预言只差两 倍。超导体中是电子对起作用,而电子对的电荷 数为 2e ,所以 φ0 = hc/2e 。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但如果磁 通线在超导体 内分布不均匀 时,体内各处 的涡旋电流不 能完全抵消, 就会出现体内 的电流。 人们设想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有意的在超 导体内形成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将阻碍磁通线的运动,把它们固定下来。这样就提高了超导体承载宏观电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临界电流值。这 样的超导体就是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
利用这样的方法 ,人们终于在 1961 年使用 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 铌三锡 (Nb3Sn ) 首次 制 成了第一个强磁场 超 导 磁 体 ( superconducting magnet ) 。随着第二类超导体认识的深入,超导 应用的序幕终于拉开了。
六 约瑟夫森效应 1. 能隙 在超导体的电子能谱中, 有一小块空白的区域,不允许 电子具有这块区域中的能量。 这个不能有电子存在的能量间 隔就叫 超导能隙。 2. 隧道效应 量子力学中,在原子电子 的微观世界中,一个能量不高 的电子可以通过 “ 开凿 ” 一条 看不见的隧道,而越过能量很
高的势能。当然,并不是每个电子都能够这样,高的势能。当然,并不是每个电子都能够这样, 量子力学指出,电子对势能的这种穿透是有一定 概率的,这种概率随势能的厚度和高度增加而迅 速减小。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这种奇特本领, 就叫 隧道效应。 1959年, 美国的物理学 家伊瓦尔·贾埃 弗 (Ivar Giae- ver,1929- ) 做了这样一个 实验,把一块 超导体和一块
正常金属连接起 来,在它们之间 夹了一层很薄的 绝缘介质层。对 于在超导体和正 常金属中的电子 来说,这个绝缘 介质层就相当于一个势垒,当它很薄很薄时,电 子穿过的概率就很大了。在超导体和正常金属两 端加上电压后,贾埃弗成功地观察到了电子的隧 道效应。并利用这种方法很准地测量了超导能隙。 1960年时,他又把绝缘层两边都换成超导体,实 验也同样成功。
在贾埃弗的实验中,是超导体中的正常电子 通过隧道效应而越过绝缘层。 构成电子对的两个电子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 越过绝缘层吗? 3. 约瑟夫森效应 ( Josephson effect ) 1962年,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布赖恩·约瑟夫 森 (Brain David Josephson ,1940- ) 大显身手, 从理论上对于超导体-势垒-超导体的情况进行 了认真的计算。得出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结果: 不仅电子对也能够以隧道效应穿过绝缘层,在势 垒两边电压为零的情况下,产生直流超导电流, 此现象叫直流约瑟夫森效应(d.c. Josephson effect)。
在势垒两边有一定电压 V0时,还会有特定频 率的 交流超导电流 存在, 1μV 的直流电压产生振荡的频率为 483.6 MHz ( 该频率称为约瑟夫森频率)。这种现象称为交流 约瑟夫森效应 ( a.c. Josephson effect )。 随后 ,大量的实验证实了约瑟夫森的所有预 言。1963年安德森( P.W. Anderson )和罗威尔便发 现了零电压超导电流 ( 直流约瑟夫森效应 ),夏皮 罗( S. Shapiro ) 也观察到了振荡超导电流 ( 交流约 瑟夫森效应 )。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约瑟夫森效应。
约瑟夫森、贾埃弗和江崎玲于奈 ( Leo Esaki, 1925- ,日本,发现半导体的隧道效应 ) 由于他 们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197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后来认识到,并不仅仅是在超导体-绝 缘体-超导体这样的结构中才有约瑟夫森效应, 只要将两块超导体以某种 “ 弱连接 ” [ 结区具有超 导电性 ( 库珀对可以穿过 ),而这超导电性又是微 弱的 ( 临界电流只有微安到毫安数量级 ),换句话 说,形成了超导电性的薄弱环节。] 的 方式 耦 合 起来,就可能会出现这些效应。因此 ,对约瑟夫 森效应应有更广义地理解。
七 高温超导 1986年4月,乔治·柏诺兹 ( J. Georg Bednorz , 1950 - ,瑞士 ) 和 卡尔·缪勒 ( Karl A. Muller , 1927 - ,德国 ) 向德国《物理杂志》提交了题为 “ Ba-La-Cu-O 系统中可能的高 Tc 超导电性 ” 的论文。后来,日本东京大学的几位学者根据他 们的配方复制了类似的样品,证实钡镧铜氧化物 具有完全抗磁性。Tc 提高到了 33K 。 柏诺兹和缪勒因发现钡镧铜氧系统中的高 Tc 超导电性,共同分享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柏诺兹和缪勒的发现使人类从基本探索和认 识超导电性跨越到超导技术开发时代。
1987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赵忠贤领导 的科研组已将钇钡铜氧( Y-Ba-Cu-O ) 材料的 Tc 提高到了 92.8K以上 ,从而实现了转变温度在液 氮温区的突破。液氮的沸点为 77.3 K ,价格比液 氦便宜 100倍,冷却效率高 63倍,且氮又是十分 安全的气体,故大大扩展了超导的应用前景。 把1986年4月以后发现的较高温度下的超导体 称为 高温超导 。高温超导材料都是陶瓷一类氧化 物 ,其超导机理与低温下的金属或合金超导有 很 大不同 。
由铋、锶、钙、铜和氧构成的高温超导材料 已制成超导导线,比常规铜线运载电流大100倍。 1998 年7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兄弟单位 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根 1 米长的铋系高温超导直 流输电模型电缆,运载电流达到 1200 安 ,使我 国顺利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2000 年 11月 26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宣 布,设在该院的超导材料研究中心研究成功 我国 第一根百米长的铋系高温超导带材 ,表明我国超 导材料研究从实验室迈向应用阶段 ,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 此次研制成功的高温超导带材长 116 米,宽
3.6 毫米,厚为 0.28 毫米 ,以螺旋管方式缠绕, 用四引线法全长度测量,77 K液态温度自场下临 临界电流达 12.7 安培。 高温超导带材达到 100 米以上就可进入生产 领域。主要用作输电电缆、变压器、核磁共振成 象等。现在一般输电电缆在长距离输送时,电力 损耗达 20% ,而高温超导长带材做成的 输电电 缆,输电损耗几乎为零,可极大地降低输电成本。 美《科学》评出 2001 年十大科学成就 ,其 中一个是开发出了新的超导材料 。 2001 年科学 家发现了临界温度更高的新型超导材料,使人类 朝着开发高温超导材料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八 超导的应用 超导的应用一般分为 强电应用 和 弱电应用。 1. 强电应用 超导体的 零电阻显示其具有 无损耗输运电流 的性质,输运电流密度达 103A·mm-2 以上,超导 在强电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 (1) 用于高能物理受控热核反应 和 凝聚态物 理研究的强磁体,超导磁体目前达到的磁场 B = 30 T 。
今年 9 月,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捐赠价值 2000 万美元的磁约束装置 TEXT-U托卡马克装置中 的一部分运抵华中科技大学。 TEXT-U 是美国 能源部投资 ,得克萨斯大学研究的中等规模通用 型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装置 ,特别适合作为教学 装置,培养我国聚变工程所急需的高级人才。 中美共建 TEXT-U开放型聚变实验室在华 中科技大学。
(2) 用于核磁共振 ( N M R ) 装置上,以提供 1~10 T 的均匀磁场。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于现年74岁 的美国科学家 保罗 · 劳特布尔 和现年70岁的英国 科学家 彼得 · 曼斯菲尔德 ,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 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两位科学家将分 享共为 130 万美元的奖金。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精确的、非入侵的 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它精度高,可以 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像。根据现有实 验结果,它对身体没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