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76 Views
区域地理教案 ( 1 )-绪论. 池州学院 陈晓华. 区域地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位置与区位论、区域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区域案例分析,以及区域地理调查内容与方法。 重点介绍区域地理分析的主要理论,通过相关区域的案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学安排与要求. 总课时 60 学时左右。 上课时间根据需要可能要变动。 考核: 平时需完成 2 - 3 次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 20 %。
E N D
区域地理教案(1)-绪论 池州学院 陈晓华
区域地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位置与区位论、区域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区域案例分析,以及区域地理调查内容与方法。 重点介绍区域地理分析的主要理论,通过相关区域的案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教学安排与要求 • 总课时60学时左右。 • 上课时间根据需要可能要变动。 • 考核: • 平时需完成2-3次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 • 期中考试拟采取开卷形式或写小论文形式,成绩占总评20%。 • 期末考试拟采取闭卷形式,成绩占总评60%。
推荐参考书 • [1]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2]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3] 李小建,李国平,曾刚 等. 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4] 胡兆量,陈宗兴,张乐育. 地理环境概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5] 韩渊丰,张治勋,等. 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 [6]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 等.人文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7] 许学强,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阅读期刊 • 《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 《世界地理研究》 •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城市发展研究》 •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地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 《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有关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文章。
第0章 绪 论 地理学及其区域性 • 地理学是一门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亦称为地理环境)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地球表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地理学的优势。 • 由于地球表层中人与自然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地理学研究中就出现各种各样不同性质或功能的区域。 • 所谓地理学的区域性,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反映,是人类从改造利用地表空间的需要角度去认识各种性质大体相似或功能大体相近的空间单位——区域,以便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总离不开区域。
§ 0.1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主要特色 • 一、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来自地理学“描述独特事物”的基本研究传统 • “描述独特事物”的传统。“独特事物”是指地球表面具有差异性的地方和区域。 • 在地域水平上寻找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普遍规律的传统。
§ 0.1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主要特色 • 二、地理圈的不均一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 地理圈概念 • 地理圈=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 区域性的客观基础:各个圈层相互作用、主次地位差异→地理圈的性质和功能空间的不均一性 • 地表景观没有绝对相同的区域
§ 0.1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主要特色 •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地理学的区域性 • 人类生产活动也存在区域差异。 • 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农业生产地域差异 • 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采矿业的地区差异 • 工业资源的地域差异对劳动地域分工影响不断扩大,每一次科技革命、新的产业产生,新的资源的利用,都使地域分工更趋复杂。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却是客观存在的,其空间差异就是地理学区域性的客观基础。
§ 0.2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 一、区域的概念 • 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 即使是地理学,对区域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个区域是指一个连续的地段,其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却又缺少明确的界线”,“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区域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特定范围”,“区域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等等。
§ 0.2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 就区域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 •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 0.2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space),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
二、区域的划分 • 区域的划分是与一定的指标相联系的。既可以用单一的指标来划分区域,如将某地域划分为湿润区与干旱区,就是以降水量这一指标来划分的;也可以用综合指标,即将多个指标相结合,来划分区域,如可根据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将某地域划分为亚热带湿润区、亚热带半湿润区和暖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干旱区四个区域。 • 区域的划分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陆地国土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可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甘肃省降水量分布图 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从图中可以看到,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人们根据降水量的差异,将该地区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通过降水量这个指标,就可将该地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三、区域的构成和分类 • 区域的构成 • 区域构成指的区域所反映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按照詹姆斯的看法,区域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衍生现象二类。基本要素是由位置、距离、方向、范围、组成等构成,衍生现象则包括类型、循环、扩散、演替等方面。
三、区域的构成和分类 • 区域的分类 • 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自然区域 、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 • 按划分方式可分为:区划区域和类型区域。 • 按照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可分: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 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可分:单相区、多相区和总和区等。
四、区域的特点 • 层次性 • 差异性 • 整体性 • 可变性
区域的差异性 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日本和英国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区域的差异性
地势高 建 筑 空气稀薄 冰川冻土 气温低寒 太阳辐射强烈 人口特征 耐寒动物 高寒农牧业 区域整体性
区域的可变性 从“草软羊肥”到“生命禁区”——罗布泊的环境变迁 罗布泊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境境内,历史上曾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由于罗布泊地处塔里木盆地低洼,所以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集水中心。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都汇注于罗布泊。200万年前,水域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在我国古代典籍记载中,罗布泊最大水域达5000多平方千米。在汉代,罗布泊尚“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汉书·西域传》),它的丰盈,使人“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也”,被人们长期误认为是黄河的源头。那时罗布泊湖面广阔,河网密布,植被茂密,人类在此放牧、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到了封建社会,罗布泊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的逐渐密切,充当着商道枢纽的角色,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处罗布泊西北的古代名城楼兰,人口众多、商旅云集,"草软羊肥",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楼兰古国还沿水域发展出相当发达的种植业。
但西北地区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罗布泊的面积不断萎缩,加上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楼兰,竟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自然环境恶化,终于造成了楼兰等古国的衰落。国都变成了废墟,国土变成了荒漠,居民迁徙他乡。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20世纪60年代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上游人工拦截全部径流,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断流,造成罗布泊无水可补,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罗布泊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彻底干涸了。如今的罗布泊地区气候异常干旱,风沙将这块曾经美丽富饶的土地彻底吞没,干涸的湖底地形复杂,翻翘的盐壳形成望不到边的盐漠,并广泛分布着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罗布泊变成了“魔域”,“死亡之海”,“生命禁区”。但西北地区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罗布泊的面积不断萎缩,加上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楼兰,竟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自然环境恶化,终于造成了楼兰等古国的衰落。国都变成了废墟,国土变成了荒漠,居民迁徙他乡。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20世纪60年代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上游人工拦截全部径流,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断流,造成罗布泊无水可补,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罗布泊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彻底干涸了。如今的罗布泊地区气候异常干旱,风沙将这块曾经美丽富饶的土地彻底吞没,干涸的湖底地形复杂,翻翘的盐壳形成望不到边的盐漠,并广泛分布着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罗布泊变成了“魔域”,“死亡之海”,“生命禁区”。 然而干涸的罗布泊湖盆却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已探明工业储量2.99亿吨。2002年4月4日,在罗布泊腹地,一个新的城镇——“罗布泊镇”宣告成立,正在从事罗布泊资源开发的建设者们成为它的第一批居民。罗布泊钾盐开发基地将含盐量为35%的卤水从地层深处抽出,通过运河导入晒盐池,让沉睡的钾盐资源得以“重见天日”。罗布泊钾肥基地就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钾肥基地。在未来10年之内钾肥年生产还将达到220万吨,含盐卤水将在这此形成约200多平方千米的人工湖面。
§ 0.3 区域地理学发展与研究内容 • 一、区域地理学的发展 • 早期的地理学是综合的,区域地理与专论地理分化不明显。 • 19世纪中叶后,按逻辑分类的学科兴起,专论地理迅速发展,分化趋势明显。区域地理发展滞缓。 •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综合开发、振兴自己的家乡和综合的区域环境整治,加上空间技术、数学方法和系统论、信息论的兴起,使专论地理和许多相关学科又回到区域问题中来。现代区域地理学也相应地兴起,成为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
二、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一)地理区位研究 •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经济空间活动最佳组织的理论。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增强和强调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区位论之引入地理学无疑是与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相联系的。区位问题为地理学开辟了新的区域内容。杨吾扬先生认为区位论是现代理论地理学的三个主要内容之一。有的学者提出“区域位置的开发”,认为区域开发不能只停留在资源性开发的观点,而应该重视对于区域位置的开发。如深圳的发展并非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而是特殊的区域位置。因而我们认为,地理位置虽非能量和物质的实体,然而它却具有强烈的可利用性,在此意义上,可视为潜在的资源形式。
二、区域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 (二)区域持续发展研究 • 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协调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以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目标。区域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为了从整体上解决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由于地球表层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所以持续发展应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研究。从区域角度观察和研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途径。
二、区域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 (三)人地关系的研究 • 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旨。早期偏重于地对人的影响,以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主导地位。现代把重点转移到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的研究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以及其它分支学科,也需要其它科学的共同协作。不少地理学家强调区域地理学应以人地关系为中心,并以此来选择研究课题。因为把论题分析与区域综合相结合才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正确方向。
二、区域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 (四) 区域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 区域开发和发展问题是伴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广泛出现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中面临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并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处于协调状态等大量问题。19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区域差异与区域性特点更趋明显,如何实行有差别的地域开发战略,如何优化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区域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另外,如山区开发,流域开发也是具有鲜明“区域性”特点的重要研究内容。从研究方法上看,从一般区域分析与预测的研究向模型优化、模型实验,以及区域开发与实验区研究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