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86 Views
1. 緒 論. 1 . 1 經濟學的定義. 欲望無窮,資源有限 如何將稀少性 (scarcity) 資源用來生產財貨與勞務 (goods and services) ,合理分配 (distribute) 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a science of choice).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面對許多選項只能擇一而取時,被放棄的所有選項中,價值最高者,即為本次所做選擇的機會成本。
E N D
1 緒 論
1.1 經濟學的定義 • 欲望無窮,資源有限 • 如何將稀少性 (scarcity) 資源用來生產財貨與勞務 (goods and services),合理分配 (distribute) • 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a science of choice)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面對許多選項只能擇一而取時,被放棄的所有選項中,價值最高者,即為本次所做選擇的機會成本。 • 經濟學所謂的資源,又稱投入 (inputs) 或生產要素 (factors of production),包括勞動 (labor)、資本財(capital goods)、天然資源 (the product of nature)和企業家才能(entrepreneurial ability) 等四種 •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指人類經由學習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可以提高其生產力。
廠商雇用生產要素,必須給付報酬,勞動的報酬稱為薪資(wages and salaries);資本財的報酬是利息(interest) ;土地的報酬為地租(rent);企業家才能的報酬為利潤(profit)。 • 必須支付代價才得以消費的財貨或勞務,肇因稀少性,亦稱經濟財(economic good),絕大多數的財貨與勞務均屬之。 • 不必支付代價即能消費的財貨或勞務,稱為免費財(free good)種類較少。
1.2 經濟學研究方法與目標 • 幾乎所有的經濟分析,都隱含假設人們做決策或選擇時,具有理性(rationality)。 • 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 :分析對象是家戶和廠商的決策行為、個別市場的運行以及政府的租稅和管制對於資源配置的影響等。 •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 -omics) : 以整個經濟體 (泛指一個社區、地區、國家或一群國家) 為探討對象,內容主要包括國民所得、失業、通貨膨脹和貨幣與財政政策等
依據經濟學想要解決的問題分類,有實證經濟學 (positive economics) 和規範經濟學 (normative economics)。 • 實證經濟學:了解經濟體系的行為和運作的真象,不涉及主觀價值的判斷。 • 規範經濟學:須針對經濟行為的結果,加諸價值判斷,好或不好,應該或不應該,亦稱為政策經濟學(policy economics )。 • 所謂變數 (variable) 是一種衡量,衡量結果可有不同的數值。
為以科學方法分析和解釋經濟行為,建立經濟理論 (economic theory) 或經濟模型 (economic model),將實際現象適度簡化後,使用數學或邏輯分析法,預測各經濟變數間的因果關係。 • 經濟學家採用科學方法,分析研究經濟問題,大體分為四個主要步驟: • 步驟一:確立問題與相關變數。 • 步驟二:提出假設。 • 步驟三:設定假說 (hypothesis)。 • 步驟四:檢驗前步驟的假說。
因果關係的謬誤 (post hoc fallacy) • 如果甲事件發生在乙事件之前,甲事件未必一定是乙事件的因,乙事件未必一定是甲事件的果。 • 兩個變數間的相關性和因果關係,也不可混為一談。 • 組合的謬誤 (fallacy of composition) • 認為對局部來說是正確的,也可適用於全部。 • 財政政策 (fiscal policy) • 指政府運用租稅和政府支出等手段,影響總體經濟活動。 • 貨幣政策 (monetary policy) • 中央銀行藉控制一國貨幣供給額的方式,影響利率水準,進而影響家戶的消費決策和廠商的投資行為,導引總體經濟活動。
經濟政策目標有四: • 效率 (efficiency),某經濟體若能以最低廉成本生產出人們想要消費的商品,稱為有效率的經濟體。 • 公平 (equality or fairness),由於每個人對於公平的認知不盡相同,此目標較難明確定義。 • 成長 (growth),主要指經濟成長 (economic growth),代表一國總產出 (所得)增加的現象。 • 安定 (stability),指經濟穩定成長,不會忽快忽慢,物價水準保持平穩,或低通貨膨脹率。不過,低通貨膨脹率常伴隨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常伴隨低失業率,兩者間存在抵換關係 。
1.3 經濟制度 • 任何經濟社會均須面對和解決三個基本問題:(一)生產什麼?(二)如何生產?(三)為誰生產?不同經濟制度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方式大不相同。 • 專制經濟體 (command economy) 也稱計畫經濟體 (plann -ed economy) 的特色,有一中央計畫單位,負責規劃全國經濟事務,統籌解決生產什麼、何時生產、如何生產、生產目標以及分配方式等經濟問題;生產要素和財產國有化,為其特色。
資本主義 (capitalism) 經濟制度,透過價格調節機能,協調各種財貨與勞務市場的運行;生產要素和財產私有化,為其特色。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相對輕微,家戶和廠商基於追求自利 (self-interest) 行為,透過市場(market) 交易,得以解決三大基本問題。 • 所謂市場,是一種制度 (institution) 或安排 (arrangement),經由它促成買賣雙方達成交易。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十分仰賴各種市場運作,也稱市場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制度仍不是完美的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制度的缺點,亦稱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包括: • 缺乏政府保障財產權和建立與維護公平正義的遊戲規則。 • 未擁有資源者易陷入貧窮,發生「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象。 • 生產者傾向消滅競爭對手,達到獨占目的,獨占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 • 生產或消費某些財貨過程中,產生污染等副產品,卻未負擔污染成本,即產生外部性(externality)。不好的外部性也稱作外部不經濟 (external diseconomies) ;好的外部性也稱作外部經濟 (exte-rnal economies)。 • 私人公司不會生產公共財 (public goods) ,這些財貨的消費,沒有排他性 (exclusiveness),追求自利的個人不願提供。
若適度容許政府介入,可以矯正以上缺陷,故混合經濟制度 (mixed economy)才是目前世界各國最普遍實施者,資源私有化和公有化並存,唯兩者比重各國並不相同。 • 我國主要屬於市場經濟制度,但是國營事業的存在,雖然其重要性隨民營化政策的實施而逐漸式微,代表仍存有計畫經濟成份。 •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比重漸次升高,同一時間,計畫經濟比重逐年下跌。
1.4 生產可能曲線 • 經濟學常使用生產可能曲線或生產可能邊界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簡稱PPF),描述一個經濟體於一定期間內,如何運用全部資源,在現有技術水準限制下,以最有效率方式生產出各種財貨與勞務的組合,將這些組合連成一條曲線,即為PPF。構成此曲線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 所有資源已被「充分」利用,換言之,經濟體已達「充分就業」狀態 • 所有資源已被「有效率」運用,即採用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生產 。所謂效率,指經濟體達到一種狀態,它無法將資源重新配置或分配後,增產某商品而不減產其他商品 。
向右上方凸出形狀的PPF曲線,反映「機會成本遞增」現象,進而推論直線式PPF反映「機會成本固定」。向右上方凸出形狀的PPF曲線,反映「機會成本遞增」現象,進而推論直線式PPF反映「機會成本固定」。 工業產品(百萬打) 7 A B 6.9 C 6.6 D 6.2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農產品(百萬公噸) 圖1.1 某經濟體生產可能曲線
工業產品 工業產品 A C B D 0 農產品 0 農產品 (a) 工業部門成長較快 (b) 農業部門成長較快 圖1.2 PFF曲線的移動 • 在一定期間內,PPF曲線固定不變,然隨時間經過,一國擁有的生產要素數量和生產技術水準同時改變,PPF開始移動。PPF曲線一般往右(外)移動。
資本財 資本財 A B 0 消費財 0 消費財 (b) 低儲蓄率國家 (a) 高儲蓄率國家 圖1.3 儲蓄影響經濟成長速度 • 圖1.3說明一國人民今日的選擇,如何影響國家未來經濟成長的快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