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k likes | 2.14k Views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生化处理与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及规律 1 、污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P87 有分类 植物型微生物 ( 菌类、高等细菌、真菌、藻类) 动物型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特点:个体小、分布广 种类多、繁殖快、容易变异 2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 合成和分解 3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及影响因素. 补充微生物的图片. 图片. 3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及影响因素 3.1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的要求及酶 C H O N P 维生素等 酶 ——.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4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P94
E N D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生化处理与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及规律 1、污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P87有分类 植物型微生物(菌类、高等细菌、真菌、藻类) 动物型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特点:个体小、分布广 种类多、繁殖快、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合成和分解 3、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及影响因素
补充微生物的图片 • 图片
3、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及影响因素 3.1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的要求及酶 C H O N P 维生素等 酶——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4、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P94 温度 溶解氧 PH值:好氧6.5-8.5 厌氧:6.7-7.4 营养物的要求:好氧BOD:N:P=100:5:1 厌氧: BOD:N:P=100:6:1 有毒物的限制 进水有机物的浓度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5、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P95 1)生长曲线 图4-15 适应期: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对数期 平衡期 衰老期 2)细菌的定向变异 混合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曲线图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二、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提高的途径 P97 1污水的可生化性 注意事项: 2改善生化性的途径 调节营养比 调节PH 预处理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三、污水生物处理概述 好氧与厌氧的区别: 1微生物群不同 2产物不同 3反应速率不同 4对环境要求条件不同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 一、活性污泥法组成及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法组成 2性能指标 污泥浓度MLSS 污泥沉降比SV 污泥容积指数SVI
表示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曝气池) 1. MLSS浓度——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污泥浓度〉: mg/L混合液;g/L混合液;g/m3混合液; kg/m3混合液 MLSS=M=X=Ma + Me + Mi + Mii 2-4g/L为宜 2. MLVSS浓度——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 MLVSS=MV=XV=Ma + Me + Mi
表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评定指标(二沉池)表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评定指标(二沉池) 3.SV——污泥沉降比,又叫30min污泥沉降率 SV反应了曝气池正常运行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 同时通过它能及早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15-30%为宜 4. SVI——污泥容积指数(污泥指数)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 泥所占的容积—mL/g 50-150为宜
SVI在习惯上只称数字,而把单位略去 SVI值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要维持曝气池一定的MLSS(如3000mg/L)的情况下,SVI值越高, 则要求的污泥回流比R就越大,但当SVI值高达400mL/g时,则难于 用提高R来维持曝气池一定的MLSS浓度。 SVI=SV*10/MLSS SV=% MLSS =g/L 5、θC——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系统中每日增长的活性污泥量应等于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ΔX) (17-9) θC的定义式 (17-10) 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将△X(17-9)式代入(17-10)式:
(17-11) (17-12) (17-13) Xr是活性污泥特性和二沉池沉淀效果的函数。 (17-14)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二、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 1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 吸附—微生物代谢—絮凝体的形成与絮凝沉淀 2活性污泥增长规律 见图4-17 对数增长期内 减速增长期 内源呼吸期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3活性污泥法运行参数 1)污泥负荷Ns=QLa/XV(kgBOD/MLSS.d) Q——污水流量m3/d La——进水有机物BOD浓度mg/L X——暴气池容积m3 V——污泥浓度MLSS mg/L 2)污泥龄 见图4-18
2)污泥龄 见图4-18 θC——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定义为系统中每日新增的活性污泥平均停留在暴气池中的天数,即暴气池全部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ΔX)的比值,单位天 (17-9) θC的定义式 (17-10) 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将△X(17-9)式代入(17-10)式:
(17-11) (17-12) (17-13) Xr是活性污泥特性和二沉池沉淀效果的函数。 (17-14)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3)有机物去除量与活性污泥的增加 △X= aQLr-bXV 公式4-3 P105 △X—每日新增污泥量,即剩余污泥排放量kg/d Lr—污水BOD5去除量 kg/m3 Q—污水量m3/d X—混合液污泥浓度 kg/m3 X—暴气池体积 m3 a—污泥增长系数,即去除每kgBOD所产生的污泥kg数 b—污泥自身氧化率,即每kgBOD自身氧化所产生的污泥kg数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X= aQLr-bXV △X/XV=aQLr/XV-b 1/ θC =aU-b 4-5 图解法4-19 表4-5 几种物质的a\b 值 P106 4)暴气时间 T=V/Q 5)污泥回流比R=Qr/Q=CX/(Cr-Cx) C=(R/1+R ) *CR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4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 1)普通活性污泥法 图4-20 2)阶段暴气法 图4-21 3)生物吸附法 图4-22 4)完全混合法 图4-23 5)延时暴气法 图4-24 6)渐减暴气法 图4-25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1.传统活性污泥法的特征: 1) 有机物的吸附与代谢在一个曝气池中连续进行 2) 活性污泥经历了一个生长周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 内源呼吸期。经历了吸附与代谢二个阶段 3) S由大→小,dO2/dt由大→小。 ∴池首往往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池前段DO浓度较低,沿池长逐渐增高 2.优点: 3.缺点: 1)不适应冲击负荷和有毒物质 因为是推流式,进入池中的污水和回流污泥在理论上不与池 中原有的混合液混合。∴水质的变化对活性污泥影响较大 2)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 3)Ns不高,曝气池V大,占地大 传统活性污泥法流程图(图17-11)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特点 1) 分段多点进水,负荷分布均匀,均化了需氧量,避免 了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缺点 2) 提高了耐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能力 3) 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特点 1) 吸附与再生分别进行,二沉池在二者之中 2) 吸附时间较短(30~60min),再生池只对回流污泥再生。 ∴整个池容小于普通活性污泥法 3) 处理效果低于普通活性污泥法 4) 具有一定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5) 不宜处理溶解性有机物较多的污水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3)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而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V再生池很大, V吸附仅30~60min,容积小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特点 1) 耐冲击负荷,特别适应于工业废水处理 2) 池内水质均匀一致, 各点相同, 各部分工况几乎完全一致,可通过 来调整工作情况 3) 池内需氧均匀,动力消耗小于推流式 4) 出水水质比推流式差,活性污泥易产生膨胀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17-14)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2.特点 1) Ns非常小,只有0.05~0.10 kgBOD/kgMLSS·d 2) 曝气时间t长(24h以上),污泥处于内源呼吸期,剩余污泥量 少且稳定,池容大 3) 出水水质好,对原污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需设初沉池,只 适合于小城镇污水处理(Q≤1000m3/d)。污泥不需进行厌氧 消化处理 4) 基建费和运行费较高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
第四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 三、暴气 1暴气方法和设备 1)鼓风暴气 小气泡扩散器 图4-26 4-27 中气泡扩散器 图4-28 4-29 大气泡扩散器 图4-30 水力剪切扩散装置 图4-31 空气升流暴气装置 图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