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647 Views
医学的真谛 与职业幸福的根由 —— 医学的人文理想与职业幸福.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研究员 同济大学医学院 教授. 本能的叩问 / 哲学的追问. 你幸福吗 ? (幸福指数几何?) 有多少幸福来自于职业生活和职业理解 ? 职业生活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吗 ? 怎样的职业生活才是幸福的职业生活 ? 冰山底座:职业理解,职业精神,职业价值 职业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 => 艺术化生存 => 智慧化 ( 哲学化 ) 生存 ?. 是谁剥夺了我们的职业幸福?. 社会? —— 医闹,媒体(妖魔化),医改(失败?) 关系人? —— 患者(中山狼,求偿心理)
E N D
医学的真谛与职业幸福的根由——医学的人文理想与职业幸福医学的真谛与职业幸福的根由——医学的人文理想与职业幸福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研究员 同济大学医学院 教授
本能的叩问/哲学的追问 • 你幸福吗?(幸福指数几何?) • 有多少幸福来自于职业生活和职业理解? • 职业生活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吗? • 怎样的职业生活才是幸福的职业生活? • 冰山底座:职业理解,职业精神,职业价值 • 职业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艺术化生存=>智慧化(哲学化)生存?
是谁剥夺了我们的职业幸福? • 社会? ——医闹,媒体(妖魔化),医改(失败?) • 关系人? ——患者(中山狼,求偿心理) ——同行(丛林法则) ——上司(“黄世仁”,现代管理制度的压榨) • 自己? ——红尘(财富、地位、名誉)滚滚、身份焦虑 ——麻木、淡漠、无所谓 ——信仰的缺失与迷失(无畏的无神论者)
医学技术精英的失落 • 单翅(单边)效应: 技术飙升,道德危机(清华:厚德载物)。 技术落地,思想悬空。 • “方言”与“普通话”:公共思想空间的失语。 • 社会认同下滑,职业形象恶化,职业价值的质疑丛生。 • 医患关系紧张的事实。 • 职业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消失,职业幸福感的弱化
医学大师晚年的精神归途 • 大师不惟有大学问者,而是有大胸襟者,大境界者,大气概者。现代医学大师除了占据学术制高点之外,还占据了精神制高点,当下的医学大师表现出三个新气象,那就是—— • 哲学化:讲正反合,讲反思,讲整合,讲对立统一 • 史学化:讲心路历程,讲历史经验与精神得失 • 人道化:讲技术应该服从于人道原则与人性关怀 • 反面案例:伯格 曼电影的《野草莓》:成功的医学家,失败的人
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一医院“辱医“案 • 2001年5月11日,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副教授)在为一肺炎合并心衰的患儿诊治时, 由于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但家属(后查明有医闹参与策划)对患儿的危重病情不理解,认为是医生抢救不力导致患儿死亡, 因此,动员了十余名家属对这名儿科医生进行了围攻,逼迫医生抱着患儿的尸体游示医院,并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侮辱、殴打。 医院多次拨打了110报警,虽然几次公安部门出警达到了现场,但没有妥善地进行处理,最后,这名儿科医生被同事和自发组织起来的实习生解救出来。 • 检讨:医患沟通(危机沟通能力)//医警沟通(同情患方,与黑恶势力有染)//院内沟通(危机反应与处置能力)//医媒沟通(社会仇医情绪)的缺失
一位急诊科主任的轻生 • 2007年12月7日,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世立自缢了,此前,失眠、抑郁一直纠缠着他。——死于严重的抑郁症。 • 在同事看来,这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是因为不堪“医闹”的重压。 急诊室是是非之地,“医闹”事件发生时,社会将同情更多地投向 患者一方,而事实上医生也是“弱势群体”,是受 害者,很多医生生活在“医闹”的重压之下无力自拔…… • 急诊科的外科医生采用轮岗制,王世立本是普外科副主任,一年前才轮岗时到了急诊科。
悖论:幸福/天使总在苦难中诞生——为什么厄运总是降临在好人头上悖论:幸福/天使总在苦难中诞生——为什么厄运总是降临在好人头上 • 日常“事件”与非常“事变”的变奏 ——“悬置”与“倒置” • 2003年抗击SARS • 2008年汶川救援 • 为什么苦乐总相随—— 痛苦的时候,我们流泪 高兴的时候,我们也流泪 幸福的时候,我们还会流泪 穿越苦难才能发现幸福(参照系的变化) 拯救痛苦才能发现价值(无功利的行为)
医学的价值在灾难中涅磐 • 汶川大地震让社会“重新发现”医学界的职业献身精神,而不仅仅只是他们的技术水准。 • 如同五年前SARS肆虐时医务界的奋不顾身,实现了人文关怀与技术救助的完美结合,人道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契合。 • 灾难是人性的课堂,苦难是人生的导师,这堂沉重的课教我们重估人生的价值,重新发现职业的价值——珍惜生命,尊重医者,珍爱职业。 • 这位沉痛的导师引领我们的灵魂向上提升,唤起人们从人文主义的追问—— 痛苦与苦难, 拯救与救赎, 世俗与神圣, 日常与非常, 医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医学
灾难是人性的课堂 • 这场灾难的震撼,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许多人在此刻领悟了科学“真理”之上的职业“真谛”。 • 医学是“德行技艺”的高度统一,是超越个体谋生、功利主义的职业价值实现之上的人性彼岸的抵达。 • 灾难降临之时的使命是调动一切技术手段与全部的人性能量去迎击惨烈的牺牲,去战胜死神,拯救生灵,去照亮人生瞬间的黑暗,去温暖生命那顷刻的寒冰。 • 我们明白—— 有一种职业的境界叫“神圣” 反省日常生活的去神圣化 有一种职业的良知叫“纯粹” 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杂念芸生
叩问医学的真谛 • 真理与真谛 理性与良知//理性与感性//理性与诗性 ——互洽与张力 • 疾病与痛苦 • 干预与拯救 • 躯体与灵魂 • 物欲与爱欲 • 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大夫的墓志铭: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人文价值的三个“金字塔” •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人性渴望)金字塔” 基本(渴望)需求(生理需要) =》安全保障 =》爱与归属) =》发展需求(受尊重,自尊),有意思=》有意义 =》真善美领悟与表达 =》自我实现(美好生活,理想人格,优雅人生) • 梁从诫的“人类精神生活金字塔” 信息=》知识=》人类理解=》智慧的生活 • 职业道德(伦理生活)金字塔 个体底线伦理=>社会公共价值=>人类终极关怀
探寻职业理想(信仰、精神) • 人文(人道主义)关怀塑造职业信仰, • 在一个相对缺乏精神信仰的社会语境中,我们必须张扬职业信仰(价值判定与价值选择) • 与西方相比,我们这里是“没有教堂的医院”,我们也许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不能没有文化信仰。 • 职业信仰是个体文化信仰的集中表达。 • 我们不能信仰技术,不能崇拜功利 ——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是当下社会道德沦丧的根本原因 • 人文主义思想烛照职业理想,医学人文知识填充职业精神,刷新职业生活
人文的基本表述与精神向度1 • 人文主义包含人类的普遍价值,有四个层次的价值空间。 • 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 ,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它的基本意义是指某一特定时代语境下理想人性与优雅艺术的总和,是一个时代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包含教养与文化、智慧与德行,目的是成为理想的人,真正的人。(渴望崇高、踮起脚尖) —— 美德的人文主义
人文的基本表述与精神向度2 • 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传统人文主义包括人性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学说,以及同源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理念;新人文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实困惑的挑战、反叛,以及新启蒙运动(如反抗现代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反弹琵琶、反面敷粉) —— 批判的人文主义
人文的基本表述与精神向度3 • 其三是指人文学科知识与方法,是一种知识谱系与认知方法,既包括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基本科目,又是知识(才学)、见识、情感、德行、趣味、审美的总和,还是理解力、领悟力、洞察力、批判力的集合。(夯基累土,追求慧根) —— 知识论与方法论
人文的基本表述与精神向度4 • 其四是指人文价值,是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立场、姿态、情愫与关怀,它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追求相遇,强调个性体验,陶醉于艺术化的生命过程。(艺术化生存) —— 人文主义价值观。
医学是人的医学/不是普通的生物医学 • “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全面、系统的“还原论”研究,误区是“科学至上”——纯生物学向度 • “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机械论”的定势,误区是“技术崇拜”(技术主义)——理化科学与技术向度 • “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了“社会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社会化、群体化、和谐化,误区是使医学研究过度“外在化”,成为“环境决定论”者——社会科学向度 • “人是有情感、有慧根、会思想的万物之灵”:便有了“人文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思想化、艺术化,精神化、智慧化。误区是将医学思考引入过度“理想化”——人文学科向度。
现代医学的“人文复兴” • 医学人文性与人文化的缺失已经动摇医学的终极价值,亟待一次“人文拯救”,以恢复“人的医学”的本质面貌。 • 医学人文不仅仅只是一个说教,一份他者的怜悯和关怀,人文是一面职业精神的旗帜,是一套思想纲领,一个知识体系,一种智力生活,伴随着一系列现代启蒙与解放运动(解放黑奴,解放妇女,反种族歧视,病人权利运动等,一切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活动)而勃兴。
医学的当代性困境 一、职业价值迷乱的社会背景 科学主义盛行与技术主义昌明, 消费时代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行动原则, 职业价值多元与价值混乱 ——科学作为信仰,技术作为目的,消费成为时尚 ——医学是理想是科学与技术的最优化,市场与消费的最大化。 二、二律背反的现实“荒谬” 基本特征不是单纯的失陷迷乱,或媒体渲染的“罪恶“,而是复杂的“二律背反”,如同一碗“坚硬的稀粥”(类似于“难治型休克”)
荒谬化生存的医学的世界1 • 一方面市场化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与运营被缺乏公正与效率的体制、机制所困,无法实现优化运作,另一方面又过度市场化,放任各种利益集团按照赤裸裸的商业逐利规则盘剥作为社会弱势人群的贫病者; • 一方面社会医疗资源极度短缺,2/3的国民缺乏初级医疗保健呵护,另一方面医疗资源配置使用无理,浪费惊人,高档设备重复投资,大范围使用,疑病大诊,小病大治,奢侈医疗、炫耀性医疗盛行;
荒谬化生存的医学的世界2 • 社会意识迷信大医院,名大夫、高技术,洋设备,贵药品,品牌医院车水马龙,超负荷运转,医生病人都不堪其苦,而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运营不济; • 上医院,看医生,医生是价值主体,而智力投入与产出比严重扭曲,人的服务价格被严重低估,需要通过机器与药品的价差来补偿;人们极度迷信机器,崇拜技术,一方面技术相对落后,一方面技术至上,否定医学服务中的人文价值;
荒谬化生存的医学的世界3 • 伴随世风日下,职业伦理水准滑落,道德空洞很大,而道德偶像依旧坐在云端,不近人情。将医生当圣徒,过分褒扬职业清贫, • 医者作为“经济人”的世俗财富诉求得不到合法渠道、合理方式的尊重和满足,而挟职业身份地位图非份收益的腐败与掠夺行为(索取药品回扣与红包)虽然大受责备,却被当作“潜规则”来恪守,个别抗拒“潜规则”,良知唤起,揭穿黑幕、拒受红包的人不仅被同行斥为异类,也令病家不安,误解为嫌少或拒绝负责。必须以“先受后退”的策略来应对。
荒谬化生存的医学的世界4 • 不少医疗责任事故被同行评价所掩盖,而医疗探索的风险与失误却被放大成“人命官司”,奋不顾身救助反被刁民诬陷,使得医家谨小慎微,不敢创新 • 病家心态矛盾,或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甘受盘剥,或是霸道寻衅,铤而走险,伤医毁院 • 评论:构成我们这个荒谬的医学世界的原因十分复杂,消费主义、技术主义、道德沦丧都纠缠在一起,绝不是一声“缺德”所能直指本质,这一切都不是简单的道德训诫所能改变的。这是一场双输的博弈,构成社会的医疗恐慌与敌视,也构成我们深深的职业焦虑。
摆脱荒谬,重建职业生活 • 重建职业精神首先要重建职业生活, • 当下职业生活存在严重缺损,基本排除掉职业理想(目标)、职业信仰与职业精神,完全蜕变成为技术至上的专业主义 • 职业生活=专业生活? • 职业精神=专业精神?
现代医学的职业趋向 • 叩问医学的本质,医学的目的,辨析医学的属性,由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与价值谱系, • ——医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科学,而是高度人文化、社会化的科学。 • 1)有用、有效(有限)=》技术的威力 • 2)有理(无穷理)=》科学的建构与解释 • 3)有(慧)根(无根由)=》科学历史意识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发育 • 4)有情(无情、冷漠)=》人道主义情怀,人性之爱 • 5)有趣(无趣)=》审美化的发现 • 6)有德(缺德)=》职业伦理生活,道德养成 • 7)有灵=》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妙不可言(圣境,无有之境
所有可能的痛苦与拯救 • WHO健康定义:关注疼 =》痛 = 痛苦 =》苦难 • 恩格尔“新医学模式” ——躯体疾病 ——心理疾苦 ——行为失序 ——社会失和
“疾病”的英文词源演化 从“疾病”的英文词源演化、词义分析里可以寻找到最初的文化心理印记。 • Ail-ment:烦恼=》小病 • Dis-ease:不舒服,不舒畅,不放松=》疾病 • Dis-order:失序=》疾病 • Ill-ness:不适,不幸,伤害,苦难=》疾病 • Sick-ness:难受,不适,作呕,眩晕=》疾病 • Suffer-ing:病患,痛苦,主体感受=》患病 • 在这里,词义揭示的更多的是心理感受、社会适应上的缺失与偏差,而不是生物因素侵扰,也并非纯粹客观的疾病,客体的疾病,最终沦为“非人的疾病”
疾病:值得敬畏的自然圣境 • 自然的圣境:卡瓦博格峰(海拔6700M,比珠峰8843.48M低1700M),从来没有人攀登过它(中日登山队曾经尝试攀爬,结果全军覆没) • 疾病的圣境:膏肓(膏之上,肓之下,药力不可及)——一个隐喻:我们永远也无法包治百病(无法在疾病与健康领域全知全能)。 • 刘易斯·托马斯:最年轻的科学/半吊子技术 病因学治疗20% 发病学治疗10% 症状学治疗30% 安慰剂治疗40%
知敬畏,而后知进取 • 无技可施:现行技术未发达,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 有技难施:情况复杂,无从下手(多器官衰竭,无法承受副反应) • 有技误施:误诊误治,加剧病情,或失治,错过了最佳时间与径路。 • 有限的技术,无法承诺或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无法包治百病,但是可以善待百人,情暖百家,抚慰百心,安顿百魂。
人类幸福的企及 • 幸福的定义:《辞海》:是“称心如意的生活和情境” 一种外在的符号,承载身份、名誉、财富、地位 一种内心的体验与评价 一份关于生命与世界的价值、体验、承诺 • 身心:健康、快乐,体验更少的痛苦,更多的快乐 ——身心体验 • 欲望满足:生活中更多的“欲望”得以满足 ——物质和财富获得,纵欲主义与享乐主义 感官填充,食色性, 虚荣伸张:看与被看,听与被听 • 灵魂安顿:生命中更多的“彼岸”可以抵达 ——道德与人格价值实现,即“善与幸福”的通约性。所谓“至善即幸福”。
幸福的表述 • 个体幸福的基本表述: 享受和平、和睦、和谐的社会环境, 享受悠然、优美的自然环境, 享受工作,享受闲适(娱乐、阅读), 享受亲情、友情、爱情(优美、优雅、幽默,淡淡的忧郁的知己) • 职业幸福的表述: 基于自愿选择,充分享受工作,享受成长,享受成功(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社会美誉度)享受团队合作。
哲学拷打——哪一个幸福? • 古希腊:Living well(生活美好)+ doing well(工作美好,扮演好你职业生活角色) • 可憧憬的、表达(描述)的幸福,梦中的幸福/理想的幸福 ——可抵达(相对)的幸福:满意度支配的幸福。 ——可期待(预期)的幸福、纯粹(理想)的幸福与现实的幸福 —— 影响幸福预期的三个因素:个人历史(基线)社会学(环境)可比性考量,未知的不确定(闯入)因素。 • 幸福的本质与范畴 利己主义的幸福体验与利他主义(功利主义)的幸福体验 幸福与科学(善与真,正义与正确)的必然与或然 幸福与自由(内心魔鬼的释放,道德之花的绽放)的选择
宗教幸福:身-心-灵的彻底自由 • 原罪与救赎,从躯体的苦难到精神的甘泉 ——灵魂的升腾历程与仪式 • 培育感恩与宽容、悲悯与敬畏: ——天堂法则Vs地狱法则 • 揭示人生悖论:财富与精神(弥合与疏离),物资与精神(丰裕与饥渴) • 体验生命的神圣:心灵触动=》颠峰体验=》神秘的际遇
幸福是内心的承诺 • 在牧师那里:上帝是幸福的本原,人只有通过接近上帝才能获得幸福. • 远离教堂的世俗幸福是什么? 1.信心(人生的姿态,昭示幸福) 2.信条(精神信仰,渴望幸福) 3.道德感(道德律令,澄澈幸福) 4.激情(点燃幸福) 5.感官性(体验幸福)
触动的时刻(独上高楼) • 这个时刻,我们的灵魂被微微触及,神圣感轻轻拂过,当我们听音乐、观看日落,与孩童嬉戏,或在海边散步时都可能出现。 • 触动的时刻不会是天崩地裂,或是人生的转折点,但细心捕捉会体察内心的颤动。 • 口述“触动的时刻”(选自一位医生的博客) 我(一位年轻的儿科医生)正在为一位小病友准备出院医嘱,阳光从窗户洒落下来,几天前还萎靡的孩子脸上泛着红润,率性地在母亲怀里撒娇,还不时朝我做“鬼脸”,这一刻,我为孩子的天真和好运而感动,也为我的职业操劳而庆幸。刚做医生,医术还不赖。
颠峰的体验(心燃烧,人憔悴) • 与触动的时刻相比,颠峰体验会持续更长,震撼更强烈,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更大的改变。这份体验会陪伴我们度过此后的很长时间,并帮助我们做出关于生活与生命的重要抉择。 • 颠峰体验口述: 一天傍晚,我在海边散步,正赶上日落,于是爬上一块岩石,凝视着大海和缓缓下沉的红日,慢慢地,我感觉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和那一轮红日一起落到地平线下,“这一刻,我体会到永恒” ——活着,成为着美妙时刻的一部分,感觉真爽
神秘的际遇(蓦然回首) • 是最强烈的神圣体验形式,通常被称之为“边界事件”,它标志着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的过渡,预言家和先知们常常受到这种事件的启谕和召唤去完成神圣的壮举。 • 史怀哲体悟“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从神学博士到非洲里的丛林医生。
多元的幸福经验 • 纯真的幸福时光:童年时分/天性率真,沐浴无私的慈爱, 成年之后,依然渴望回到“梦幻岛”,耽于“童话”里的生活(无知的幸福) • 恋爱(沐浴爱河)的季节:才、情、色、趣、欲的交媾、交融。(“密室”幸福) • 陶醉于艺术的季节/诗意、乐意地栖居,艺术化的生活(“剧场”幸福) • 革命的激情年代:重审世界,消解价值,抒发理想、宣泄愤懑,表达蛮性与意志。(“广场”幸福) • 宗教礼仪、程式的沉浸与甘愿奉献、牺牲的快感体验。即“舍-得”的过程。(信仰) • 发现世界奥秘,“加冕”与“狂欢”的幸福体验(创新) ——基本范畴:学-术与学-养,内在倾诉与外在叙述,科学与人文
幸福的体验 • 屁股发酸,发麻(儿童) • 会心地微笑、面部潮红,鼻子尖冒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鼻子发酸,流泪,哭号//是悲?是喜(欣)? • 酒醉兴奋状,性兴奋状,吗啡注射状//升腾,或堕落?
职业幸福教育与养成 • 它不仅仅是为了改进当代医疗服务,也着眼于医师自身职业生活完整性的重建和职业价值的发现,一种内心的滋养和灵魂的安顿, ——回答“我为什么做医生?”这一永恒追问。 • 史怀哲: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在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活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的快乐和幸福,史怀哲称之为“职业的福祉之源”,——这份体验就是人常说的“施人玫瑰,手有余香”。它就是“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真谛。 • 职业生活的快感机制:需要丰富的人文、社会教养和伦理生活才会建立的。也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教育所不能赋予的。倘若缺乏这种职业快感机制,职业生涯中获得再多的利益和激励也无法平复内心无名的焦躁和困顿。——传记的力量
史怀哲的道路 • 史怀哲: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 •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真正的博学家。25岁时就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头衔,(他一生中共获得过9个博士学位,包括著名的牛津大学的学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多次在欧美作巡回演出。 • 他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唯一一位医生个体,其他都是政治家,宗教领袖) 小资料:诺贝尔和平奖(人道奖)6次颁发给医学界,其中5次颁发给组织,红十字会3次(1917,1944,1963),世界医生争取防止核战争组织1次(1985),无国界医生组织(1999)
神秘的际遇与生命的转向 30岁时,他突然决定放弃所有的教职与地位,宣布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间医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转而学医,38岁时学成,1913年,他以医学博士身份携新婚的妻子在刚果的兰巴雷内(Lamharene)丛林里建起了一间小诊所,由此开始了他的行医、也是他人道主义实践的艰辛生涯。在随后的52年中,他除了短暂的休假、学术旅行与募捐,绝大部分时光与精力服务于非洲的土著居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遗骨就安葬在奥戈维河畔的油棕林中。(活了90岁)
平凡,不平凡? • 他不仅是195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还获得过德国科学、艺术最高奖,巴黎城金质奖章、英国殊勋勋章、哥本哈根森宁奖等等,只不过他把所有的奖金用于修建麻风病房了,他还是法兰西科学道德和政治科学院的院士。 • 论家世,他还是著名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堂叔,他的善良与道德献身给他带来长寿,因此经历漫长而丰富,这本传记中时有记载。譬如,他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就住在歌德100年前住过的房间里,他曾是战后联邦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他与文坛大师罗曼·罗兰、茨威格、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因为早年的友谊成为终身的朋友,至于教皇、女王等王公贵族、政坛显要的片刻交往历不胜数,但均不被他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