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 主要来自 糖 和 脂肪 ,而 蛋白质 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激素等。.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 体表面积 ( m 2 ) = 0.0061 × 身高 ( cm ) + 0.0128 × 体重 ( kg ) - 0.1529.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ok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七 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激素等。

  2. 一、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3. 能量代谢的衡量标准体表面积(m2) =0.0061×身高 (cm) +0.0128×体重(kg) -0.1529

  4.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

  5. 精神活动  精神紧张肌紧张+代谢激素释放 能量代谢率 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之后由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环境温度 20~30 ℃ →代谢最稳定 < 20 ℃能量代谢率  > 30 ℃能量代谢率 

  6. 四、基础代谢 1、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率: (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 (1)概念: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BMR 基础状态:清醒、安静、空腹(12h以上)、静卧 室温( 20~25 ℃) (2)正常值:有性别、年龄差异 BMR=(实测值 – 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100% = ±10~15% (3)意义: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 20%为病理状态 发热时,T 每升高1 ℃ BMR升高13%

  7.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 人体温度 体表温度(皮肤、皮下组织)             体核温度(内脏)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8. 体温正常值: 直肠温度 36.9~37.9℃ 口腔温度 36.7~37.7℃ 腋下温度 36.0~37.4℃ 实验研究:食管温度      作为体核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      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9. 2.体温的正常变动 昼夜波动清晨2~6时最低 昼夜 午后1~6时最高 节律 性别成年女性>男性,约0.3 ℃ 月周期波动 年龄 儿童>青少年>壮年人>老年人 情绪和体力活动 因代谢增强、产热量 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此外,进食、环境温度以及麻醉药物等均能影响体温。

  10.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下 ── 脑、内脏(肝) 运动和劳动时── 肌肉 机体的产热形式: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 产热活动的调节:(在寒冷环境中)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甲状腺)

  11. (二)散热: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1.散热方式 a.辐射散热 体热以热射线形式向外界环境散 发的散热方式。常温和安静状态 下的最主要的散热方式 b.传导散热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 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c.对流散热 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 量的散热方式。 e.蒸发散热 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 的散热方式。当环境温度≥皮肤温 度时,蒸发是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12. 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 不感蒸发: 汽化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 人体不感蒸发量≈1000ml/d 皮肤(不显汗):600—800ml 粘膜(呼吸道):200-400ml 发汗: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可感蒸发:蒸发汗液的一种蒸发散热方式。 发汗受环境温度、空气湿度、体表空气对流速度的影响。

  13. 2.散热的调节反应 散热调节通过: 1.汗腺—发汗       2.血管—改变皮肤血流量 发汗:小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Ach) 温热性发汗:由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汗腺分泌   见于全身皮肤(以躯干、四肢最强) 生理意义: 增加蒸发散热,体温调节。 精神性发汗:由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汗腺 分泌。 见于手掌、足跖和前额。 与调节体温无关。

  14. 汗液中水分占99%以上,固体成分不足 1%,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当大量出汗而脱 水时,失水>失盐,会导致高渗性脱水,导致 电解质紊乱。 • 皮肤血流量的改变交感神经 → 皮肤血管口径 → 皮肤血流量 → 散热量 • 炎热:交感 N 紧张度↓→血管口径↑→皮肤血流量↑→ 散热量↑ • 汗液 • 寒冷:交感 N 紧张度↑→血管口径↓→皮肤血流量↓→ 散热量↓

  15. 三、 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 肤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 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行为性体温调节: 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有意识地采 取保温或降温措施,如增减衣物等。 自主性体温调节由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共同完成。

  16. (一)温度感受器 按其感受刺激分为: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 按其分布位置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以冷感受器为多 感受冷刺激,防止体温下降。 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布于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 处的神经元。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以热敏神经元为多, 脑干网状结构以及下丘脑以冷敏神经元为多。

  17. (二)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不仅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而且能对散热和产热两个过程进行调节。所以,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的关键部位。

  18.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水平是由PO/AH中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之间,相互制约而又协调活动形成的。 规定温度值:正常37℃ > 37℃ 热敏N元 (+) → 散热反应 ↑ < 37℃ 冷敏N元 (+) → 产热反应 ↑ 发热:致热原  调定点上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