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2

教學卓越計畫─ 簡介 與規劃

教學卓越計畫─ 簡介 與規劃. 報告人: 李錫堅 教務長. 教育目標: 培養能終身學習、思辨分析、 團隊合作,並具服務精神的專業人才。. 一般科系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習慣的養成和態度的培養 「核心就業力」=學生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素養(品格教育). HAS+K. Habit( 習慣 ) 終身學習 Attitude( 態度 ) 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瞭解並遵守專業倫理及道德 Skill( 技能 ) 實習 / 實驗 Knowledge( 知識 ) 用教育的使命 HASK ,可引導出基本能力,再連結到學校的教育目標. HAS+K.

oleg-garc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學卓越計畫─ 簡介 與規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學卓越計畫─簡介與規劃 報告人:李錫堅 教務長

  2. 教育目標:培養能終身學習、思辨分析、 團隊合作,並具服務精神的專業人才。

  3. 一般科系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習慣的養成和態度的培養一般科系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習慣的養成和態度的培養 • 「核心就業力」=學生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素養(品格教育)

  4. HAS+K • Habit(習慣) • 終身學習 • Attitude(態度) • 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瞭解並遵守專業倫理及道德 • Skill(技能) • 實習/實驗 • Knowledge(知識) • 用教育的使命HASK,可引導出基本能力,再連結到學校的教育目標

  5. HAS+K • Habit(習慣) • 終身學習 • Attitude(態度) • 良好工作態度、穩定度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瞭解並遵守專業倫理及道德 • Skill(技能) • 實習/實驗 • Knowledge(知識) • 用教育的使命HASK,可引導出基本能力,再連結到學校的教育目標

  6. 年輕人扎根的方向

  7. 教育使命與教育目標

  8. 服務精神 • 服務學習/區域關懷

  9. 學生基本能力

  10. 教育目標與基本能力

  11. 服務精神 專業人才 教學資源 開展學生能力 提昇國際視野 拓展區域關懷 強化課程規劃 活化教學效能 教學卓越計畫結構圖

  12. 討論議題二:下一步 • 延續目前計畫架構,小幅的調整 • 計畫內容的精進 • 下一期四年:每個年度的規劃 • 創意座談:1、2、3月各辦一場 • PDCA=plan+do+check+action(改善措施)

  13. 討論議題二:下一步 • 延續目前計畫架構,小幅的調整 • 計畫內容的精進 • 下一期四年:每個年度的規劃 • 創意座談:1、2、3月各辦一場 • PDCA=plan理念+do執行力+check管考+action(針對問題提出解決之道;改善措施)

  14. 專業人才 活化教學效能 開展學生能力 強化課程規劃 拓展區域關懷 提昇國際視野 終生學習 思辨分析 團隊合作 服務精神 灰色地帶

  15. Support L S 支援 Development Creativity C D C 教學評量 提升 教學品質 創新 發展 教師評鑑 分項一 活化教學效能 優質學習環境 學生課業輔導

  16. 分項目標 • 每一個分項都要整理出一個目標來

  17. 分項計畫一(1/5) 1.1 提升教學品質

  18. 教師工作職能

  19. 分項計畫一(3/5) 1.3 強化課業輔導 • TA增能培訓 • 成效考評 • 教學諮詢 • 補救教學資料庫 • 評量與回饋

  20. 校課規提案一:畢業學分之合理度 • 若系所畢業學分仍維持128學分,則需 • 強調課後輔導機制,投入大量且專業的TA,非為目前以高年級大學部學生或研究生之形式進行課業輔導,也可透過鼓勵授課老師參與輔助教學作為解決途徑,鐘點另計之。 • 建立「教學助理教授」「教學副教授」「教學教授」等教學專業教師(teaching track教師)之考核制度及升等途徑,以提升授課教師參與課業輔導的意願 • 各系所訂出最低授課內容(fundamental concept)。 • 決 議:課程學分數維持目前各系訂定的標準,以加強課後輔導的方式(含教師和助教)達成基本授課內容,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教學專業教師的部分,要在其他會議作更深入並全盤性的規劃和討論。

  21. 分項計畫一(4/5) 1.4 落實教學評量

  22. 慈濟大學課程內容檢討意見表

  23. 下一期計畫調整的方向 • PBL>>>推動多元教學法,提高學習效果 • 第二分項: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 • 推動通識教育的改革 • 公民的素養 • 培養美學、理念、和價值觀 • 培養適應變遷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反應能力 • 道德/專業倫理 • 四要一不要

  24. 教學專任教師 • 學校:教育部 • 配合 • 授課鐘點:8/9/10+3/4/5 • 高中教師:20+班級經營 • 教師評鑑:研究部分可以選0分

  25. 分項計畫二

  26. 2.1 培養核心就業力 • 透過各項措施與活動的安排,從校園生活經驗中,培養學生領導、溝通、合作、問題解決、抗壓性等各方面的核心就業技能與態度,促進個人發展及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 學生事務處、教務處及通識教育中心:系所 • 諮商中心

  27. 待考慮的工作方向 培養學生創意力 建立抗壓力/忍受挫折的能力 建立特色課程

  28. 2.2 推動主動學習適性發展 • 各系所指定至少一名教師擔任學生生涯顧問,各班導師也可以支援

  29. 學生學習意願低落

  30. 2.3增強學生資訊應用能力 • 目前的作法:五個領域 • 系統與網路、文書處理、網頁設計、數位影像剪輯以及多媒體剪輯 • 困難 • 選修人數集中在一兩個科目 • 缺少系所之配合 • 開課單位 • 通識、醫資、教務處

  31. 案由七:共同科的教師支援方式(例如生物學、生統學…)此課程授課系所和教師及被支援系所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案由七:共同科的教師支援方式(例如生物學、生統學…)此課程授課系所和教師及被支援系所之間的權利與義務 • 說 明: • 共同科定義為「大一、二之基礎課程,其中有三個(含)以上的系所將其列為必修,但該科目非為該系所之專業科目」。 • 專業科系需提供該課程之資源,同時修訂教師員額標準。專業課程之教師每支援10個學分數,將折抵一個教師員額,且此員額不因系所課程調整而更動之,折抵之員額由被支援系所扣除。 • 討 論: • 賴副校長:目前本校多數科系員額不足,故不建議立即使用扣除員額方式,而是教師支援課程後,在教師所屬單位多給員額。 • 決 議:擬另於行政會議討論。

  32. 分項計畫三:強化課程規劃 問題導向式教學法 基礎課程 通識教育 特色課程 學生 課程學群化

  33. 課程設計 • 嚴謹的治學態度 • 思考 • 寫作 • 跨領域學習

  34. 分項計畫三(1/5) 3.1推動問題導向式學習法(PBL) • 課程主持人 • 教案創作人 • 小組導師 >>>推動多元教學法,改善學生學習效果

  35. 慈濟大學辦理「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考評檢討共同性注意事項」分工表

  36. 分項計畫三(2/5) 3.2 改善基礎課程 • 不同學系 • 不同學習狀況 校外參訪、實習、語言交換、戲劇表演、小組討論、競試 • 減少授課比重 • 融入PBL教學 • 成立讀書會 • 線上教學平台 • 教學遊戲/動畫 • 章節重點 • 課程資源 • 學生學習Q&A 生物學、數理與統計、生物化學、程式設計與分析、社會科學

  37. 分項計畫三(3/5) 3.3 改進通識教育 「感恩、尊重、愛」的體驗與實踐

  38. 通識教育目標(哈佛) •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civic engagement • to teach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s products of, and participants in, traditions of art, ideas(理念), and values(價值) • to enable students to respond critically and constructively to change; • and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what they say and do.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