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65 Views
2 . 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要点一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 在运用面面垂直性质定理时必须注意: (1) 线在面内; (2) 线垂直于两面的交线,由此才可以得出线面垂直.在应用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时,在善于运用转化思想的同时,还应注意寻找线面平行、垂直所需的条件.. 例 1 如下图所示, P 是四边形 ABCD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 ABCD 是 ∠ DAB = 60° 且边长为 a 的菱形.侧面 PAD 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 ABCD. (1) 若 G 为 AD 边的中点,求证: BG ⊥ 平面 PAD ;
E N D
要点一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 • 在运用面面垂直性质定理时必须注意:(1)线在面内;(2)线垂直于两面的交线,由此才可以得出线面垂直.在应用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时,在善于运用转化思想的同时,还应注意寻找线面平行、垂直所需的条件.
例1 如下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 (2)求证:AD⊥PB. • 【分析】①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 • ②面PAD⊥面ABCD. • 解答本题可先由面⊥面得线⊥面,再进一步得出线⊥线.
【证明】(1)连接PG,由题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PG⊥AD.【证明】(1)连接PG,由题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PG⊥AD. • 又平面PAD⊥平面ABCD, • ∴PG⊥平面ABCD,∴PG⊥BG. •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 ∴△ABD是正三角形,∴BG⊥AD. • 又AD∩PG=G,∴BG⊥平面PAD.
(2)由(1)可知BG⊥AD,PG⊥AD. • 所以AD⊥平面PBG,所以AD⊥PB. • 【规律方法】 证明线面垂直,一种方法是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再一种方法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本题已知面面垂直,故可考虑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变式1 如图所示,α⊥β,CD⊂β,CD⊥AB,CE、EF⊂α,∠FEC=90°,求证:面EFD⊥面DCE.变式1 如图所示,α⊥β,CD⊂β,CD⊥AB,CE、EF⊂α,∠FEC=90°,求证:面EFD⊥面DCE.
证明:∵α⊥β,CD⊂β,CD⊥AB,α∩β=AB,∴CD⊥α.证明:∵α⊥β,CD⊂β,CD⊥AB,α∩β=AB,∴CD⊥α. • 又∵EF⊂α,∴CD⊥EF. • 又∠FEC=90°,∴EF⊥EC. • 又EC∩CD=C,∴EF⊥面DCE. • 又EF⊂面EFD,∴面EFD⊥面DCE.
例2 已知:如图,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E为垂足. • (1)求证:PA⊥平面ABC; • (2)当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 由面面垂直向线面垂直转化,一般要作一条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才能应用性质定理.【分析】 由面面垂直向线面垂直转化,一般要作一条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才能应用性质定理.
【证明】 (1)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F, • ∵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 • ∴DF⊥平面PAC. • 又∵PA⊂平面PAC,∴DF⊥PA. • 作DG⊥AB于G,同理可证DG⊥PA. • ∵DG∩DF=D,∴PA⊥平面ABC.
(2)连接BE并延长交PC于H. • ∵E是△PBC的垂心,∴PC⊥BH,又AE⊥平面PBC, • 故AE⊥PC,且AE∩BE=E, • ∴PC⊥平面ABE.∴PC⊥AB. • 又∵PA⊥平面ABC,∴PA⊥AB,且PA∩PC=P, • ∴AB⊥平面PAC, • ∴AB⊥AC,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规律方法】 已知两个平面垂直时,过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此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于是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由此得到结论: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证明(2)题的关键是要灵活利用(1)题的结论.【规律方法】 已知两个平面垂直时,过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此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于是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由此得到结论: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证明(2)题的关键是要灵活利用(1)题的结论.
变式2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γ=a,β∩γ=b,且a∥b.求证:α∥β.变式2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γ=a,β∩γ=b,且a∥b.求证:α∥β.
证明:如图,在平面α内作直线PQ⊥a,在平面β内作直线MN⊥b,垂足分别为Q、N.证明:如图,在平面α内作直线PQ⊥a,在平面β内作直线MN⊥b,垂足分别为Q、N.
∵α⊥γ,α∩γ=a,∴PQ⊥γ. • 同理MN⊥γ.∴PQ∥MN. • ∵PQ⊄β,MN⊂β, • ∴PQ∥β. • 同理a∥β.∵PQ⊂α,a⊂α,PQ∩a=Q, • ∴α∥β.
要点二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综合应用 • 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
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垂直,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是PB的中点,过A、D、N三点的平面交PC于M,E为AD的中点.求证:
(1)EN∥平面PDC; • (2)BC⊥平面PEB; • (3)平面PBC⊥平面ADMN. • 【分析】(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证EN∥DM. • (2)先证AD⊥平面PEB,再由AD∥BC证明. • (3)转化为证明PB⊥平面ADMN.
【证明】(1)∵AD∥BC,BC⊂平面PBC,AD⊄平面PBC,【证明】(1)∵AD∥BC,BC⊂平面PBC,AD⊄平面PBC, • ∴AD∥平面PBC. • 又平面ADMN∩平面PBC=MN,∴AD∥MN. • 又∵BC∥AD,∴MN∥BC. • 又N是PB的中点,∴点M为PC的中点.
(2)∵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2)∵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 • ∴BE⊥AD. • 又∵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E为中点, • ∴PE⊥AD, • ∴AD⊥平面PBE.又∵AD∥BC, • ∴BC⊥平面PEB.
(3)由(2)知AD⊥平面PBE. • 又PB⊂平面PBE,∴AD⊥PB. • 又∵PA=AB,N为PB的中点,∴AN⊥PB. • 且AN∩AD=A,∴PB⊥平面ADMN. • 又∵PB⊂平面PBC.∴平面PBC⊥平面ADMN.
【规律方法】 运用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或线线垂直.【规律方法】 运用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或线线垂直.
变式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变式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求证:AD⊥PB; • (2)若E为BC边的中点,能否在棱上找到一点F,使平面DEF⊥平面ABCD,并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1)设G为AD的中点,连接PG, • ∵△PAD为正三角形,∴PG⊥AD. • 在菱形ABCD中,∠DAB=60°, • G为AD的中点,∴BG⊥AD. • 又BG∩PG=G,∴AD⊥平面PGB. • ∵PB⊂平面PGB,∴AD⊥PB.
(2)当F为PC的中点时,满足平面DEF⊥平面ABCD. • 取PC的中点F,连接DE、EF、DF, • 在△PBC中,FE∥PB.在菱形ABCD中,GB∥DE, • 而FE⊂平面DEF,DE⊂平面DEF,EF∩DE=E. • ∴平面DEF∥平面PGB.
由(1)得PG⊥平面ABCD,而PG⊂平面PGB, • ∴平面PGB⊥平面ABCD, • ∴平面DEF⊥平面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