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14 Views
第三十三章 疱 疹 病 毒. * 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球形,120-300 nm, 核心为线性双链 DNA ,衣壳为 20 面体立体对称, 有包膜 及包膜刺突。. 2.除 EBV 外,均可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 CPE( 如 多核巨细胞等 ), 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3.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①增殖性感染;②潜伏性感染;③整合感染。. 4.多可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分三个亚科8型 人疱疹病毒1型( 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1 ) 人疱疹病毒2型( 单纯疱疹病毒2型, HSV-2 ) 人疱疹病毒3型(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
E N D
第三十三章 疱 疹 病 毒
*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球形,120-300nm, 核心为线性双链DNA,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及包膜刺突。 2.除EBV外,均可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CPE(如多核巨细胞等),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3.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①增殖性感染;②潜伏性感染;③整合感染。 4.多可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分三个亚科8型 人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 人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 人疱疹病毒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疱疹病毒5型(巨细胞病毒,CMV) 人疱疹病毒4型(EB病毒) 人疱疹病毒6型 引起婴儿急疹等 人疱疹病毒7型 未明确 人疱疹病毒8型 Kaposi肉瘤(卡波济肉瘤)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分两个血清型HSV-1、HSV-2;两型DNA有50%同源性。病毒有10种包膜糖蛋白。 2.宿主动物广泛,细胞培养CPE明显。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病人、健康带病毒者。 2.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呼吸道、垂直传播。 3.感染类型 (1)原发感染 (2)潜伏感染 再发感染 (3)垂直感染 诱因作用
病人和健康带毒者 密切接触 飞沫传播 性接触 HSVⅡ型:原发感染引起生殖器的疱疹病损 HSVⅠ型:原发感染引起龈口炎 潜伏感染: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 潜伏感染:骶神经节 受到非特异性刺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再发感染:口、鼻、眼部位疱疹等 再发感染:生殖器疱疹等,宫颈癌?
4.免疫性 HSV原发感染恢复后,血液中的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扩散,但不能消除潜伏感染,亦不能阻止复发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分离 2.快速诊断 (1)ELISA或间接荧光法测病毒抗原; (2)PCR技术测标本中的病毒DNA。
四、防治原则 1.抗病毒治疗 碘苷、阿糖胞苷、无环鸟苷等。 2.包膜亚单位疫苗正在研制。
第二节 EB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1.EBV不易培养,主要感染B细胞,基因呈潜伏状态。 2.EBV的特异性抗原 (1)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 *EBV核抗原 所有感染和转化的B细胞均可检出。 *潜伏感染膜蛋白 潜伏感染B细胞出现的膜抗原,是诱导B细胞转化的主要因子。
(2)病毒增殖相关的抗原 *EBV早期抗原(EA) 是EBV增殖活跃的标志。 *EBV衣壳抗原(VCA) *EBV膜抗原(MA) 是EBV的中和性抗原。 3.EB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1)增殖性感染 (2)非增殖性感染 *潜伏感染 *恶性转化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病毒主要经唾液传播,多数为隐性感染。 2.与EBV有关的疾病: (1)传播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3)与鼻咽癌关系密切
三、微生物学检查 1. 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VCA-IgA EA- IgA 2. 异嗜性抗体检测 可协助鼻咽癌诊断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原发感染 儿童期患水痘(可防止病毒再感染) VZV 潜伏感染 隐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颈神经节 当机体细胞免疫降低时 VZV到达脊神经感觉神经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出现疱疹,呈带状分布(带状疱疹)。 再发感染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CMV) 一、生物学性状 1.CMV形态和基因结构与HSV相似,但只感染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隐性感染率高,多发生潜伏感染,通过多途径传播。 2.感染类型 ①先天性感染:胎儿先天畸形,早产、死胎,智力低下等。 ②围产期感染 ③接触感染
④输血感染 可致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⑤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 可发生肺炎、视网膜炎、结肠炎等。 ⑥细胞转化和致癌潜能 实验证明CMV在细胞培养中可致细胞转化;在宫颈癌等检出CMV的DNA序列。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1.子弹状,核心含单股负链RNA,有包膜,尚有糖蛋白刺突。
3.野毒株毒力强,经家兔脑内连续传代50代后毒力减弱,固定毒株制备疫苗。3.野毒株毒力强,经家兔脑内连续传代50代后毒力减弱,固定毒株制备疫苗。 4.对热、紫外线、碘、肥皂水敏感。 5.传染源为疯狗、猫。传播途径为患病动物咬伤。
6.致病机理:病毒进入体内沿神经传播,在CNS细胞内增殖并引起病发。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任何刺激均可引起痉挛,最后因衰竭而死亡。6.致病机理:病毒进入体内沿神经传播,在CNS细胞内增殖并引起病发。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任何刺激均可引起痉挛,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7.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是预防的主要措施。被狂犬咬伤后伤口处理及时、彻底,注射高效狂犬病疫苗。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HPV 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损部位,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物品及性接触传播,引起疾病。如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
第三节 朊粒 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其主要成份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引起一系列CNS退化性疾病,包括人类的库鲁病,克-雅氏病及动物的疯牛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