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1.03k Views
北大名师风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2010.11.11. 北大百年,名师荟萃. 从 1898 年始建的京师大学堂到 1912 年的北大 从 1918 年建成的红楼时期、到抗战时的西南联大再到获得新生的燕园,在北大的众多校友之中,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向前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把自身的命运与祖国的振兴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没有辜负这片圣地赋予他们的风骨和灵气!. 大学的灵魂.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梅贻琦。
E N D
北大名师风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2010.11.11
北大百年,名师荟萃 • 从1898年始建的京师大学堂到1912年的北大 • 从1918年建成的红楼时期、到抗战时的西南联大再到获得新生的燕园,在北大的众多校友之中,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向前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把自身的命运与祖国的振兴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没有辜负这片圣地赋予他们的风骨和灵气!
大学的灵魂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 “大师”是指那些学识渊博、造诣非凡、德高望重的人物。由客观环境、个人天赋、勤学厚积而成。 • 大楼易盖、大师难寻。 • 北大人身上的风骨和使命感从何而来? ──那最大的影响,来自北大的历届师长,北大的先生。
煦煦春阳的师教 •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名人的脚步与北大前进的轨迹相伴相随。我们谈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气象,终究还要靠具体的人来体现。 • 一个伟大民族的振兴也离不开文化大师们的支撑。北大名师就是支撑文化大厦的一根根栋梁。
学术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 这些名师的共同特点是会通中西、熔铸古今、承先启后。有的还能做到文理兼融。他们生活的时代,正当新学、旧学并存的时代,他们这一辈学者,自幼受过严格的旧学训练,古文运用得比较纯熟,对经史子集有广泛的接触。同时,他们又是现代人,受到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世界历史文化知识有广泛的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工具也运用自如,有的还接触到新发现的考古实物。 • 他们对古代圣贤经传不那么迷信,敢于怀疑,善于推敲,治学条件比前代更为先进。新旧文化的结合点,造就了一代学人独具的优势。
追 寻 与 继 承 • 20世纪多灾多难,大师们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间坎坷。然而,在艰苦恶劣的境地中,他们矢志不渝、耿介不阿,显现出浩然正气,对国家和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 • 大师们不平凡的人格魅力与恬淡的生活境界,精彩的人生华章,我们通过回顾大师的心路历程与学术轨迹,让年轻的学子进一步了解大师的生平业绩,以探究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所在。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 • 1912年,严复被袁世凯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也改称为大学校长,兼任文科学长。 • 他提议,“为今之际,除校长一人准月支六十元,以示服从命令外,其余职教各员,在事一日,应准照额全支。”
教育部即以经费困难、程度不高和办理不善为由,提出要停办北京大学。严复又一次上书申述《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的理由。教育部即以经费困难、程度不高和办理不善为由,提出要停办北京大学。严复又一次上书申述《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的理由。
蔡 元 培 校 长的 贡 献 •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赞誉蔡元培先生:“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华法教育会 • 来北大之前两次出国,先到德国,后到法国。与巴黎大学历史系欧乐教授分别担任中法会长 • 1915.6组织勤工俭学,“勤于工作,俭以求学”,开办华工学校;编教材《华工学校讲义》四十篇,《哲学大纲》1914-1931商务再版11次。 • 吴玉章回忆:适值十月革命胜利,周恩来、李富春、罗迈、陈毅、王若飞、邓小平,还有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穆青等杰出人物。 • 《旅欧杂志》主编,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远见
逆流而上,改造北大 • 1916年,袁世凯病死,黎元洪当了总统,许多社会名人推荐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朋友对于此事执两种不同意见。蔡元培曾说:“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数的说,既然知道他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算失败了,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服从后说,进北京。” • 蔡元培勇于逆流而上的倔强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欲使国家振兴舍教育无他” •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来到北大 “知难而进的大勇之举”。“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中华新报》1917.1.1) • 他在《整顿北京大学经过》一文中认定“欲使国家振兴舍教育无他”。随即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坚决辞退不称职的教员,充实教师阵容,广纳进步学者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改 造 旧 北 大 • 学生中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没有读书习惯。 • 1917年1月9日开学演讲 强调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 教员中有不少旧官僚,不学无术,思想保守。 • 1917年1月11日聘任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 1917年3月起,辞退外籍教员克德来、燕瑞博、牛兰德、斯华鲁、伦特、纽伦等,顶住诉讼威胁和外交公使压力,泰然处之。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 •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 • 蔡元培组建 进德会:甲等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等加不做官吏,不做议员;再不饮酒、不吃肉、不吸烟为丙等。教师70多,职员90,学生300多加入进德会,占师生总数1/3。
请进一批最杰出的学问家 • 陈独秀 胡适 • 李大钊 杨昌济 鲁迅 周作人 • 刘半农 钱玄同 • 梁漱溟 • 辜鸿铭 刘师培
请进一批最杰出的学问家 •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有学识出众、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员,因此蔡元培诚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进步人士进校任教, • 根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聘请或留用各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如李四光、朱家骅、马寅初。 • 他还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开展学术研究,提出“学为基本、术为枝干”的主张。由于蔡元培的大力革新,一扫旧日积弊,使北大的面貌焕然一新,
北大的新生和活力 • 主办人文科学长的身份,充裕的资金支持,群星灿烂的学术环境,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陈大齐、张申府……尽被《新青年》编辑与作者囊入。协力建起了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随后,《每周评论》、《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等刊物,亦由校长蔡元培和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创立。 • 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北大青年学子们,组织各种社团,创办一批学生刊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民》和《新潮》。以蔡元培为首的校方给予了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蔡元培)批准每月由北大四万元的经费中拨出两千元来给他们办杂志,并决定由学校负责印刷发行。……李大钊还将图书馆一间房子拨给杂志社使用,胡适则充任顾问。”
梁漱溟《值得感念的岁月》 • 兼容并包 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而在进入北大之后,我从蔡先生和诸同事、同学所获益处,直接间接,有形无形,说之不尽,于是得以经过自学钻研,在学识上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开始走向成熟。
文革中的梁漱溟 • 梁漱溟公开表示:“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 • 他说:说林彪有什么路线,那是抬高了他。我不认为林彪是受害于孔子! • 他说:我不能说屈心的话,不能像林彪那样,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我堂堂正正是个人,但林彪身败名裂,不够做人的资格! • 会议主持人命令梁漱溟交待被批判的感想,梁漱溟傲然答道: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有影响的社团及刊物 • 新潮社 傅斯年 罗家伦 徐彦之《新潮》 • 国民杂志社邓中夏 黄日葵 高君宇 许德珩 • 哲学研究会 杨昌济 马叙伦 梁漱溟 胡适 • 平民教育演讲团 邓中夏 廖书仓等 • 少年中国学会 李大钊发起 毛泽东 • 马客士研究会 社会主义研究会 • 学术、教育、新文学、歌谣、世界语、书法、画法、音乐会、雄辩会、武术会、静坐会等
史学系教授 图书馆主任 共产党创始人 李大钊先生
研究会杰出会员——毛泽东 • 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馆员,他报名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 • 从1919年7月回湖南开始主办《湘江评论》,到1925年12月 他创办和主编了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政治周报》 1926年6月停刊,7年的时间,他先后从事了10项新闻工作。 •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说:“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 ,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1] • [1] 《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2号,引自中共中央研究院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 73页。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缔造者 • 毛泽东曾对斯诺深情回忆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 毛泽东是人民领袖,同时也是卓越的报刊新闻和政论家,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他既抓枪杆子,又抓笔杆子,一直十分重视新闻工作和革命舆论作用,亲自动手办报刊、写社论、消息和评论,并指导众多革命报刊的创办和出版。注意细列纲目的调查研究 ; • 他对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奠基石。
读 书 与 救 国 • 对于学生参加政治活动,蔡元培起初是很不赞成的,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 • 蔡元培本人就是一个爱国者,在内心里对于学生们的行动还是同情的。因此,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作出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决议、而北京政府居然准备接受的时候,引起举国上下一致反对,蔡元培对学生的的爱国行动不仅不再阻止,而转为坚决支持了。
五 四 运 动 的 前 夜 • 当指望政府坚持立场已经完全没有可能了时,蔡元培只有把挽救国家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学生身上。5月2日,蔡元培召集罗家伦、傅斯年等部分学生代表到自己家里,通告情况,并立即召开全校教职员会议讨论形势。同时又以北京欧美同学会总干事的身份,与副总干事王宠惠、叶景莘联名致电中国使团首席代表陆征祥,劝其不要签字。 • 5月3日晚上,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第二天举行游行示威。对于这次大会,蔡元培不仅没有“阻止”,还特地召集学生代表谈话,予以鼓励,并再三嘱咐,在行动的时候一定要严守秩序,以免为政府干涉造成口实。
5月3日这一天,自晨至夜,蔡元培为调动各方力量以促成第二天的行动而竭尽全力,东堂子胡同他的家中人流如梭,通宵未得安宁。5月3日这一天,自晨至夜,蔡元培为调动各方力量以促成第二天的行动而竭尽全力,东堂子胡同他的家中人流如梭,通宵未得安宁。 • 5月4日下午,数千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大会,并与不断加入的市民、工人、商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上街游行。蔡元培坐守家中,接到政府方面要求他召回学生的电话,他回答道:“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 • 对于让他立即前往教育部商量善后办法的要求也不予理会。示威队伍冲破军警阻拦,行至卖国贼曹汝祥的住地赵家楼,火烧曹宅。赶来弹压的大队军警逮捕了32名学生,其中有北大的20人。
校长救学生、学生留校长 • 蔡元培冒着危险多方营救,使被捕学生于5月7日全部获释。此后,反动政府撤免蔡元培北大校长职务,并欲解散北京大学、惩治进步学生。为保全学校,保护学生,蔡元培毅然决定出走。北大及各校师生组织请愿、罢课、游行,强烈要求蔡元培回任,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一时学潮汹涌。 • 6月28日,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9月12日,病后初愈的蔡元培回到北京;9月20日,北京大学三千余人在法科大礼堂召开欢迎蔡元培返校的大会,盛况前所未有。如此“校长救学生、学生留校长”的佳话,世所罕见。
蔡元培校长整顿北大的硕果 • 90年前的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基地。 • 如果没有蔡校长对北大的改革及对学生社团、学生刊物的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可能要延缓若干年。
辉 煌 的 十 年 • 1920年,蔡元培赴欧洲考察,一年后再次回到北京。因看到“北京政府的情形,日坏一日”,于1923年再次辞职 • 至1927年,北大划入北平大学区范围,他的“北京大学校长名义,始得取消”。用他自己的话说:“统计我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一经回忆,不胜惭悚。” • 最有建树的十年,筚路蓝缕,革故鼎新。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 蔡元培曾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战,与宋庆龄、鲁迅等人组成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拥护国共合作。 • 1940年病逝于香港。周恩来曾作挽联悼之:“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艰苦成长 多灾多难 •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教育史上的奇迹 • “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 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 1942年以前,昆明常有空袭,跑警报是家常便饭,是每天必修之课。师生们躲警报跑到郊外,在乱坟堆中照常上课。据联大李希文校友(现任云南大学外语系教授)记忆,冯友兰先生曾站在炸弹坑里上课。并不是没有别的教室,而是炸弹坑激励着教与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上昭日月。 • 而在学校里,轰炸也好,贫困也好,教只管教,学只管学。那种艰难,那种奋发,刻骨铭心,永不能忘!
1949年2月北京大学获得了新生 •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校庆日由过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 •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并曾三次写信鼓励师生确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周恩来总理曾先后6次亲临北大视察或做报告。 • 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解放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 北京大学的医、工、农学院以及其他部分学科或分出去单独成立高等学校,或并入了其他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学的有关系科并入了北京大学。 • 北大的校址也从城里 沙滩等地迁移到了位于北京西北郊著名园林风景区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即“燕园”。
马寅初校长说 • 1953年6月30日我们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人口是60193万人,现在过了四年,按照我国人口增殖率25%0 计算,每年要增加一千五百万,那么现在我国的人口至少是六亿五千万,照这样计算下去,五十年后我国人口就有二十六亿,超过现在全世界人口的总和。你看这还得了! • 人口繁殖的确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我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现在有计划经济,同时也应该有计划生育。
1953年58260万人 1964年69122万人 1982年 100391万人 1990年 113051万人 2000年 126583万人 自1982至2001这20年间,全国累计少出生人口近3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82年的22.28‰和15.68‰下降到2001年的13.38‰和6.95‰。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中国已属于低出生率国家。 中国大陆地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