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第 二 章 初等模型

第 二 章 初等模型. 2.3 划艇比赛的成绩 2.6 交通流与道路通行能力 2.8 扬帆远航. 初 等 模 型. 研究对象的机理比较简单. 可以利用初等数学方法来构造和求解模型. 研究对象难以从机理上建模. 只能建立测试分析(数据拟合)模型. 如果用初等和高等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其应用效果差不多,那么初等模型更高明,也更受欢迎. 剑桥和牛津一年一度的划艇. 赛艇 2000m 成绩 t ( m in ) 种类 1 2 3 4 平均

opa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二 章 初等模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初等模型 2.3 划艇比赛的成绩 2.6 交通流与道路通行能力 2.8 扬帆远航

  2. 初 等 模 型 • 研究对象的机理比较简单 可以利用初等数学方法来构造和求解模型 • 研究对象难以从机理上建模 只能建立测试分析(数据拟合)模型 如果用初等和高等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其应用效果差不多,那么初等模型更高明,也更受欢迎.

  3. 剑桥和牛津一年一度的划艇

  4. 赛艇 2000m成绩 t (min) 种类 1 2 3 4 平均 单人 7.16 7.25 7.28 7.17 7.21 双人 6.87 6.92 6.95 6.77 6.88 四人 6.33 6.42 6.48 6.13 6.32 八人 5.87 5.92 5.82 5.73 5.84 艇长l 艇宽b l/b (m) (m) 7.93 0.293 27.0 9.76 0.356 27.4 11.75 0.574 21.0 18.28 0.610 30.0 空艇重w0(kg) 桨手数n 16.3 13.6 18.1 14.7 l /b, w0/n基本不变 2.3划艇比赛的成绩 对四种赛艇 (单人、双人、四人、八人) 4次国际大赛冠军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与桨手数有某种关系. 试建立数学模型揭示这种关系. 问题 准备 调查赛艇的尺寸和质量 你同意吗? 有点牵强喔

  5. 前进 动力 划桨 功率 桨手数量 赛艇 速度 前进 阻力 浸没 面积 赛艇 速度 艇 重 问题分析 分析赛艇速度与桨手数量之间的关系 赛艇速度由前进动力和前进阻力决定: • 前进动力 ~ 桨手的划桨功率 • 前进阻力 ~ 浸没部分与水的摩擦力 • 对桨手体重、功率、阻力与艇速的关系等作出假定. • 运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建立模型.

  6. v (n/s)1/3 np fv, f sv2, AW(=w0+nw)n sn2/3 s1/2A1/3, vn1/9 比赛成绩tn– 1/9 模型假设 符号:艇速 v, 浸没面积s, 浸没体积 A, 空艇重 w0, 阻力 f, 桨手数 n, 桨手功率p, 桨手体重w, 艇重 W. 1)艇形状相同(l/b为常数), w0与n成正比 流体阻力公式 f=ksv2 2)v是匀速,阻力 f与 s及v2成正比 3)桨手无差别,p与w均为常数 总功率 模型建立 艇形状、材料相同

  7. 利用4次国际大赛冠军的平均成绩对模型tn– 1/ 9 进行检验. • • t nt 1 7.21 2 6.88 4 6.32 8 5.84 • 7.21 • 6.88 6.32 O 5.84 n 1 8 2 4 线性最小二乘法 模型检验 课本算错啦! 与机理模型基本吻合!

  8. 模型检验 n=1,2,4,8, 代入模型 计算t, 与真实数据比较,误差很小。

  9. 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非线性最小二乘:求a和b使得误差平方和 达到最小。非线性函数极值问题(解非线性方程组) 。 线性化最小二乘:求loga和b使得误差平方和 达到最小。二次函数极值问题(解线性方程组)。

  10. Matlab程序 线性最小二乘 n=[1 2 4 8]; t=[7.21 6.88 6.32 5.84]; logn=log(n);logt=log(t); c=polyfit(logn,logt,1); a=exp(c(2)),b=c(1) t2=a*n.^b %结果=7.284, =-0.1035 非线性最小二乘 n=[1 2 4 8]; t=[7.21 6.88 6.32 5.84]; fun=@(c,n)c(2)*n.^c(1) ; c=lsqcurvefit(fun,[7,-0.1],n,t) ; a=c(2),b=c(1) %结果=7.275, =-0.1021

  11. 划艇比赛 小结 • 对实际数据做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 • 利用物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 • 利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建模. • 用数据拟合未知参数(最小二乘法) • 检验: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基本吻合 • 缺点:模型假设比较粗糙.

  12. 大城市病:塞车

  13. 2.6 交通流与道路通行能力 背景和问题 现代城市生活中交通拥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许多平面交叉路口,红灯后面总是排着长长的汽车队伍等待放行. 通过信号灯控制等管理手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工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 介绍交通流的基本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讨论一般道路及信号灯控制的十字路口的通行能力.

  14. 模型一:Greenshields交通流模型(1935) 交通流~ 标准长度的小型汽车在单方向道路上行驶形成的车流,没有外界因素如岔路、信号灯等的影响. 借用物理学概念, 将交通流看作一辆辆汽车组成的连续流体, 用流量、速度、密度3个参数描述其基本特性. 流量q~某时刻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辆/h ) 速度v ~某时刻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速度(km/h) 密度k~某时刻通过道路某断面单位长度内的车辆数(辆/km ) 3个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15. 车流密度加大 司机被迫减速 模型一:Greenshields交通流模型(1935) 速度v 与密度k 的关系 线性模型 适合车流密度适中的情况 vf ~畅行车速(k=0时) kj~阻塞密度(v=0时) 对数模型 车流密度较大时适用 v1~ k=kj/e时的车速(理论上), 由观测数据确定. 指数模型 车流密度较小时适用 上述结论可利用微分方程理论证明。见刘来福《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流量q qm 0 kj km 速度v vf vf vm vm 0 qm km kj 0 密度k 流量q 线性模型的流量-速度-密度关系 km=kj/2 ~最大流量时的密度 vm=vf/2 ~最大流量时的速度

  17. 模型二:城市干道的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单位时间内通过某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 交通流量远小于通行能力时,车速高,呈自由流状态 • 交通流量接近通行能力时,车速低,呈强制流状态,出现交通拥堵. 饱和度~流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 表示道路的负荷程度. 城市干道的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当具有标准长度和技术指标的车辆,以前后两车最小车头间隔连续行驶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最大车辆数N (辆/h).

  18. 城市干道的通行能力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N v~车速(km/h), d~最小车头间隔(m) • d 主要由刹车距离决定,刹车距离与车速密切相关. d1~刹车时司机在反应时间t0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d2~刹车时从制动器起作用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 c~与路面阻力、车重、湿度、坡度等有关的系数. d3~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d4~车辆的标准长度.

  19. 城市干道的通行能力 最大通行能力 交通工程的专业教材: 司机刹车的反应时间t0 =1s,系数c=0.01,安全距离d3=2m,小型车辆的标准长度d4=5m. 当t0,c,d3,d4变大时最大通行能力Nm减小.

  20. 常数 制动距离与车速的模型 制动距离:制动器作用力、车重、车速、道路、气候… 设计制动器的合理原则: 最大制动力与车的质量成正比,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 模型假设 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F作的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且F与车的质量m成正比. F d2= m v2/2 F m

  21. 西 东 南 模型三:信号灯控制的十字路口的通行能力 典型的十字路口 东西方向有3条车道:左转、直行、直右混行 南北方向有2条车道:左转、直右混行 信号灯控制采用4相位方案 相位D 相位A 相位B 相位C

  22. 信号灯控制的十字路口的通行能力 • 假设红灯时车辆在停止线后排成一列等待,绿灯后第1辆车立即启动通过停止线,其余车辆按照固定时间间隔通过停止线. 某一相位下每小时通过停止线的最大车辆数(单行道) S (辆/h) T(s)~信号灯周期, tg(s)~某相位的绿灯时间. t0(s)~绿灯后第1辆车通过停止线的时间. ts(s)~直行或右转车辆通过停止线的时间. ~反映车辆通过路口不均匀性的折减系数.

  23. t0=2.3s,ts=2.5s(小型车辆)~3.5s(大型车辆), 对直行或右转=0.9(左转更小) 调整4个相位的绿信比, 使GA:GB:GC:GD qA:qB:qC:qD 信号灯控制的十字路口的通行能力 每小时通过停止线的最大车辆数 G=tg/T~绿灯时间与信号灯周期之比(绿信比) Q= 3600/ts~小时流量(按每ts(s) 通过一辆车计算) 实地调查高峰时段 4个相位通行的实际流量qA, qB, qC, qD

  24. 上海交警发明“左转弯待转区”; MCM2009竞赛题A:环岛城市交通 CUMCM2013竞赛题A:车道被占用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交通流问题的扩展

  25. 习题 P56 ex7, ex8 补充题:作出交通流对数模型、指数模型的流量-速度-密度关系示意图,并求最大流量。

  26. 帆船比赛

  27. 航向 北 帆船  风向 帆  确定起航时的航向以及帆的朝向 . A B 2.8 扬帆远航 海面上东风劲吹,设帆船要从A点驶向正东方的B点。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28. p2 w=w1+w2 p1 p w1=f1+f2  w w1 f1 w2 f2 • 风(通过帆)对船的推力w 模型分析 水的阻力呢? • 风对船体部分的阻力p 推力w的分解 f1~航行方向的推力 阻力p的分解 p=p1+p2 p1 ~航行方向的阻力 • w与帆迎风面积s1成正比,p与船迎风面积s2成正比,比例系数相同且s1远大于s2 . 模型假设

  29. p2 p1 p v  w w1 f1 w2 f2 v1 模型假设 • w2与帆面平行,可忽略. • f2, p2垂直于船身,可由舵抵消. • 航向速度v与力f=f1–p1成正比. w=ks1, p=ks2 模型建立 w1=wsin(–) f1=w1sin=wsin sin(–) p1=pcos v=k1(f1–p1) 船在正东方向速度分量v1=vcos

  30. p2 p1 p v  w w1 f1 w2 f2 v1  = /2 时 f1=w(1–cos)/2最大 模型建立 = k1(f1–p1)cos v1=vcos f1=w1sin=wsin sin(–) p1=pcos 模型求解 求, ,使 v1最大 1) 当固定时求使f1最大 f1=w[cos(–2)–cos]/2 2) 令 = /2, v1=k1 [w(1–cos)/2–pcos]cos  求使v1最大(w=ks1, p=ks2)

  31. v1最大 v1=k1 [w(1–cos)/2–pcos]cos  模型求解 =(k1w/2)[1–(1+2p/w)cos]cos  w=ks1, p=ks2 记 t=1+2s2/s1, k2=k1w/2 s1>>s2 s1>2 s2 1< t < 2 1/4<cos <1/2 60º<  < 75º 当s1>> s2很小, 60º

  32. 结论和讨论 讨论起航时的航向和帆角 =/2. 60º <  < 75º 当s1>> s2很小, 60º 注意:航行过程中终点B将不在正东方,应调整和 .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补充习题:(1)起点 =0是否可以?(2)终点B不在正东方时,怎样确定和?(3)最优航行线路?(4)考虑水的阻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