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1.04k Views
第二节 阻燃整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阻燃整理的概念 和 评价 第三节 阻燃机理 第四节 阻燃剂 第五节 阻燃整理的方法. 从 1998 年到 2010 年问共发生火灾 1757099 起,每年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到 12 . 08 亿元,平均每年有 2088 人在火灾中失去生命。 2011 年,全国共接报火灾 125402 起,死亡 1106 人,受伤 572 人,直接财产损失 18.8 亿元 2012 年 1 至 10 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 11 万起,死亡 1123 人,受伤 582 人,直接财产损失 12.5 亿元. 一、 背景.
E N D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阻燃整理的概念和评价 • 第三节 阻燃机理 • 第四节 阻燃剂 • 第五节 阻燃整理的方法
从1998年到2010年问共发生火灾1757099起,每年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到12.08亿元,平均每年有2088人在火灾中失去生命。 2011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25402起,死亡1106人,受伤572人,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 2012年1至10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11万起,死亡1123人,受伤582人,直接财产损失12.5亿元 一、背景
2007年吉林辽源市最大医院---中心医院发生火灾, 造成38人死亡
纺织品阻燃的重要性 ◆ 约20%的住宅火灾是由纺织品引起的(即纺织品是首先被引燃的材料),50%以上的死亡是由这些(纺织品)火灾造成的。也有统计,一半的火灾是由纺织品引起的。 ◆消防难度增加:现代化大城市人口密集、高层与地下建筑越来越多,灭火工作难度很大,为减少火灾发生及降低火灾危害,包括阻燃纺织品在内的阻燃系列产品的开发被提上日程,对纺织材料进行阻燃整理显得更为重要。
◆特殊作业环境要求阻燃防护纺织品 ; ◆强制性法规要求特殊场所使用阻燃纺织品。 1989年通过法律强制实施在英国国内市场销售阻燃装潢型家具。 美国、日本推出法规,要求儿童、老人的睡衣有阻燃性; 我国法规规定,在交通工具(飞机、火车、轮船等)、影剧院 等场所使用阻燃纺织品。
二、阻燃整理的基本概念 1.织物的可燃性 1)着火性:即着火点高低,表示起火的难易。 2)燃烧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样品燃烧的速率 3)燃烧的毁坏性: 燃烧中,通过热传导使皮肤T↑,引起灼伤。 还有烟及有毒气体的危害。 2.阻燃整理是指经过整理的织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止 火焰蔓延的能力,离开火源后,能迅速停止燃烧。
3.阻燃整理目的 • 降低织物的燃烧性 • 火焰蔓延速度慢 • 离开火源后能自行熄灭 • 不发生阴燃
4. 纤维按燃烧性能一般分为: (1)不燃性:玻璃纤维、石棉、钢铁纤维等 (2)难燃性:聚氯乙烯,聚丙烯腈等 (3)可燃性:羊毛,丝,涤纶、尼龙等 (4)易燃性:纤维素纤维,硝化纤维素
阻燃纺织品:是用来防止火灾的发生和保护 人体免受烧伤。 第一个要求重点针对装饰织物, 第二个要求是指阻燃防护服. 从实际使用要求出发,装饰织物耐洗性可以 差一点,有熔融特性的不一定是坏事。 但是,阻燃服装就要求耐洗,燃烧时没有熔融,阻燃剂对人体无害,处理织物与皮肤长期接触不会发生皮炎或引发癌症,至于在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或浓烟的,它危及救援人员,也在禁用之列。
5.阻燃(整理)效果的评定指标(1)燃烧试验样法:试样于阻燃试验仪中,固定试5.阻燃(整理)效果的评定指标(1)燃烧试验样法:试样于阻燃试验仪中,固定试 样,使试样下端离火口距离为19cm,调节火焰 高度为38mm , 试样12S取出,计算剩余燃烧 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 测出损毁长度(炭长) 根据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垂直法、 倾斜法和水平法。 一般来说,垂直法比其它方法更严厉些,垂直 法适用于装饰布、帐篷、飞机内装饰材料等; 倾斜法适用于飞机内装饰用布;水平法适用于 衣用织物等普通织物。 余燃:离开火源后保持烛状燃烧的时间 炭长:烧焦的长度
(2)测需氧指数(LOI) OI指样品在N2、O2混合气体的环境中保持烛状 燃烧所需O2的最小体积分数,即: 氧指数越高,表示它在空气中越不容易燃烧, 即说明该物质的阻燃性能越好。
纤维燃烧性能与极限氧指数 纤维 LOI值(%) 不燃纤维 ≥35 阻燃纤维 难燃纤维 27-34 可燃纤维 20-26 非阻燃纤维 易燃纤维 ≤20
三、阻燃机理 1.织物燃烧机理 燃烧包括:裂解和燃烧两个过程 纺织品无蒸气压,在燃烧前,必然先发生分解,生成挥发性的可燃性气体,再与氧反应发生燃烧。 纺织材料分解温度和热裂解产物决定于材料的组成。不同的高聚物具有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和产物,因此燃烧机理和燃烧性能不同。
纺织品的燃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加热(heating)――热量从火源传递到织物 (2)热裂解(pyrolysis)――织物受热开始分解 (3)挥发(volatiligation)――热分解化合物的扩散及对流 (4)氧化(oxidigation)――热分解产物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光和热) 图1聚合物燃烧过程示意图
从纺织品燃烧的四个阶段分析,控制每个阶段都有可能使其停止燃烧: (1)去除热源或冷却基质,使织物达不到裂解温度。 (2)选择既不分解又不挥发的稳定的基质;或改变基质的热分解历程,显著减少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量。 (3)降低燃烧区内氧气浓度以终止氧化。 (4)干扰火焰的燃烧反应,减少燃烧产生的热量
纤维素纤维是一种易燃性纤维。在较低温度下热裂解时,可能发生分子链1,4一甙键的断裂,继而残片发生分子重排,并首先生成左旋葡萄糖。左旋葡萄糖可通过脱水和缩聚作用形成焦油状物质,接着在高温的作用下又分解为可燃的有机物、气体和水。纤维素纤维是一种易燃性纤维。在较低温度下热裂解时,可能发生分子链1,4一甙键的断裂,继而残片发生分子重排,并首先生成左旋葡萄糖。左旋葡萄糖可通过脱水和缩聚作用形成焦油状物质,接着在高温的作用下又分解为可燃的有机物、气体和水。
整个燃烧过程是一系列非常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表明,这是由高度活泼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 羟基自由基是维持链式反应的关键,羟基自由基浓度越大,燃烧反应速度就越快。
2. 阻燃机理 • 保护膜机理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形成了一层不燃烧的保护膜,覆盖在材料上,隔离空气而阻燃。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 玻璃状薄膜 •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的分解成为不挥发、不氧化的玻璃状薄膜,覆盖在材料的表面上,隔离空气(或氧),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如使用卤代磷作阻燃剂就是这种情况。
硼酸和水合硼酸盐都是低熔点的化合物,加热时形成玻璃状涂层,覆盖于聚合物之上。硼酸和水合硼酸盐都是低熔点的化合物,加热时形成玻璃状涂层,覆盖于聚合物之上。 • 当温度高于325℃时,B2O3软化形成玻璃状物质。 • FB阻燃剂即硼酸锌2ZnO·3B2O3·3.5H2O,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硼阻燃剂。它在300oC以下稳定,在300℃以上释出结晶水,吸收大量热能,最终生成B2O3玻璃状薄膜,覆盖于聚合物上,起到隔热排氧的功能。
隔热焦炭层 •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使材料表面脱水炭化,形成一层多孔性隔热焦炭层,从而阻止热的传导而起阻燃作用。如经磷化物处理过的纤维素,当受热时,纤维素首先分解出磷酸,它是一种有很好脱水作用的催化剂,与纤维素作用的结果,脱去水分留下焦炭。当受强热时,磷酸聚合成聚磷酸。后者是一种更强有力的脱水催化剂。 • 实验中发现,生成的焦炭量在一定范围内与磷的含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生成的焦炭呈石墨状,焦炭层起着隔绝内部聚合物与氧的接触,使燃烧窒息的作用。同时焦炭层导热性差,使聚合物与外界热源隔绝,减缓热分解反应。
不燃性气体机理 • 阻燃剂能在中等温度下立即分解出不燃性气体,稀释可燃性气体和冲淡燃烧区氧的浓度,阻止燃烧发生。这类催化剂的代表为含卤阻燃剂,有机卤素化合物受热后释出HX。 • HX是难燃性气体,不仅稀释空气中的氧,而且其相对密度比空气大,可替代空气形成保护层,使材料的燃烧速度减缓或熄灭,HBr与HCl的重量比为1∶2.2,因而含溴阻燃剂的效能约为含氯阻燃剂效能的2.2倍。 • 硼系阻燃剂,如硼酸、水合硼酸盐、FB阻燃剂等,加热时脱去水分,稀释空气中的氧,抑制燃烧反应。氮阻燃元素,如(NH2)HPO4、NH4H2PO4、(NH4)2SO4等,主要以受热形成的H2SO4起脱水碳化催化剂作用,同时释放出的氨气为难燃性气体,氨稀释空气氧的浓度,起到阻燃作用。
冷却机理 • 阻燃剂能使聚合物材料的固体表面在较低温度下熔化,吸收潜热或发生吸热反应,大量消耗掉热量,从而阻止燃烧继续进行。此类阻燃剂的代表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 • 氢氧化铝即三水合氧化铝。当温度在200℃以内时,水合分子与氧化铝结合非常紧密,不易释出,此时外部加入的热量由于聚合物本身的熔化而吸收消耗掉,氢氧化铝仅作为填料存在于材料中,当温度升到大于250℃,氢氧化铝发生分解,吸收大量热量,并生成水。 • 产生的水汽化,亦需吸收大量潜热,从而降低聚合物温度,减缓和阻止燃烧。 • 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类似,在340℃左右开始吸热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生成的水吸收大量热能,降低温度,达到阻燃效果。
终止链锁反应机理 • 阻燃剂的分解产物易与活性游离基作用,降低某些游离基的浓度,使作为燃烧支柱的链锁反应不能顺利进行。聚合物燃烧时,一般分解为烃,烃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分解成OH·游离基。OH·的链锁反应使得火焰燃烧持续下去。 • 因此,如能将发生链锁反应的HO·除去,则能有限地防止燃烧。
由于在上述众多的游离基中,HO·游离基能量很高,反应速度很大,所以燃烧速度取决于OH·的浓度大小。当有含卤阻燃剂存在时,由于它在燃烧温度下分解产生卤化氢HX,而HX能捕获高能量的OH·游离基,并生产X·和H2O,同时X·与聚合物分子反应生成HX,又可用来捕获HO·,如此循环下去,即可将HO·促成的链锁反应切断,这就终止了烃的燃烧,达到阻燃的目的。由于在上述众多的游离基中,HO·游离基能量很高,反应速度很大,所以燃烧速度取决于OH·的浓度大小。当有含卤阻燃剂存在时,由于它在燃烧温度下分解产生卤化氢HX,而HX能捕获高能量的OH·游离基,并生产X·和H2O,同时X·与聚合物分子反应生成HX,又可用来捕获HO·,如此循环下去,即可将HO·促成的链锁反应切断,这就终止了烃的燃烧,达到阻燃的目的。 • 协同作用机理 • 阻燃剂的复配是利用阻燃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阻燃效能,称为协同增效作用。常用的协同作用体系有锑-卤体系、磷-卤体系、磷-氮体系。
锑-卤体系 • 锑常用的是Sb2O3,卤化物常用的是有机卤化物。 • Sb2O3-有机卤化物一起使用,能发挥阻燃作用,其机理认为:它与卤化物放出的卤化氢作用,生成SbOCl。 • SbOCl热分解产生SbCl3。 • SbCl3是沸点不太高的挥发性气体,这种气体相对密度大,能长时间停留在燃烧区内稀释可燃性气体,隔绝空气,起到阻燃作用;其次,它能捕获燃烧性的游离基H·,HO·,CH3·等,起到抑制火焰作用。另外,SbCl3在火焰的上空凝结成液滴式固体微粒,其壁效应散射大量热量,使燃烧速度减缓或停止,有人报道SbCl3可进一步还原成金属锑。它与聚合物脱HCl或形成的不饱和化合物反应,形成交联聚合物,提高了此类的热稳定性。
磷卤体系 • 磷与卤素共存于阻燃体系中并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将磷化物和溴代多元醇用作聚氨酯泡沫的阻燃剂,研究其阻燃效能(OI值)及焦炭生成量与磷、溴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阻燃剂中磷几乎全部转入到焦炭中,而且溴也转入到焦炭中,两者都促使焦炭生成量的提高;还发现300℃以下生成的焦炭中,磷原子和溴原子比例为1∶1,在500℃下生成焦炭中,它们的比例为1∶2.5~3.0。这表明磷和卤素间有着特殊的相互作用。当采用芳香族溴化物时,这种作用消失。 • 对磷-卤协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很不完善,磷-卤体系的相互作用不仅取决于聚合物,也取决于磷化物和卤化物的结构。例如,在聚烯烃、聚丙烯酸酯和环氧树脂中,其作用为协同作用;在聚丙烯腈中呈加合增效作用;在聚氨基甲酸酯中呈对抗作用。
磷-氮体系 • 磷阻燃剂中加入含氮化合物后,常可减少磷阻燃剂用量,说明二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例如,用磷酸和尿素将棉织物进行磷酰化,这是一种较早的棉织物阻燃处理方法,它们的结合降低了磷酸用量。 • 氮化物(如尿素、氰胺、胍、双氰胺、羟甲基三聚氰胺等)能促进磷酸与纤维素的磷酰化反应,其过程如下: 磷酸与含氮化合物反应形成磷酰胺。 • 形成的磷酰胺更易与纤维素发生成酯反应,这种酯的热稳定性较磷酸酯的热稳定性好。
磷-氮阻燃体系能促使酯类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形成焦炭和水,并增加焦炭残留物生成量,从而提高阻燃效能。磷-氮阻燃体系能促使酯类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形成焦炭和水,并增加焦炭残留物生成量,从而提高阻燃效能。 • 磷化物和氮化物在高温下形成膨胀性焦炭层,它起着隔热阻氧保护层的作用,含氮化合物起着发泡剂和焦炭增强剂的作用。 • 氮化物通过对磷的亲核作用,使聚合物形成许多P-N键,P-N键具有较大的极性,结果使磷原子的亲电性增加(即磷原子上缺乏电子程度增加),Lewis酸性增加,有利于进行脱水碳化的反应。 • 含氮基团对磷化物中R-O-P键发生亲核进攻后,使磷以非挥发性胺盐形式保留下来,使之具有阻止暗火的作用。 • 基于元素分析得知,残留物中含氮、磷、氧三种元素,它们在火焰温度下形成热稳定性无定形物,犹如玻璃体,作为纤维素的绝热保护层。 • 由上述观点可见,磷-氮体系的阻燃过程主要是保护膜机理。
阻燃剂的分类 • 按化合物的种类分裂 分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 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氧化锑、水和氧化铝、氢氧化镁、硼化合物; • 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卤化物(约占31%),有机磷化物(约占22%)。 • 按使用方法分类 可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 • 添加型阻燃剂是在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加入具有阻燃作用的液体或固体的阻燃剂。其优点是使用方便,适应面广,但对合成纤维性能影响较大。添加型阻燃剂主要包括磷酸酯、卤代烃和氧化锑等。 • 反应型阻燃剂是在聚合物制备过程中作为单体之一,通过化学反应使它们称为聚合物分子链的一部分。它对聚合物使用性能影响小,阻燃性持久。反应型阻燃剂主要包括卤代酸酐和含磷多元醇、乙烯基衍生物、含环氧基化合物等。
添加型阻燃剂 • 有机卤化物 阻燃机理:①在一定温度下阻燃剂分解产生卤化氢,它是不燃性气体,它稀释了聚合物燃烧时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冲淡了燃烧区的浓度,阻止了聚合物的继续燃烧; ②燃烧生成的HX极易与HO·等活性游离基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浓度,也就抑制了燃烧的发展; ③含卤酸类能促进聚烯烃在燃烧时,固体碳的形成有利于阻燃。
从化学键能得知:C-C键能347.8kJ/mol,C-H键能414.8kJ/mol,C-Cl键能339.4kJ/mol,C-Br键能284.5kJ/mol。所以C-X键较C-C键容易断裂。阻燃剂受热时则释出HX,从H-X键键能看出:H-Cl 433.54kJ/mol,H-Br 365.8kJ/mol,H-Br键的键能小于H-Cl键的键能,HBr捕获游离基的能力比HCl强, • 含溴阻燃剂的效能比含氯阻燃剂的效能高。 • 卤素元素的阻燃效果为I>Br>Cl>F。C-F键很稳定,难分解,故阻燃效果差;碘化物的热稳定性差,所以工业上常用溴化物和氯化物。 • 卤代烃类化合物中烃类阻燃效能顺序为: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但脂肪族卤化物热稳定性差,加工温度不能超过205℃;芳香族卤化物热稳定性好较好,加工温度可以高达315℃。
芳香族溴化物主要品种 • 溴代联苯醚 • 主要品种是十溴联苯醚。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芳香族溴化物,在300℃是稳定的 • 它是由二苯醚在卤代催化剂存在下(如Fe粉)和溴进行反应而制得。
四溴双酚A(TBA或TBBPA) • 又叫4,4’-异亚丙基双(2,6-二溴苯酚),它是将双酚A溶于甲酸或乙醇水溶液中,在室温下进行溴代,溴代后再通入氯气。 • 四溴双酚A是多种用途的阻燃剂,可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又可作为反应型阻燃剂。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可用于抗冲击聚苯乙烯、ABS树脂、AS树脂及酚醛树脂等。四溴双酚A还是目前最有实用价值的反应型阻燃剂之一。 • 四溴双酚A的产量在国内外有机溴阻燃剂中均占首位。
四溴双酚A双(2,3-二溴丙基)醚 • 工业上是将四溴双酚A溶于氢氧化钠乙醇或甲醇溶液中,与氯丙烯进行反应,生成四溴双酚A双(丙烯基)醚,再将四溴双酚A双(丙烯基)醚溶于卤代烷中(如四氯化碳、氯仿等),加入计量的溴进行溴代,溴代后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除去未反应的溴,将溶剂蒸出即可得到产品。 • 四溴双酚A双(2,3-二溴丙基)醚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用于聚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及聚氯乙烯中。
四溴双酚S的化学名称为3,5,3’,5’-四溴-4,4’-二羟基二苯砜,它是将双酚S溶于四氯化碳中,然后再加入少量水,在搅拌下加入计量的溴,反应温度保持在20~40℃,反应后在70℃保温2h,残存的溴用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得到产品。四溴双酚S的化学名称为3,5,3’,5’-四溴-4,4’-二羟基二苯砜,它是将双酚S溶于四氯化碳中,然后再加入少量水,在搅拌下加入计量的溴,反应温度保持在20~40℃,反应后在70℃保温2h,残存的溴用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得到产品。 • 四溴双酚S为白色粉末,应用范围与四溴双酚A相似,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可用于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
三(2,3-二溴-1丙基)氰酸酯 • 此是纤维上常用的阻燃剂,热稳定性较好,可用于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氨酯泡沫塑料、聚酯及聚碳酸酯等,并可作合成纤维防燃整理剂,尤其是用于丙纶。
有机磷系阻燃剂 • 有机磷化物是最主要的添加型阻燃剂,其阻燃效果比溴化物要好,主要类型有:磷酸酯、含卤磷酸酯和膦酸酯三大类。 • 磷酸酯 • 磷酸酯中主要包括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甲苯二苯酯(CDP)和磷酸三苯酯(TPP)等,脂肪族磷酸酯中较重要的有磷酸三辛酯(TOP)。 • 磷酸酯是由醇或酚与三氯氧磷反应而得,或由醇或酚与三氯化磷反应,氯气氧化、水解制得。磷酸酯主要作为阻燃增塑剂,用于聚氯乙烯树脂和纤维素。 • 含卤磷酸酯 • 含卤磷酸酯分子中含有卤和磷,由于卤和磷的协同作用,所以,阻燃效果较好,是一类优良的添加型阻燃剂。
磷酸三(β-氯乙基)酯(TCEP)的合成: • 第一种方法是由三氯化磷与氯乙醇酯化,再经氧化(氧化剂为SO3、KMnO4等)而得: • 第二种方法是由三氯氧磷与氯乙醇酯化: • 第三种方法是由三氯氧磷与环氧乙烷反应制备最有工业实用价值: • TCEP热分解温度240~280℃,水解稳定性良好。广泛用于醋酸纤维素、硝基纤维清漆、乙基纤维漆、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醋酸乙烯、酚醛树脂等。除阻燃性外,它还可以改善材料的耐水性、耐候性、耐寒性、抗静电性、手感柔软性,但存在着挥发性高,持久性差的缺点。一般添加量为5~10份。
卤化鏻 • 系由烷基卤化物与膦R3P反应制得。 • 代表性品种是亚乙基双三(2-氰乙基)溴化鏻(ETPB),商品名称Cyagard RF-1;四(2-氰乙基)溴化鏻(TPB),商品名称Cyagard RF-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