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09 Views
白光 LED. 白光發光二極體( Light Emitting Diode,LED ),具有無污染、長壽命、耐震動和抗衝擊的鮮明特點 。 具有效率高,壽命長,不易破損等傳統光源無法與之比較的優點。. 發光二極體具有下列特性 :. (1) 體積小 : 可用於陣列封裝之照明使用,且可視其應用條件做不同顏色種類的搭配組合 (2) 壽命長 : 其發光壽命可達 1 萬小時以上,比一般傳統鎢絲燈泡高出 50 倍以上 (3) 耐用 : 由於發光二極體是以透明光學樹脂作為其封裝,因此可耐震與耐衝擊 (4) 環保 : 由於其內部結構不含水銀,因此沒有污染及廢棄物處理問題
E N D
白光LED • 白光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無污染、長壽命、耐震動和抗衝擊的鮮明特點 。 • 具有效率高,壽命長,不易破損等傳統光源無法與之比較的優點。
發光二極體具有下列特性: (1)體積小:可用於陣列封裝之照明使用,且可視其應用條件做不同顏色種類的搭配組合 (2)壽命長:其發光壽命可達1萬小時以上,比一般傳統鎢絲燈泡高出50倍以上 (3)耐用:由於發光二極體是以透明光學樹脂作為其封裝,因此可耐震與耐衝擊 (4)環保:由於其內部結構不含水銀,因此沒有污染及廢棄物處理問題 (5)省能源與低耗電量: 白光發光二極體為「綠色照明光源」的明日之星,因其耗電量約是一般鎢絲燈泡的1/3~1/5。
何謂白光 • 所謂「白光」通常係指一種多顏色的混合光,以人眼所見之白色光至少包括二種以上波長之色光所形成,例如:藍色光加黃色光可得到二波長之白光,藍色光、綠色光、紅色光混合後可得到三波長之白光。
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原理 • 當PN接面加入順向偏壓時,P型區的多數載子電洞會往N型區移動,而N型區的多數載子電子則往P型區移動,最後電子與電洞兩載子會在PN接面之空乏區復合,此時因電子由傳導帶移轉至價電帶後喪失能階,同時以光子的模式釋放出能量而產生光。而LED之能量是以散射光的方式釋放,屬於冷性發光 ,與藉由加熱發光的白熾燈或藉由放電發光的日光燈之發光原理不同。
目前半導體白光光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一、為以紅藍綠三色發光二極體晶粒組成白光發光模組,具有高發光效率、高演色性優點,但同時也因不同顏色晶粒磊晶材料不同,連帶使電壓特性也隨之不同。因此使得成本偏高、控制線路設計複雜且混光不易。
二、為日亞化學提出以藍光發光二極體以激發黃色YAG螢光粉產生白光發光二極體,為目前市場主流方式。 • 利用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所發出的光線激發黃光螢光粉產生黃色光。但同時也會有部份的藍色光發射出來,此部份藍色光配合上螢光粉所發出之黃色光,即形成藍黃混合之二波長的白光。
YAG 螢光粉 LED晶粒 人眼 藍光 • 圖一日本日亞化學專利之白光發光二極體工作原理
利用藍光發光二極體晶片與黃光螢光粉組合而成之白光發光二極體,有下列數種缺點: 一、由於藍光佔發光光譜的大部份,因此,會有色溫偏高與不均勻的現象。基於上述原因,必須提高藍光與黃光螢光粉作用的機會,以降低藍光強度或是提高黃光的強度。 二、因為藍光發光二極體發光波長會隨溫度提升而改變,進而造成白光源顏色控制不易。 三、因發光紅色光譜較弱,造成演色性(color rendition)較差現象。
穿透之紫外光 紅藍綠螢光粉 • LED 晶粒 人眼 • 紫外光 圖二紫外光激發之白光發光二極體工作原理 三、最後是以紫外光發光二極體激發透明光學膠中含均勻混有一定比例之藍色、綠色、紅色螢光粉,激發後可得到三波長之白光。三波長白光發光二極體具有高演色性優點,但卻有發光效率不足缺點。
白光LED的主要構造,包含底部的GaInN藍光LED晶片、塗布於LED晶片YAG黃色螢光粉、以及隔絕外界的環氧樹脂封裝。 • 當底部的GaInN藍光晶片接受電能的激發後,產生電子與電洞對,當電子與電洞再結合的時候,LED便發出第一發射光(藍光)。這第一發射光可以被螢光粉吸收並轉換成第二發射光(黃光),再利用透鏡原理將互補的第一發射光與第二發射光予以混合以後,便得到白光。
白光發光二極體之發展與未來展望 • 。國際預估2007年起LED將可逐步代現有白熾燈、2011年起逐步取代螢光燈。 • 美國能源部也預估2025年固態照明(包含LED、OLED等)將為美國節省三分之一的照明用電。 • 歐盟自2007年起逐步淘汰白熾燈,另澳洲宣示從2010年起全面禁用白熾燈,將加速全球LED照明之推廣普及。 • 經濟部能源局擬在五年後禁止使用白熾燈等低效率光源的生產銷售,帶動LED商機。 • 業者預估,二○○九年國內可能就會掀起LED風潮。拓璞產業研究所最新發布的明年十大趨勢產業,白光LED名列第一,被譽為將造成照明二次革命。 • 未來LED照明亦可為台灣節省41%照明用電,相當每年省電107億度。 • 目前發光效率已提升至100 Lm/W左右水準,實驗室水準更達150 Lm/W,大幅超越白熾燈、螢光燈等傳統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