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35 Views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 主讲:李旭明.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19 世纪 60 年代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 5 个沿海通商口岸。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 1862 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根据当时外交事务的需要,同文馆首开英文馆,继而增开法文馆、俄文馆。英文教师皆以重金从英美国家聘请。.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E N D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 主讲:李旭明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 •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 19世纪60年代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根据当时外交事务的需要,同文馆首开英文馆,继而增开法文馆、俄文馆。英文教师皆以重金从英美国家聘请。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 京师同文馆自1862年创办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历时40年。在这40年的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著名的翻译家和外交家,但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毕竟是我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人才。他们在以后的英语教育和外交事务中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 在京师同文馆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陆续兴办起一批新式学校。这些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办学宗旨,如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另一类以培养科技、军事人才为办学目的,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矿物学堂、山东烟台海军学堂、贵州武备学堂等等。当时绝大多数学校都选英语为主要或第一外语课。其他课程也全部用英语授课。历史证明,这两类学校对中国近代英语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 • 能够体现中国早期英语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派遣出国留学生。 • 尽管在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史上出现了教会学校、京师同文馆、送幼童出国留学等情况,但由于清政府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致使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规模很小,效果甚微,而且长期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 在清朝末年已出现了中等学堂和高等学堂的英语教育。同时,教会学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两件大事:一件是清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于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另一件是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中学12门课程中,外国文(实则英文)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至此,中国数千年来以“经义经训”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宣告结束,外国语等西学被正式列入法定的中学教育课程之中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 有的专家认为,我国近代高等外语教育的历史应从1902年算起。 • 20世纪初,国内学习英文之风日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 这一时期,英语教师已不象早期英语教学那样全由外籍教习充当,而出现了以严复、蔡元培、伍光建、汪荣宝为代表的中国教师,他们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清朝末年的英语教育 • 清朝末年,教会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教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除重视宗教教育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英语教学。课堂上,不仅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中国教师也要用英文授课。学校的一切布告、往来公函、会议发言一概用英文。英语已成为当时教会学校的基本教育语言。虽然,教会学校大力推广英语教学是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但在客观上教会学校的确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专家,为中国近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政府开始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进行改革。新成立的教育部取代了清政府的学部,令全国的学堂改称学校,而且禁用原有的教科书。民国时期的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建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英语教育体制也逐渐成型。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1922年1l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新学制参考了美国的学制系统,采用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我国中学分初、高中自此时开始。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为适应抗战需要,教育部宣布初中英语改为选修课。 •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然而,教育还未得到恢复和调整,解放战争就开始了,学校继续处于混乱之中。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自1912年至1945年30余年间,民国政府接二连三地颁布学制,三番五次地改变课程设置。事实上,各地各类学校并没有完全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解决课程设置等问题。 • 此间中学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英语一直是最受重视的学科。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5-20%左右,成了仅次于国文的主要课程,每周少则4节,多则5-6节。这一时期的师资队伍比较雄厚,很多县立中学的英语课,由留学生担任,其中不少人拥有学士学位。在教学方面,由于受英美学制的影响,初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当时初中英语采用的几套有影响的教材,如《英语模范读本》(周越然编)《开明初中英语读本》(林语堂编)、《初中英语读本》(林汉达编),都很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教学则偏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采用文选形式,内容多以欧美文学名著为主。 •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还是理想的。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之后,遂令清末学制中的高等学堂改称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共分十类,外国语专门学校为其中之一。外专学校从中学毕业生中招生,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3年或4年,语种以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5种为主,但很少有5种外语齐全的学校。 • 教育部于1913年颁布的《大学规程》一度为英文学专业类规定的11种科目为:1.英国文学;2.英国文学史;3.英国史;4.文学概念;5.中国文学史;6.希腊文学史;7.罗马文学史;8.近世欧洲文学史;9.言语学概论;10.哲学概论;11.美学概论。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的英语师资队伍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当高。当今为人熟知的英语界教授学者朱光潜、陈嘉、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等就是当时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代表人物。 •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政府公派的留学生远远多于自费留学生。1933年,政府颁布国外留学规程,对自费留学的政策放宽,并取消了以前的种种限制。这样一来,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而且出现了一种与民国初期截然相反的现象:自费留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公费生。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据资料统计,1929-1938年10年间,计有留学生7786人,平均每年770余人。全部7786名留学生中,公费生不足800人。 • 民国期间的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间题:如政府忙于战争,不顾留学事业;学生所习学科缺乏全盘计划;政府在安排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时,重学位而忽视真才实学。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实际上,有些留学生的高等学位是以种种欺骗手段获得的,本为庸才,却能高居要职,享受高薪。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过于看中留学学位,留学与不留学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相差悬殊,致使大家不顾一切,千方百计地出国去混学位。其结果是,归国留学生鱼龙混杂、良秀不齐。
中华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 • 综观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其发展是缓慢的。但英语教育在这种反常的国内外气候中,却得到了畸形地发展。英语教育一直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大学英语教育尤其如此。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为中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英语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建国后,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个时期英语教育的发展各不相同,发展速度也快慢不一。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外语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俄语热”时期、英语“复兴”时期、“文革”时期和英语繁荣昌盛时期。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俄语热”时期(1949-195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英语教育处于勉强维持阶段,教材与教法和建国前并无多大变化,但教育目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外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服务。 •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兴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为了培养俄文干部,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俄语教育备受重视,一股俄语学习的热潮随之兴起。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另一方面,自1952年开始,国内就掀起了一场批判亲美、崇美、恐美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直接给英语教育罩上了一层阴影。人们认为,学习敌人的语言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因此,英语逐渐从课堂上消失了。 • 至1954年,从中学到大学,俄语几乎成为唯一的外国语。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1955年,英语教育有了转机。人们逐渐认识到,排斥英语和其他外语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为了国家的科学发展,中国人不仅需要俄语,更需要国际通用的英语。因此,在中学逐渐恢复了英语课。但是,学校的教学方法受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重视语法教学,忽视语言实践。 • 当时全国的学校全部实行苏联的教学原则,该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专业英语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50余所高校设立了英语系科,但经过1952年至1953年的两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大合并之后,全国高校只剩下9个英语教学点,英语教学走向低潮。 • 1956年,周总理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间题讨论会上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规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必须扩大外国语的教学,并且扩大外国重要书籍的翻译工作。”直到这时,高校英语及其他语言专业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至1956年年底,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又回升到23所。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大学英语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英语课。建国初期称普通英语,后改称公共英语。自1986年11月,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更名为大学外语研究会后,才被称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及专业英语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全国统一开设俄语,大学英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更谈不上大学英语教育了。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英语“复兴”时期(1958---1966) • 这是一个英语教育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当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给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受到普遍的重视。 • 1958年的教育改革,对传统的外语教育冲击很大。在英语教学方面,由于人们对使用的俄式教材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满意,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普遍要求改进甚至淘汰所使用的教材,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1960年,一套崭新的“革新教材”在上海编写出版,并为此而设计了听、说领先法。这是听、说技巧首次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 • 196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方案》(草案),规定了编写英语课本的进程。方案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主张课本应包含有关英语国家的风俗,包含更多的寓言、简短故事、神话及原版作品的选段。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1962年,英语被正式列为高考科目,《全日制中学英语》课本得以在当年出版。 • 自1958年至1966年近十年中,尽管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中学外语教学始终受到重视,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专业英语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957年至1966年,是俄语教学规模缩小,英、德、法、日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1964年10月,教育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制订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学习英语的人数要大量增加。”根据纲要精神,高校纷纷增设英语科系,全国还新建和扩建了10多所外语院校。到1966年3月,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到了74所。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数也从1957年的1015人增加到1965年的4621人。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文革”时期(1966-1977)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英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停课闹革命”运动使全国学生到各地去串联,致使全国教育一片混乱,已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英语于1969年重新出现在课程表上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课本中的英语已不再是英语本族语,而是汉语式的英译文;教材的编写也不再是以语言理论或教学法规为依据,而是以领导的指示为准绳。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大学专业英语教育同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大学从1966年至1970年停止招生,致使“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外语人才青黄不接。1971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部分高校恢复招生。但由于四人帮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中盛行“不学ABC,照样闹革命”,根本谈不上教学质量。总而言之,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英语教育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不但没有发展,还较前一时期有明显的滑坡。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英语教育繁荣昌盛时期(1977-) • 1977年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学英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78年,外语再次被定为升学的必考科目。 • 进入80年代以后,全国范围内的中学英语教育研究空前活跃起来。各地中学学习世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努力改变以往教学生“重知识、轻技能”的做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1978年改革高考制度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外语教育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英语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 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日益完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大批出版,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英语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得到迅速提高。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文革以后外语师资队伍出现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二是青黄不接。三是知识老化。 •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到80年代的中后期,各高校教师缺编现象基本缓解。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四人帮”垮台后,特别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英语热潮的兴起,高校英语科研才真正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 粉碎“四人帮”以后至今,是大学英语即公共外语迅速、全面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需要,国家教委和各高校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教材。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这些教材与以往的公共外语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1)新教材均以大纲为依据。2)新教材由单一的阅读教材发展为系列化、多元化和配套化教材。3)新教材选材严谨,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新颖有趣.语言与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因而新教材所选内容有反映国外人物、风情、文化、教育、科学的文章,有鼓舞学生奋发向上或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富有哲理性的文章。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为了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国家教委于1985年末成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考试设计组”,按大纲要求筹备四、六级考试。试题有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词语用法和语法结构、完型填空、写作5部分组成。近几年的考试有时用英译汉代替完型填空。由机器阅卷,计算机处理数据。 • 四、六级考试的效果不仅在国内已被公认,而且还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考试。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大学英语教育的完善及测试体系的建立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考试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不太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大量地背单词,词的固定搭配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造成学生作文分数普遍偏低,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是多么艰难曲折。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我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始终举步维艰。直到粉碎“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英语教育才得到了真正的迅猛发展。但是,与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处于相当落后的局面。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目前,我国从国家到地方、从大学到小学都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材、教法、测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英语教育落后的局面。然而,我国仍未形成自己独立的英语教育理论体系。 •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英语教育的新路子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新中国的英语教育 • 一方面,国家要在宏观上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进一步完善英语教育的方针政策。 • 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应在微观上吸取国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的角度,创建新的理论学说,并用于外语教育,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